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狗十三》 说青春片,是对它的严重低估 – 《狗十三》

杀手里昂Leon

电脑版   2018-12-13 00:07  

文/杀手里昂

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让观众经历了五年的漫长等待终于上映,不过有句话叫“好饭不怕晚”,片子的质量值得观众等这么长时间。而说是五年时间,其实从电影拍摄算起来至今已有七年。当时像《致青春》《左耳》《同桌的你》这样的青春片还没有流行起来,14岁的张雪迎还是一名初中生,额头上的青春痘清晰可见,与片中13岁的角色李玩完美融合,可以说是奉献了至今为止最好的一次表演。

《狗十三》:说青春片,是对它的严重低估

绝大多数中国观众都能够从李玩这个角色身上找到情感共鸣,从她的成长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片子七年前就已经拍完,但是电影中所描述的家庭关系、子女的教育等问题,对于“中国式家庭”成长起来的观众来说,依然没有过时。

《狗十三》:说青春片,是对它的严重低估

很多观众将《狗十三》定义为一部青春片,其实这是对这部电影的严重低估,虽然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残酷、成长烦恼的故事,但其中所折射出的关于家庭、教育等多重主题早已超出了青春片的意义。导演以一个家庭为缩影,呈现出了整个社会的横切面。家庭关系的构成也极具众生相,一个十分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一个善于人情世故的后妈,一个有主见的爷爷,一个充当“和事佬”的奶奶,一个“墙头草”表姐,每个人都在催化李玩的“成长”,让其适应成人世界。

《狗十三》:说青春片,是对它的严重低估

果靖霖饰演的李玩的父亲角色,是一位十分典型的“中国式父亲”,骨子里还是有“父权”思想,这就注定了他与子女关系的“不对等”,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会用“双重标准”,习惯用成人世界的行事思维解决问题,用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然而,女儿李玩却是一位有主见的女孩,凡事都要讲道理、求真相。所以当大人们都告诉她,第二条狗就是之前的爱因斯坦时,她不能接受;酒局上父亲让李玩给朋友敬酒,却不让李玩平时喝酒,她也不能理解;弟弟和自己犯同样的错误,父亲却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处理,李玩也无法接受。

《狗十三》:说青春片,是对它的严重低估

《狗十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把现实生活还原得如此真实,它几乎复刻了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在青春期如何被成人世界催熟、同化,逐渐适应并且习惯,直到忽然有一天发现,我们都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就像影片结尾李玩在马路上认出了爱因斯坦,却没有最终相认,只能偷偷在没人的地方默默哭泣,来适应成人世界的规则。

《狗十三》:说青春片,是对它的严重低估

片中有几个极具情感冲击力的段落,李玩伤心外出深夜不回家,多年不出门的奶奶出去找她都迷路了,点燃了父亲的怒火,让她挨了父亲的打。这场戏非常有真实感,给了观众很强的心理刺激,据说演完这场戏的果靖霖还因为心疼孩子拍完后痛哭。还有一场戏是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李玩和父亲在车里,李玩终于成了父亲眼里懂事的孩子,两人的关系也达成了和解,父亲一边开车一边流泪,伴随着姜育恒的歌曲《再回首》,看得观众心里五味杂陈。这种强大的情感力量,疏通了现实中观众与父母或者子女沟通时被堵塞的情感通道,让观众去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以及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那些问题。

《狗十三》:说青春片,是对它的严重低估

不得不说,曹保平导演是华语电影圈中少有的品质保证,不仅擅长处理《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犯罪题材故事,对于《狗十三》这类家庭关系题材的影片也能驾轻就熟。他以非常贴近现实的方式,让每一位在中国式家庭成长起来的观众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