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狗脸的岁月 – 《狗十三》
曾念群
电脑版 2018-12-05 16:06
《狗十三》不论是上溯三十年,还是往后十年再映,都会是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里,最具维度的现实主义电影之一。
按照创作时序,《狗十三》其实是曹保平的第三部电影,在《烈日灼心》《追凶者也》之前,《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之后,是时的曹保平还没太多商业资源的干扰,无数奖项加身的《李米的猜想》反倒让他沉着,故这一次的镜头语言更加朴素,个体的表达显得锋芒而锐利,对现实的洞悉也更具维度。
影片讲述了一个父母再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十三岁女孩从童年到成年的残酷裂变。不对,按照我们中学教育的逻辑,应该这么表述:《狗十三》中心思想是关于女孩的成长,故事线索围绕着少女李玩从得狗、丢狗、寻狗,到再得狗、遗弃狗、抱回狗和再失狗,最后拒不认狗做文章,通过一位少女与两条叫爱因斯坦的狗的得失,反映了人生必须经历的历练与成长。而长辈们的指鹿为马,在教纲和试题里是只字不会提的。
然而父辈的指鹿为马,恰是少女李玩成长裂变中黄金分割的一笔,也是这部电影最具反思和现实意义的一笔。曹保平用了一个上帝视角让观众俯瞰人世间的这一家子——“找回”的狗无论从外形和性情,都明明不是原来那只叫爱因斯坦的狗,然而后妈坚持说那就是爱因斯坦,爷爷奶奶也说是,表姐本来和李玩一个战壕说不是,奶奶一个眼色,立马调转阵营,长辈的劝说里夹着硬塞,关爱里附着权威,李玩只好息事宁人,一出指鹿为马的戏,就这么荒唐地在这家人身上唱圆了。
张迎雪饰演的少女李玩所经历的,其实正是我们大多数青春所经历的。我们曾天真烂漫地出发,在路上经历着种种不可预知甚至是无法承受的裂变,比如家庭的矛盾,比如父母的离异。面对学业,我们不知道该做何选择,于是我们总是被选择,被选择学这个学那个,被选择这么去学那么去学。李玩明明是爱好天文物理的,你说她选择恐惧症也好,习惯了不选择也罢,总之偏偏被选择参加自己短板的英语兴趣小组,结果在市里的演讲比赛中献了丑。
长久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奉行“懂事”教育,“懂事”是衡量子女的至高标准。至于“懂事”的意义和标准,无外乎听话和学习好,而且只要学习好,哪怕像李玩这样不那么听话,也可列入“懂事”的范畴。小狗爱因斯坦被爷爷弄丢了,李玩固执地寻狗,是“不懂事”,后妈买了另一条狗回来说找到爱因斯坦了,李玩不认也是“不懂事”,父亲陪酒错过了天文展时间,李玩一催就是“不懂事”。“懂事”还是家长衡量孩子成长的标尺,李玩得了物理竞赛省级奖项,能保送高中了,就是最大的“懂事”,“懂事了”就长大了,必须大宴宾客庆贺。
故事主要聚焦女儿李玩,偶尔抽出空来观照家长,用的都是轻描淡写的闲笔,但每一笔都像刀子。比如长辈们的遮遮掩掩,明明再婚给李玩生了弟弟,怕她接受不了秘而不宣,直到弟弟两岁生日才知有个弟弟。再比如给李玩买狗,买轮滑鞋,带她去看天文展,每一次背后都有秘而不宣的目的,包括策划那出指鹿为马的认狗戏,包括片末被办成社交宴的女儿庆功宴。家长并非不爱孩子,但他们奉行打是亲骂是爱的迂腐理念,他们的爱里夹带了太多私心与杂念,对于孩子们意见和抗争,总是威逼利诱连哄带骗的家长制嘴脸。其实重组家庭本身并不悲哀,悲哀的是凡事都要遮遮掩掩,真相永远迂回曲折。而父母的陪伴,就像那条叫爱因斯坦的狗,弄丢了,再弄个假的补上。
父亲说李玩“懂事了”,长大了,然而成长又是什么?对于李玩来说,成长不是她获得了物理竞赛大奖,而是庆功宴上她逼自己吃下的狗肉,一家人皆大欢喜。长着长着,天真的孩子果真就长成了父母们想要的样子,长着长着,就长成了自己曾经惧怕的样子。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