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虚构与现实间的“福尔摩斯”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Gogui
电脑版 2018-11-10 22:02
文/欢乐的陈老师
大连威奥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影视文化推广工作室
“当我揣摩福尔摩斯这个错综复杂的角色时,偶尔会觉得自己是在轻轻地弯曲一根柳条,却从不真正折断它。”——杰里米·布莱特
人最初的味觉记忆是很难改变的,这种记忆会成为一种标准。文艺作品带给人的感受与之相似,标准一旦形成,之后出现的“复制品”如果不够优秀就很难取代经典。这个理论未必放之四海皆准,但放到本人身上特别合适,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最经典的“福尔摩斯形象”就是杰里米·布莱特(Jeremy Brett,1933-1995)塑造的,没有之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读图时代”尚未到来,每位读者想象中的福尔摩斯都不相同。而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视觉化”的福尔摩斯,他可以是巴塞尔·拉斯伯恩,可以是彼得·库欣,可以是卷福,可以是米勒、可以是小罗伯特·唐尼、可以是Miss竹内结子。对我而言,如果世界上真有福尔摩斯,那一定长成杰雷米·布莱特的样子。
在我的印象中,有两个走出文学的形象是固定的,一位是六小龄童老师饰演的美猴王孙悟空(真的很美)。另一位是杰里米·布莱特饰演的福尔摩斯(真的很帅)。
说来也巧,这两位全世界人民熟知的虚构英雄,与他们相关的戏剧、影视作品是最多的,久盛不衰。更巧的是,绝大部分改编都有些偏离原著,如果不看原著,我们都快忘了原著本来的样子。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或者说到了一定的时期,人们力求回归正典。
80到90年代初是很神奇的年代,除了国人不遗余力地将四大名著搬上荧幕,回归正典。英国人也将自己的世界名著《福尔摩斯》重新搬上荧幕,同样回归正典。这就有了英国格里纳达电视台在1984—1994年制作的《福尔摩斯探案集》。
此前福尔摩斯的故事就已经无数次地搬上银幕与荧幕。除了早期的舞台剧与电影有柯南·道尔爵士亲自操刀改编,或者其子授权改编,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有些偏离原著。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观念的改变,包括人权运动的兴起,大家开始赋予作品很多额外的意义,譬如人们认为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关系非比寻常,是CP关系,是相爱相杀的。这种观点不仅存在普通读者心中,一些福学研究家也笃信不疑。实话实讲,这些多少让我有些大跌眼镜,毁不毁童年倒真的无所谓,关键是我们赋予作品太多无聊的意义,显得累赘。
最先回归正典的作品是1964年BBC拍摄的29集《福尔摩斯探案集》,前后换了两任福尔摩斯,分别是道格拉斯·威尔莫和彼得·库欣。后者更出名一些,出演过《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据说这个版本改动也比较大,不过国内没有视频资源流出,不好评价。
“好景不长”,而后出现的两部电影颠覆了人们对于福尔摩斯和华生这对搭档的认知,分别是《福尔摩斯秘史》(1970)和《百分之七的溶液》(1976)。不过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两部作品倒是很有特色。
而后回归正典的声音开始在坊间出现。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一些读者、观众认为,福尔摩斯的影视作品太多了,不想再看了,恳请影视工作者不要再打他的主意。格里纳达电视台在筹拍之初也有这方面的顾虑,私下咨询了很多观众,是否可以重启福尔摩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当他们知道饰演福尔摩斯的是一位旷世帅哥,大多数人投来期待的目光(女性观众居多)。
人美演技好,这并非不可能,但是太美绝对是个“问题”,很容易让人忽视他的才华。“天妒美人”(其实不是天妒,是人妒)几乎成了一种诅咒。远的不说,就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年轻时特别希望得到奥斯卡评委们的垂青。结果自然是失败的。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专家也一样。长得美,就是纯天然的饭碗,就不要和一些长相一般的演员去抢饭碗了,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想法,包括各种奖项的评委。杰里米·布莱特就是这样的演员,无论从男人还是女人的角度看都是令人嫉妒的“美人”。
杰里米50年代开始从事戏剧表演事业,有着非凡的演艺才能,饰演了无数莎士比亚的经典角色,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明星。不过,无论“美人”多么努力,关于其样貌的讨论总是大过演技。很多人将杰里米定义为偶像演员。这种说法并非褒义,和今天“小鲜肉”的含义有些近似,就是“颜值”大于“演技”,还要多多磨练才行。据说当时世界上很多知名女星都期待与杰里米合作,一睹“美人”的风采。有人认为他长得很像国际巨星奥黛丽·赫本,这也促成了两人的合作,共同出演了《战争与和平》和《窈窕淑女》(看下图,感觉杰里米的美貌完全盖过了赫本)。
人们常说一个男人的事业巅峰期是进入中年以后,此话在杰里米身上得以印证。让他事业走向巅峰的作品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不过让他人生走向终结的也是“福尔摩斯”。是他让福尔摩斯走出书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还深深地烙上了杰里米这位绅士身上特有的气质。但也是这个角色“吞噬”了他。
关于杰里米的离世,书本上、网上对于这件事的描述非常多,但死因多少有些模糊。杰里米病逝的诱因是“郁躁症”,一种高兴时极度亢奋,低落时极度抑郁的精神疾病。本人也是通过查阅资料,才第一次听说世上有这种病。罹患这种精神疾病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各种社会压力导致的结果,这种压力早在他青年时代就开始了。他从小家境殷实,青年时代曾就读于久负盛名的伊顿公学,培养了良好的素质,但因为酷爱表演被父亲剥夺了家族身份,所以他将自己的姓氏从哈金斯改成了布莱特,一直到离世也未改换回来。有人认为加重他病情的导火索是他第二任妻子的离世,也有人认为饰演福尔摩斯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消耗了十年光阴去诠释一个角色,整个人都会被“掏干”的。
(前后两位扮演者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写到这里难免有些伤感,那就谈谈这部剧其它引人入胜的地方。我喜欢这部剧还和80、90年代“残存”的戏剧化表演风格有关,加之演员们一口地道的伦敦腔(早期播音腔)。在英国,很多演员都是从舞台剧转战到大银幕和小荧幕的,这些大师们舞台范儿十足,男人身上有18、19世纪英国绅士的风度,女人身上散发着贵族的气质与风韵。这些多少与他们常年表演莎士比亚戏剧有关。我最喜欢的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和杰里米应该是同代演员,如果将他们早期的作品放到一起对比,你会发现他们的表演技巧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些都是长期舞台训练的结果。
另外就是感受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风貌,这在其它几个版本的福尔摩斯中是很难找到的。福尔摩斯的故事诞生于1887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是日不落帝国的全盛时期。伦敦几乎成为了全世界的中心,全世界人民最向往的地方。同样,这个国际大都市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鱼龙混杂之地,犯罪活动的温床,加上经常的大雾给此地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剧组为了这部剧做足了准备工作,例如福尔摩斯的造型参考了最早插画师佩吉特的插画,很多场景也按照插画布置。布景上努力恢复伦敦贝克街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原貌,所以剧组没有选择在伦敦拍摄,而在曼切斯特城边的影视城重新打造了一条贝克街,几乎能够以假乱真。除此之外,我们在剧中还能看到很多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服饰、家具、生活用品等。当然,剧中所谓的“维多利亚时期”,也只是80年代眼中的维多利亚时期,肯定要比真正的维多利亚时期“精致”很多。不过在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想找到些“上年纪”的物件也许并不难。时间可以消磨一切,也可以让一切看起来更有味道,该剧拍摄于30多年前,回看这部剧的观众会被剧中的“老气”所吸引。
(网友们搜集整理的佩吉特插画对比图)
杰米里版的福尔摩斯没能完成实是遗憾,尤其是所有故事中的第一个长篇故事《血字的研究》。这个遗憾后来在卷福的《神探夏洛克》中得到了圆满的“补充”。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卷福康伯巴奇在诠释福尔摩斯的过程中有意借鉴了杰里米的表演方式,在夏洛克“歇斯底里”的推理与刑侦过程中,犹如一只对猎物逃跑轨迹了如指掌的猎鹰,这就是从杰里米那里借鉴过来的。
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福尔摩斯正典的60篇故事能够再次搬上荧幕,不要那些乱七八糟的解读,也不要那些偏离正典的修改,就是原汁原味的福尔摩斯。我知道这种想法只是空想罢了,即使本人能有机会亲自拍摄。影视化的过程中,有太多非可抗力,原著的精髓一定会随着多次创作消耗殆尽。
也许,真正的正典只存在于想象中了。
(以上图片截自《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歪唇男人》、《最后一案》、《空屋》)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