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的道路上荆棘丛生——省慎为善 – 《那山那人那狗》
Admire-talant
电脑版 2018-12-08 16:06
《那山那人那狗》定位它是特别尴尬的,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它讲述的基调显然是哀婉与同情,是一种自我优越的分阶级性的上层对于底层的可怜。一段艰难的送邮之路,的确险阻,这样的认识,当然在作为外来者局长和初体验者“我”会因为其初见,在其原本平淡普通而平凡生活中不能见,因此以往日的生活结构着这样一段路程。因此,同情着乡邮员的同时就必然同时对要走这一段山路的山民们进行着可怜,那不是对一个人两个人可悲境遇的同情,而是对一大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民的可怜,并进而由这些山民的象征,就自然容易扩展到中国内底层群体的可怜。这显然就是它的意识,尽管它是作为无意识而表现出来的。
而另一个问题在于,影片由这种同情和哀婉显然在呼唤着某一类对这一群体的救赎。因为乡邮员表现的伟大和艰辛——这是它唯一的表现,所以这种就必然最终直接落实到个体之上——乡邮员群体而非整个对山民的赎救,对这底层的可怜显然也只是仅止于可怜,毕竟它的可怜是一种无意识,就自然没有一种拯救的欲望。
而这种救赎显然是对传统的中国人这一群体总是在受难负重,在社会总是好人受到最大伤害的吊轨里渴望有着国家力量的参与从而希冀改变着好人受难的实际,结果是予他们某种补偿但目的却还是继续让他们受难。既然它将人民群众总是视为一种进步力量的代表,又为何去偏爱这一群体内的好人,总是要求着他们去付出,去牺牲,去奉献,去受难,去遭受菲薄,原因要是好人不这样做,那么就没人肯这样做了。既然要是好人不去这样做,就没人肯这样做,那为何在一种逻辑上总是心心念念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莫非它的目的只是不想去挑起内部矛盾,内部对立,但它又实在能认识清楚这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因此本着耐心,教育和教导的原则试图慢慢引导每一个人都人心向善。
但可惜在于,在它的序列中,金鸡奖它只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好人那是没好报的,以个人的为善去鼓动公众对于好人的向往和膜拜与模仿,但显然某种趋利避害的东西在于它使人看到了做一个好人要经受多么大的伤害,要每一个人都去这样行善,这多少就有些不可思议了。而难道它的目的是在于为那些同道者讲述“德不孤,必有邻”?亦或者让之明白为善的路上荆棘丛生,先示之以恐怖图景,而仍敢之于前进的便是真正的勇士,它的目的在于在人生的路上去明白真正的勇士,而不是去理解每一份善,每一个敢于付出的人都是可贵的吗?因此,它自然的在一种程度上予某类天真的善于阻碍,在这种层面上,这倒是像它唯一真诚的地方了,保护善良的人——叫他们不要随便行善。
因此,它的表达效果却是实在的与它一开始的意图相反,表达效果颠覆了表达目的,这种逆反性的东西最后去遮蔽成它的效果倒成了唯一真诚的东西了。
至于某一类在日本能够大卖显然仅止于它看见它内部的乡村牧歌式的拯救与眷恋。
但在一个乡村牧歌还有一半比例的中国,这种拯救与眷恋只能被看成是最大范围的同情与可怜,人为划分着的阶级对立。
而他故事的内核是理解之路,因理解而谅解,并进而自我承担,薪尽火传。这显然是一类理想化和一厢情愿的事情,倒是没多大意思的。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