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泡沫冲刷的1971年夏天 – 《罗马》

evenc伊文西

电脑版   2018-12-23 14:07  

我不关心金狮奖或奥斯卡。

也不关心网飞与电影节的恩怨情仇。

这是一部需要精心以对,需要跨越门槛的好电影。

这道门槛无关天赋与见识,只是需要片刻安静,和耐心而已。

泡沫冲刷地面,一遍又一遍。

被水浸湿的石砖,倒映着天空的样子,飞机从中无声划过。

1971年的夏天。

对墨西哥城而言,并没太多不同。

抗议的人群与戒备的警察只是偶尔闪过的插曲,让人烦恼的,依然是糟糕的生活。

克里奥是一个中产阶级家中的女佣,看顾家里的四个孩子。

每天清洗、打扫、做饭、接送孩子,忙碌于各种家务。

偶尔也会偷闲,出门约会。

意外怀孕突然打乱了她的人生,孩子父亲不知所踪,她只能独自面对。

家庭的女主人也有自己的烦恼,男主人有了新欢,离开了家。

她一边面对经济压力,一边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幸福的假象,让孩子以为父亲只是出了远门。尽管,他不会再回来。

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四个孩子,一个老人,两个佣人,其中一个还大着肚子,全指望她养活。

可生活就是这样,委屈也好,无奈也好,无论怎样的惊心动魄,回到日常,也不过是一天又一天地过下去。


电影的开始,缓慢、琐碎、沉静。

没有直面镜头喋喋不休地倾述与抱怨,每个人的境况,都是从只言片语、细枝末节中透露而出。

电影一再使用平移镜头,在70年代的墨西哥城的街道自在延展,如同徐徐铺陈的画卷。

街市的景象,家庭的生活,喧哗吵闹中,酝酿着轻声细语。

生活好像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激荡,那些镇压的枪声、生产的苦痛、溺水的惊慌,也是在一阵混乱后,又迅速回归了安宁。

除了大量的环境音,并没有使用任何配乐去渲染情绪。

个人的痛苦也好,愉悦也罢,并没有大张旗鼓。

安静,却充满力量。

导演只是巧妙地用画面、用环境、用表演来传递情感。

克里奥告知男友怀孕后,男友不告而别,她走出影院,乱糟糟的叫卖声隐射了她内心的烦乱;

当角色们陷入狼狈,森林突发的大火成为了一场焚毁过去的仪式,人们扑救、吟唱、观望,或是饮酒自酌,以各种姿态对抗着灾祸;

海滩上,一家人与克里奥仅仅拥抱,远处的阳光投射在他们身上,温柔地包裹他们,象征着心灵的救赎。

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美轮美奂,精雕细琢,黑白色增强了画面的质感,宽画幅拓展了生活的维度,而这又恰好将那段逝去的岁月,与当下的语境巧妙连结。

这是一部讴歌女性的电影,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是坚强而独立的。独自面对怀孕的女佣,重新执掌人生的女主人,甚至那个戏份不多,却干练利索的产科女医生。

而男人们则是不堪的懦弱的,落荒而逃的孩子父亲,有了新欢离开家的男主人,以及医院里那个虚伪的男大夫。

他们与她们一一对照,黯淡无光,更显得女人们神采奕奕。

因为女性的坚忍和独立,生活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依然以平静的姿态舒缓前行。

她们彼此庇佑,互相支撑,以良善对抗生命的艰难,也重构属于自己崭新的人生。

当家庭更换了主人,变换了模样,一切又以不同的样子继续下去。

车会换,房间会换,心情会换,人生也豁然开朗,变得不一样了。

孩子会迅速治愈生活的创伤,她们没时间自怨自艾,而是被推动着不断往前,拾级而上,头顶着又一个晴朗的天空。


《罗马》是对旧日的回想曲,也是对生活的赞美诗。

这不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意大利罗马,只是墨西哥城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的名字。

这个故事,源自导演的真实经历,他就是那四个孩子的其中之一。

在电影的最后,他也向自己真正的保姆,女主角克里奥的原型致敬。

作为导演而言,以何种视角呈现这部电影,颇费思量。

他们毕竟处于不同的阶层,过于悲天悯人的轻佻容易被解读为中产阶级的虚伪;而过于疏离又会降低了电影的感染力。

于是导演干脆藏了起来,你再找不到电影中的只言片语,能与他的目光相对应。

没有孩子的视角,没有过多主观性的叙事,电影只是简单地跟随,亦步亦趋地展现了那样一段艰难的岁月。

她们经历了背叛、离别,经历了大时代政治的恐慌和动荡,经历了生死一线的仓惶。但她们还是平静地走了过来,用沉默但有力的回击,叩动着命运的门扉,直至为自己的生活,打开一扇全新的窗。

当最后字幕浮起,镜头久久凝视屋顶的天空,无声许久,又一架飞机掠过,一如对电影开篇的互文,隐隐传出了小贩走街串巷的吆喝,生活就这样不动声色地进行下去。

那一刻,1971年夏天的影子,就这么轻巧地投射到了我心里。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