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最后一公里》 留在山里的勇士 – 《最后一公里》

柯笔哈迷

电脑版   2018-11-16 12:05  


人生如此艰难,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勇气。最近一部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电影《最后一公里》,将在全国公映。该片讲述了四川珙桐村的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改变村民思想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故事。作为村里唯一留守在山村的大学生,想要通过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山村贫困的命运,深受乡亲误解,被称为“憨包”。

 

“穷山恶水出刁民”,山水无罪,为何却被冠以“穷”和“恶”来形容。山水不可怕,人也不是生来就恶,可怕的是穷人思维。在本片中,晓彤姑姑作为山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带着自己的老公孩子返回家乡,筹措资金,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家乡父老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但是在项目发展遇到挫折时,大家却全然忘记了小彤姑姑是施恩者的立场,只计较个人得失,失望至极的她变得精神失常。李双洪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遇到了技术落后、资金难以周转、误解和不信任等多种问题。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项目发展中期遇到资金问题时,受他帮助过的村民非但没有施予援手,反而聚众催债。

 

村民落井下石的行为着实可恶,曾经淳朴的村民为什么变得如此自私?因为他们穷怕了,他们不敢改变,只有牢牢握住手中仅有的才有安全感。这也就是贫困地区难以摆脱贫困的关键点。本片将脱贫攻坚的关键点立于改变人们的思想之上,区别于以往英雄单打独斗和高大全形象,使其充满现实和学习意义,引人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通过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医疗及教育吸引了更多劳动力,中国城市经济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依旧有一些贫困山区的人民难以摆脱贫困的帽子。许多留守在山村的人,穷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不只是一个形容词,更像是一个设定—穷人就只能是穷人。

 

在大众的思想里,留在山村务工就不会有出息,要想摆脱贫困,就要学会走出去。对于受过山村穷苦的年轻人来说,更是这样。很多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工作。离开了年轻劳动力的农村发展变得更加缓慢,甚至止步不前。虽然城市带给了外来务工人员更好的收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所以逃离贫困不是结束贫困的办法,攻坚致富才是更能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而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不止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也需要更多像李双洪一样的有技术能吃苦的基层干部带领。在人心浮躁,物欲膨胀的当代,他的品质也更显珍贵。这种品质,我认为应当称为勇气,这类人,应当称为勇者。

 

这虽然是一部主旋律满满的励志电影,却时刻反映着当下的一些现实状况,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只有想改变那种不成功的局面,想带领大家一起成功的人才是勇士。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