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狗十三——如果人与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关系 – 《狗十三》

遗漏

电脑版   2018-12-09 18:07  

        听说这个片儿早年不让上院线,看完电影出来,朋友说,我没看出来有啥不让上院线的东西啊?嗯,不知道刚开始有没有,反正这会不大有了。

        四个人一起去看的,仿佛看出了四部影片。小文表示全程无感,而且由于来的路上很波折,费了很多功夫却啥也没GET到,这让她很烦躁。小珊中间去了个卫生间,并且笑点分布比较密集,导致看了个喜剧片。小秀逗看的非常有共鸣,泪光闪烁,频频擦脸。我其实看的很闷,也笑了几次,哭不出来(不是憋住了没哭,是真的哭不出来),但是心里好像压着点儿什么,这点儿什么,是那种不仔细捋捋就说不出来的东西。

      虽然我在一定程度上,不大信任弗洛伊德那一套追根溯源的理论。什么杀人犯肯定有个悲惨童年啦,强奸犯很可能是两性关系受害者啦之类,好像他们是某种天选之人,拥有普罗大众轻易拿不出来的某种东西似的。实际上不就是个悲惨童年吗?压根儿算不上什么稀罕东西。你看这个片儿那么多人共鸣,他们共鸣的是啥?还不就是悲惨童年嘛。但是他们还是活得好好的,学习、工作、恋爱、组成家庭。

        但是这事还是得追根溯源的说一说,不为别的,只因为这些感受正是我童年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姥姥姥爷是地主家庭,爷爷奶奶则是贫下中农。原本在某些时期贫下中农是很好的,但是时移世易,等我爸我妈结婚的时候,我姥爷已经是局长了,而我爸却只是个小老师,虽然我妈初中毕业,我爸是山大本科,但放在当时来说,我爸能娶到我妈,是我爸高攀了。所以小时候我每次去我姥姥家,除了本性难改的活泼之外,总还另外保持着一份对于高门大户的警惕式的谨小慎微。这份谨小慎微包含着许多方面,比如女人以及孩子不能和男人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比如只能吃自己面前的菜,比如偶尔毫无准备的被拎出来表演背唐诗或别的什么,比如要去跟大人们敬酒,或者去观察桌上的各种人的需求。倘若被人称赞”是个有眼色的、懂事的“孩子,那是一种最高级别的褒奖。这一切都被包装成某种高贵的举止,以礼仪的形式出现在我面前。

       小孩子是不懂这些的,为什么要跟大人喝酒?酒很辣。为什么要背唐诗?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们一起吃饭?我出于小兽一般的单纯的攀比心,要比别的孩子更有眼色,更懂事。因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夸赞,然后得到更多的爱。这些东西实在太自然,被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以至于不退一万步去看待,简直察觉不出来。

      现在再回过头去,我知道这是家庭伦理的一种最生活化的体现。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与人之间的排序,是阶级的开始。而家庭伦理又是被封建传统赋予的天然的阶级。毕竟君君臣臣这种东西显然是需要教的,是不天然的。那么如何使它天然呢?方法是将原本由爱来连接的关系扭曲为"父父子子"这样的关系。我对你好不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因为你是我爸爸,你打我骂我也不需要什么理由,因为你是我爸爸。连小孩的骂人话里,也要用这个来表示一种权利“XXX,我是你爸爸!"为什么没人说“我是你妈妈?”因为这个不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扭曲了父父子子之后,君君臣臣便显得自然多了。毕竟,你总不能不认你爸爸不是?所以文化·大GE命也显得自然多了,XXX玩岁也显得自然多了。

      我无意沾染政治,统治人类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太多我所不能承受的东西。所以我们仍旧单单退回家庭。家庭,一种本该由爱来连接的关系,在几千年的教化中自然而然的被某种其他东西代替了,这些东西混杂在爱里,于是爱异化成了有代价的爱,被胁迫的爱,不需要尊重的爱。或者说,是某种披着爱的外衣的怪物。

     所以做错了事情,爷爷无法道歉,也无需弥补;所以爸爸可以抓着她的头发扇她的耳光,只是因为奶奶出门了;那么奶奶为什么好几十年不出门呢?因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正是妇道人家的规矩呀。

     李玩把狗扔在门柱上,狗下不来,李玩恻隐心动了,又去把狗弄下来了。狗照样跟她亲。狗有选择吗?狗没选择。狗叫两声,就差点被弄到狗肉店里去。

      为什么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是李玩的狗,因为李玩是爸爸的爱因斯坦。所以爸爸可以改她的兴趣班,可以打她,可以打完之后又抱着她,可以一会儿让她喝酒一会儿不让她喝酒,可以一会儿骂她死孩子一会儿说你是我的骄傲。她有选择吗?她没选择。她还得跟他亲,不然怎样呢?你总不能不认你爸爸不是?更别说,对比很多其他中特色的爸爸来说,他起码还算个中不溜的,不算那种吊车尾的爸爸。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属性实在太明显,(我倒很怀疑是导演故意的,怕极端环境模糊了主题)使得李玩的奋力反抗,不但不使人同情,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太不知足,中二又幼稚,偶尔还很凶残。

      最后弟弟扶着凳子,摔倒、哭泣、然后站起来。在打碎了是非,模糊了事理,却终于懂得世道伦常之后,大家都长大了,至于长成了什么样,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总之是最平凡的那一类人就对了。你从黑白的对垒,是非的执拗,变成了一栋灰色的大楼。灰色的大楼,钢筋铁骨,混进城市里,变成无所谓的一堆混凝土。

      然而我也无法因此就嫉恶如仇的咒骂或者埋怨父亲。且不说他的时代曾给予他的许多创痛,再退一步,难道倘若我们尊重孩子,爱孩子,就没有悲惨童年这回事吗?似乎并非如此。

      我最近在看this is us .片中的父亲简直是一个完美父亲的化身。他幽默而又耐心,细致入微又浪漫体贴,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从来不掩饰,而是积极的寻求解决方法,对自己做错的事情也从来不回避,而是努力改正。用世界上所有最好的词来形容他都不过分,他精准的像是一个人工智能,他是一个完美的父亲。但遗憾的是,他的孩子们仍然有许多童年的创伤。在被忽视的感受里挣扎,在无法满足的食欲与朋友们的嘲笑中挣扎,在身份认同中带来的孤独感里挣扎,在爱与被爱的等价交换中挣扎。

      育儿之难,大约就是在这里了,也许你是最合格的那种父母,想给孩子一切最好的东西。但难过的是,人生是不能重来的,你不能设定一个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实验环境,去检测哪种教育方式是更好的,所以你没办法知道,怎样的才是最好的。是严格的量化管理还是温和的绥靖政策?是适当的挫折教育还是自然的无为而治?不管有多少爱,都是仍然不够的。也许,孩子就是要疼痛才会长大,这是人之为人,一项无法逃避的命题吧。

      生活里的细枝末节实在太多,错或者对,或者当时对后来错,当时错后来对,乃至于不分对错,只是走了某个岔路口的时间也实在太多。如果将情绪的爆点连接在一起,将会是一场长达一生的烟火。每个人都有很多东西要面对或者诉说。

      但是这成长的伤口啊,希望是由生活给予,而不是由那些本该提供保护的人给予。希望那些给我伤口的人,我可以光明正大的讨厌他,而不是如鲠在喉的原谅他。希望家人是守护梦想的人,而不是一马当先去打碎梦想的人。希望这世界,可以更好,孩子不用混淆了是非才终于算是成人。

      希望爱与尊重,希望世界和平。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