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比《路边野餐》到底弱在哪? – 《地球最后的夜晚》
竹本有心
电脑版 2019-01-02 22:09
前不久,和几个喜欢看电影的小伙伴聚会。
其中一个说:我觉得,好电影就得是用影像来传达一种无法言传的情境,不一定是故事,但它一定是部好电影。就像毕赣的《路边野餐》。
当时我憋了一肚子对好电影的看法,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我出乎意料地被他这句话说服了。
对,如果一个故事能够用小说表达清楚,还有什么必要拍成电影?
电影,必须有着影像的独特魅力,电影必须用镜头来说话。同样的故事,要做到比小说还好看,要呈现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影像情绪,才是电影的使命所在。
现在来看看《地球最后的夜晚》
《地球最后的夜晚》和《路边野餐》其实在结构上一脉相承,都试图通过解构,使细节化的情绪感染到观众,从而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但不同的是:
《路边野餐》每个细节的呈现,都使我们进入了每个角色的内在。场景的真实化,绿皮火车、乐队的表演、花褂子等都与观众有着实实在在的勾连带动,包括里面的诗,里面每个人的台词,都是有着他抑或她的内在的情绪流淌。
再看《地球》,景场梦境化,有种不真实的存在感。对话几乎都是悬疑破案似的在溯源,在追寻,在不知所谓的陈述。
而这种推动故事的方式,让人很难进入角色的情绪。光影,水滴等场景,亦成为炫技的存在,而不是情绪的推动了。
因为不能带动情绪,就觉得刻意、拖延、时间停滞般的漫长。好多人看不下去,也在情理之中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和《路边野餐》同样是时空交错的来建构故事。
《路边野餐》时间的交错感,让人恍然生出过去、现在、未来的不确定感带来的感慨。我们会随着主人公陈升的脚步,走进时间隧洞,感受这不确定性,时间的流动、时空的转换带来的飘泊感,最后陈升火车上的一幕,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再看《地球最后的夜晚》竟然没有在结构方式有任何的变化,首先这种重复,就让人失去了新鲜感。
加之情感铺垫的过于叙事化,使这种梦境般的形式伦为一种仪式,既没有体验到哲学思辨的快感,更没有情绪流动的感动。
爱情的玄秘、流动与不确知,在时空的交错穿插中,并没有很好的诠释,只有越来越深的懵懂。
执着与遗忘,求索与放弃,记忆的撵绳,终究牵出来的是一场空。或者爱情主题,本就不适合这样的方式也未可知。
再之,《地球最后的夜晚》架空现实,令人匪疑所思,把不到导演的脉。
虽然是在凯里,虽然是个小县城,虽然有着荒芜破败的整体气质,但我从一开始就进入一种洞穴般的场景里,直到长达60分钟的梦境,完完全全是一种梦呓般的感觉。
主人公心绪飘忽不定,就像他从始自终的自由意志,游荡在故乡与异乡、放弃与寻索、坚定与飘忽之间,我无法感知到主人公的心思,亦对他的追寻所推动的情节感到乏味。
对不起,这部片子真的无法与那个灵动的催人泪下的《路边野餐》相提并论,虽然它请了汤唯和黄觉两位实力派演员加盟,亦无法改变这它鸡肋的命运!
2019.1.2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