《大黄蜂》情怀上线,致敬重启,机器伙伴天使心 – 《大黄蜂》
梦见乌鸦
电脑版 2019-01-03 16:09
李安曾经有一句名言,或者是一句著名的梗,因为他每逢新片上映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宝剑/一个绿巨人/一座断背山。虽然李安一再表示,下回再也不说了,但话糙理不糙。这里稍加改动其实可以成为“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机器人”。正如《大黄蜂》中所描述的友情那样,他给了女孩一个孤独的心停靠的港湾。
《大黄蜂》,或许是“最不像变形金刚的电影”,但却是“最好看的变形金刚电影”,这个一点也不矛盾。
大黄萌,不,大黄蜂的前世今生要说《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系列最大的赢家,除了玩具制造商孩之宝之外,大概就属于大黄蜂了。
《变形金刚》的改编属性其实有些复杂,因为其中的角色形象来自于玩具,但却有着漫画和动画作为故事基础,但无论是来源于哪一套作品,在07年第一部真人电影之前,大黄蜂都不是最出色的角色。
在我们熟悉的G1动画片中,汽车人中除了擎天柱,其余角色百花齐放,戏份较为平均,但出镜最高的,大概是老兵铁皮,副官爵士,第二季中热血男儿消防车,科学家感知器,乃至第三季中通天晓、阿尔茜,当然还有人气很高、傻呵呵的机器恐龙钢锁。
相比之下,大黄蜂在动画中算是一个比较纠结的存在。因为电影版和动画中,二者几乎是同名的不同角色。
在G1动画第一季前几集中,大黄蜂的戏份其实非常多,可以理解孩之宝为什么这样设定:
其一,作为一套描述“机器人”的动画片,孩之宝买下了日本Takara公司的玩具版权之后,却比较纠结其在动画中的形式,因为西方世界不像日本这样有着浓浓的机甲和机器人情结,大家还是“以人为本”,您这一套体型硕大的机器人练摔跤,美帝孩子们未必喜欢。
所以为了在动画片中突出以机器人和人类的互动,出现了大黄蜂这个角色。
首先这位身材不高,跟人类差不多,比起动辄需要让人类仰视的大块头,大黄蜂更合适跟人类互动。其次大黄蜂造型是矮胖身材,很憨厚的外表,动画里大到红蜘蛛小到机器狗(威震天都不拿正眼看他),都能欺负他。但即便如此,大黄蜂还是以保护人类作为第一要务,每次伤痕累累却轻伤不下火线,他的勇敢和坚韧,让变形金刚变得格外亲民,从而非常人性化。观众接受变形金刚,多数是从勇敢而憨厚的大黄蜂开始的。
PS,无论是动画还是游戏,G1造型的大黄蜂,是受伤次数最多的,但也是汽车人中最顽强的一个,《塞伯坦堕落》中,大黄蜂还替擎天柱挡了一枪几乎丧命。这正是个头不大的大黄蜂的勇敢精神的体现。
其二,就是市场原因了,G1动画前几集,就是单纯的广告片。片中出现了一堆角色都是为了卖玩具,其中大黄蜂的玩具,是设计最简单的一个,所以他的戏份很多,所谓有着高端的擎天柱玩具,也有着相对低端的大黄蜂。小时候我们买不起擎天柱、六面兽这些大家伙,但一定买得起大黄蜂。
但后来动画里大黄蜂的戏份却越来越少,因为“乱花渐欲迷人眼”,随着《变形金刚》动画的火爆,各类新角色加入,而且观众已经逐渐接受了“机器人动画”的设定,人类角色的戏份也就越来越少了,毕竟大家是为了变形金刚而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武力值不高、外形呆萌却不够帅气的大黄蜂,慢慢也就退居二线了,大家更喜欢帅气的飞毛腿、乐天派的爵士,甚至爱说冷笑话的飞过山。
但作为初代元老,后来动画中大黄蜂的群戏戏份还是不少,并一直活跃到了大电影后期。而且为了延续其人气,美版动画最后两集,大黄蜂重伤,被五面怪升级成了“金飞虫”。还是变形甲壳虫,但身材更加潇洒,武力大增,而且头雕改成了擎天柱式的口罩脸。
没错,如今电影版中的大黄蜂,造型和设定,是二者的结合体。与人类打成一片的小伙伴,有着大黄蜂的勇敢坚毅属性,且有着金飞虫帅气的造型和更强的火力,才是电影版中的“大黄蜂”。
所以,07年迈克尔·贝的电影版,同样考虑到上述因素,大黄蜂再次成为了变形金刚与人类联系的纽带,且这位加持了更强的火力和帅气的形象,使其人气飙升。当然也要考虑后几集《变形金刚》电影版其他角色实则不给力的情况,“不会说话”的大黄蜂个性十足,使得电影版大黄蜂的魅力值甚至超过了擎天柱
G1造型重启上线PS,从严格意义上说,作为G1党,电影版大黄蜂,角色定位不仅仅是大黄蜂+金飞虫,其实是融合了动画版中多位角色的特征:包括动画大黄蜂的勇敢和亲民,蓝霹雳的火力,飞毛腿的帅气,爵士的乐天性格,可见电影中大黄蜂将几位人气角色的特点融合到自己身上,几乎成为完美无缺的形象。
而如今这部《大黄蜂》,更像是一次返璞归真,还原出一个造型复古经典,性格呆萌的大黄蜂!
或者说,从外形上和行为动机上来看,这才是大黄蜂与金飞虫的融合体。
所以电影版《大黄蜂》作为《变形金刚》电影首个独立角色传记,其身上肩负着“软重启”变形金刚电影宇宙的重担,倒是与当年G1动画片、07年电影版刚刚面世的时候,大黄蜂的定位完全一致,这样的交替设定如下:
他是人类的小伙伴(动画),担任塞伯坦兴趣的先遣队(电影),个头不高身材“胖乎乎”(动画),却拥有臂炮等火力(电影),他勇气十足且坚韧(动画),不能说话却有点话痨属性(电影)。
如上可见,《大黄蜂》中这位的设定,是将动画和07年电影融合之后的形象。个人感觉,本片中这位的种种设定,意在致敬而不是联系,这也就牵扯出本片的定位的问题。
从个人的角度,《大黄蜂》并不是迈克尔·贝《变形金刚》五部曲的前传,而是重启的第一部。这其中除了两位导演风格迥异的存在之外,更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例证:
结尾之处,G1造型的擎天柱现身了哦,而且有镜头表示,天上还有七位正在赶来地球的路上。而07年《变形金刚》真人版电影,擎天柱和小伙伴才刚来。
什么是重启?这就是!有人说了,结尾大黄蜂扫描了一辆科迈罗,变成07年《变形金刚》里的老款车型了啊。关于这一点,完全可以用致敬甚至广告商赞助来解释,最最关键一点,《大黄蜂》电影与《变形金刚》五部曲其实是平行宇宙的关系。
因为作为变形金刚的粉丝,孩之宝那点小九九小弟是非常了解的。因为伴随着《大黄蜂》的上线,那边IDW漫画主线宇宙也正式完结,宣告重启。
因为以前,IDW漫画与真人电影是两个宇宙,都属于《变形金刚》,不但故事不同,甚至连角色造型也不一样,各家都有粉丝,甚至发生过粉丝内战,二者各有各有的簇拥,身为变迷,小弟毫不掩饰,自己是IDW漫画的粉丝,瞧不上电影版。
所以趁着这个机会,IDW漫画重启,并放出重启后的预览图,描述的是G1动画塞伯坦内战时的场面。而电影版中角色此时造型全部换成了G1形象,开场也出现了塞伯坦内战。这个信号非常明显:
电影与漫画要联动了。
就是这样简单,双方各自重启,而且未来也有机会跟孩之宝另一款《特种部队》联动,打造孩之宝和IDW电影宇宙,何乐而不为?
人形机器天使心既然是重启,就要说说重启后的剧情走势,《变形金刚》的剧情其实在好莱坞比较普遍,跨越种族的情感设定很容易受到评论家的喜爱,地球人与外星机器人的友情让人不禁想起了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名作《ET》。
《ET》带有典型的斯皮尔伯格式童真,故事走向整体温暖动人,结尾之刻透露着现实的残酷,宛若梦幻的一笔是全片最煽情的段落,当ET离开小伙伴的那一刻,所有观众从之前兴奋无比的神情中急转直下,进入到黯然神伤的模式中。但《大黄蜂》则恰好相反,无论从故事发展的年代背景还是剧情设置都被加入了多种复杂的情绪,整部电影的主要基调实则偏于现实,大黄蜂的“战争机器”身份,以及片中出现了死亡、战争等元素,始终让观众心头萦绕着压抑的氛围。
而大黄蜂与女主角之间的关系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发展,反而产生了一种超脱时代背景、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纯真的氛围,让观众期待着这个氛围感染全片。但结尾一刻则是“欲扬先抑”的模式,直接交待出一个乌托邦式结局,让观众破碎的心感受到了慰藉。了大家的内心。
如果说《ET》意在强调纯真最终击败了现实世界,那么《大黄蜂》则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中渴求纯真的美好梦想,电影结尾处,是我见过最美好欢乐的离别。也就有了片中大黄蜂与擎天柱在地球相遇的场面,好似在现实的世界中一道耀眼的光芒,重启开始。
而在情怀之外,单纯从故事的角度,更让我们感受到成熟的好莱坞式叙事功底,以及时代背景的必然产物。
变形金刚,抛去其设定,他们就是冷冰冰的机器人。 而电影给“机器人”装上一颗人类的“心灵”,让他善良勇敢萌动,也是大时代下的产物。在7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自由式梦想的飞跃,科技恐惧逐渐淡化,机器人主题电影有着大幅度的改善。比如《银河系漫游指南》、《霹雳五号》中的机器人,甚至还有《阿拉蕾》《哆啦A梦》也是同期产物,他们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遵守“三大定律”,更与人类成为了朋友。让机器人拥有一个善良的“灵魂”,这大概是人类对机器人最美好的幻想。
而《大黄蜂》的故事背景,正式当时机器人风潮最火爆的80年代,电影与这些作品如出一辙,钢铁外表之中隐藏的心灵清澈无比。危难之中与你同在,而此时此刻的友情已不在是琐碎的甜腻,它成为了维系你与希望间那条最为坚韧的纽带。在铁巨人从“它”到“他”的过程中,就像一面镜子,让人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大黄蜂》为代表的作品,是我们对纯真世界、对友情的美好诉求。
这是“最不像变形金刚的电影”,但却是“最好看的变形金刚电影”的最好例证。
彩蛋:《变形金刚》的源头在哪里?《大黄蜂》作为复古情怀的作品,这里自然有必要“复古”一下,告诉各位非粉丝,变形金刚是如何风靡全球的。
变形金刚是美国著名玩具厂商孩之宝(Hasbro)旗下的招牌玩具,可最初他们并不属于美国。一切渊源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1974年,孩之宝的玩具士兵系列(《特种部队》的前身)进入日本市场,却吃了个闭门羹,日本玩家对这种粗犷的美国大兵不感兴趣,但却让日本玩具厂商Takara找到了灵感,开发了“微星小超人”系列,高约10厘米的可动小人形,故事内容则是两派缩微战士,可以将物体放大/缩小供自己使用,进而大受欢迎,当然,这时候的“微星小超人”还与变形以及机器人没有任何关系。
进入到80年代,“微星小超人”系列在不断进化升级中,出现了机器人角色,可以简单的变形为飞行器之类的交通工具,它们统称为Micro Change。与此同时,Takara也也将机器人与变形的概念独立出来,开发出新的系列,比如变成汽车的系列,变成恐龙的系列,变成收音机等小家电的系列,这个独立出来的分支叫做Diaclone,但此时这些机器人都有驾驶舱,必须由人来驾驶,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更像是机甲。
这两个变形系列在日本本土销售并不好,被同期出品的另一款可以变形的动画玩具《超时空要塞》系列打压的很厉害,但他们在国际上获得了不错的声望,引起了孩之宝公司的关注。在1983年的东京动漫展上,孩之宝与Takara已经开始研究合作事宜了。
1984年,孩之宝正式购买了Micro Change与Diaclone两个变形品牌,并加以改造,剔除了机器人要接受人类控制的设定,将其变为自主活动的生命体,并命名为“Transformers”。自己设定了一套剧情,由漫威公司负责品牌推广漫画,并且为了配合玩具的销售,还制作了三集动画广告,也就是《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前三集,没想到动画播出大受欢迎,孩之宝索性制作了一套长篇剧集,便形成了我们后来看到的98集长篇动画剧集。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