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狗十三》 这是一面真实的镜子,映出每个人残酷的成长 – 《狗十三》

想和电影谈谈

电脑版   2018-12-10 00:06  

 

 

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密封五年的时间,终于要登录院线,与观众见面。这个关于青春的故事里没有怀孕、堕胎、出走、车祸等诸多惯有情节,却如同一面真实而平凡的镜子,在极致的克制与真实中,让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过去的自己。

十三岁的少女李玩是一个普通的初中生,她的日常生活一如你我,上学、放学、补习班、兴趣小组……一切都为着升学着想,她自己的个人意志似乎从来不在考虑之中。李玩的爸爸不知如何让她接受继母生下弟弟的事实,就买了一条狗来陪她。一开始,李玩对此是抗拒的,但是逐渐的,小狗打破了李玩的心防,因为喜欢物理她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它也成为了她生命中的重要伙伴。然而,在一次遛狗过程中,爷爷不小心弄丢了爱因斯坦,为了安抚她,家长们选择再买一只一样的狗狗来“告诉”她狗狗找回来了——这件事成为了李玩成长的催化剂,让她微妙的青春期忽然加速,向着“长大”的方向飞速前进。



曹保平说,自己拍摄《狗十三》的初衷,就是:“没人注意到我们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有些人将李玩不得已的成长归咎于家庭的重男轻女、父亲的不理解、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压迫。可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外界压力,只是成长路上的经历,它们以不同的形式降临,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走进你的生活,让一个人迈向不得以的成长。而当此时,家庭就成为了人成长过程中最小的社会缩影,我们成为了不断抗争、又被压迫的对象。



在电影《狗十三》中,李玩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爷爷奶奶无疑是爱她的。奶奶会在弟弟降生时,让父亲“不要急”着通知李玩;爷爷会在市场上买螃蟹,说“我孙女最爱吃螃蟹”。他们会帮着找走丢的狗狗爱因斯坦,甚至在李玩因此弄伤爷爷时也不予责怪。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会在爱因斯坦久寻不到时埋怨李玩,说她“全家上下都在给你找狗,你再闹就是不懂事儿了。”

就好像人一旦到了某个年龄,曾经的那些固执、骄纵、小脾气、棱棱角角,全部都得因为“长大”、因为“懂事”而磨平。当家长试图用成人标准来对待孩子,而孩子却还未从“儿童”的心态中走出时,沟通失语,情感无法得以疏泄,矛盾便来得自然而然了。



李玩的父亲便是如此。他不了解女儿,粗暴地更改女儿的兴趣志愿,因为女儿“不懂事”的叛逆和挣扎大发雷霆。《狗十三》中无比令人揪心的一段,无疑是父亲责打女儿,在摇晃昏暗的镜头下,在轰鸣尖锐的音乐声中,李玩在父亲的威逼之下,向爷爷奶奶说“对不起”。

父母寄希望于孩子能够分担自己的苦恼,在他们不理解自己时,时常试图通过暴力来达成一种表面的认同。可不理解就是不理解,鸿沟不会因为虚假和平而消失。李玩是委屈的,但父亲却不全是暴力的,他照样爱女儿,心疼女儿,等他冷静下来,便会因自己的冲动而自责。



父亲说,“我打你,也爱你,长大了就明白了。”当爱不知道如何表达,就成了伤人伤己的武器。这种无可奈何与自责造成的矛盾,构成了父女关系中的遗失与获得。当二人相拥而泣时,或许就是父女和解的开始。

其实成长,又何尝不是一种习惯的过程呢?成人世界的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虚与委蛇,令人头痛,也令人恶心。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过而不沾的运气,我们要生活,而生活是一个泥潭,这或许就是成年人的不幸。象牙塔中的少女在不得已的成长后,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换得了“娃长大了,懂事了,不让爸爸操心了”的评语。而那些默默咽下的委屈和难过,又何尝不是成长中最残酷的记忆?



不同于很多热衷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生存的宏大叙事的电影,《狗十三》着眼于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剧情中的台词就来自我们本身。在成长过程中,你听过许多次“长大了”、“该懂事了”,或许在很多年后,你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些话。人生大约就是一个轮回,只有经历过无效的沟通,才会理解其中的无奈和酸楚。

曹保平的镜头语言冷静而克制,用旁观者的角度展开叙述,除却必要时的情绪音乐,一切声音都近乎真实,让人如临其境。成人的介入打碎了孩子精神的寄托,而在这真实的压抑之中,孩子看到了父母的无奈,而父母则意识到孩子的心酸。



这就种和解不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成人的成长。在故事的最后,父亲和女儿坐在车里,父亲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不是个好爸爸。”

在中国家庭关系中,这已经是父母和孩子能够到达的,最好的理解了吧。

成长是残酷的,残酷到让人没有思考的余地。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斥着挣扎、反抗、强迫、不甘和无可奈何的“习惯”。当《狗十三》这面镜子映出你我的过往和未来时,不妨心平气和地与这一切谈谈,哪怕“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也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