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伴我同行》 – 《伴我同行》

·mit

电脑版   2018-11-08 08:03  

例行万圣节看电影,原以为今天虽然什么都没干但因为心情的原因也看不了电影了呢(一直想着别的事情的话没办法投入到电影中),不过晚上终究是在这一天几乎要过去了的时候觉得不再那么为别的事情困扰,可以勉强能看电影了。如果是万圣节电影的话,其实的确拖到了11月也没关系,不过之所以看《伴我同行》主要还是因为是瑞芙的忌日。(之前《不羁的天空》大概也是万圣节看的。)

原本对这片子没什么期待,觉得时间早,而且上一部看的瑞芙演的电影还是《不羁的天空》,上一部看的电影又是《柔情史》,所以对这片子真是没什么太高期待。结果反倒是真的不错。想说不愧是史蒂芬金,不过故事还是很简单,这次应该主要还是拍的好。故事也好,画面也好,音乐也好,演员也好,剪辑也好,都很好。当然都很好的电影不少,但不知为何我喜欢这部片子。

关了所有的灯,看之前还真有点怕。最终虽然是在万圣节看,虽然是斯蒂芬金但并不可怕,真是太好了。没把它下下来,从觉得可以看才去找,倒是挺快就找到了,然后存在网盘上,直接在线看的,卡了两次,一次是正片中,有点忘了是哪了,大概是水蛭那里或那里之前,卡了不止一下,另一次是片尾字幕了。我也主动停了几次(两次?)主要还是为了拿零食……

可能因为原本就是为了瑞芙看的,所以可能是下意识地第一件事就是找瑞芙,成功地在四个孩子中识别出来了,确实还是那样,还挺好认的,也可能因为不幸逝世的早。倒是其他几人想不起来,刚刚一看居然讲述者主角是威尔惠顿?我最近可是没少看《生活大爆炸》。他我是真的认不出来了。大概也不太想联想成一个人。小时候的他笑起来真甜。可能因为是瑞芙,真的一开始就对克里斯这个小孩有好感。他也没辜负我的好感。克里斯也算是个挺美国梦挺励志的故事了,而励志的部分,他究竟怎么摆脱了家庭和社区的影响,没有讲,也不是重点,反倒是如果讲了就让这个“伴我同行”的故事变味了。

名字也很棒,原本小说叫“尸体”,电影变成了“stand by me”,没有直译成站在我这边(我看到幕后里面好像有这个翻译),而是翻译成了伴我同行(包括后来哆啦a梦的剧场版也叫伴我同行),这个名字真是很棒了。原本以为会是电影不如片名,看完则觉得是这个片名(相比之下)能配得上电影。

电影和小说还是不一样的,我没看过小说(这点也少见,一般会先看了小说再来看电影的,不过我最近是看得越来越随便了),是说载体本身不一样。小说里讲述者喜欢写小说,有一种小说里的小说的感觉,选择作者会让观众有亲切感。但身为电影就不一样了。这里没做调整(也算是不太能调),可能就没有那种小说里的感觉了。

天赋这件事又被提起来了。《柔情史》里也是。我没办法不卷入,但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你还只是个孩子,戈帝”“噢,是吗,谢谢你,老爹”“我倒真希望我是你爸爸,这样你就不至于有上就业班的蠢念头。上帝赐予你珍贵的礼物,你编的那些故事,他一定希望你珍惜这能力,不要糟蹋了它。但除非有人好好看顾,小孩子常会糟蹋东西。如果你父母不愿尽责,也许真该由我来盯着你。”这段真的棒。你们都只是个孩子,都背负了家庭施加给你们的负担。这不“应该”,但是却“常见”,说到底它为什么不应该呢?为什么会觉得“孩子”就有特权呢?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什么纠结之中,不知道自己在纠结什么,只知道让自己感受到了纠结。但至少这一段写得很好。

而且听说结尾有修改?谢谢。←我不确定为什么要这么写了,不记得是因为真实才好,还是因为没有让事情变得更糟?或者只是谢谢让戈帝卷入,让我觉得这个故事更少冷漠?或者是谢谢让我看到克里斯的问题,也让他有个爆发的出口?这都是让事情显得更好吧。我已经过了少年看虐不眨眼的年纪,进入老来偏爱傻白甜的状态了吧。但就结局来看,又没有把情绪基调落到伤感上面,而是很高兴地缅怀了逝去的时光,并且“也许每个人都是如此吧”,是看开了脱离出来了的那种“天凉好个秋”。

前面提过画面很好,不过不只是很好,而是感觉非常在意画面了,刻意作为空白的风景时时出现。偶尔会觉得这是公路片,只不过不是开车,也不是公路(而是铁道)。景色以外,音乐也很棒,可能是故意地在用那个年代的音乐,这点很招我喜欢。(可能是和《奇风岁月》很像?)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这电影原本就是那个年代的,这就让我不好想象了。这里面音乐似乎很经常是直接插进来或直接停止,但意外的是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突兀。虾米还是又版权掉了一些。话说这里用的BGM都是歌啊?也挺有特点的。就是我都不知道是因为这些歌确实都听过还是看电影时和之后经常听才耳熟的,也不知道就算我听过,那是的确用的别人的音乐还是这里面的太有名了?插曲应该是别人的吧?但是最后那首片尾呢?感觉也耳熟。剪辑也是挺有特点的,挺好的,是我不会想到的方式,所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虽然看的时候是觉得不怎么瞎想了,但看完就将近零点了,时光这个网页又着实不稳定,加上本来这段时间作息奇怪,也是困了。写写睡睡又隔了一天,这一天还是时常东想西想写不下去,一直拖了一个星期才重新边播边写,这一个星期里,终于决定放弃我一直想着的那个人了。再看感觉应该也会有变。

故事从倒叙开始,刚开头的一段其实有点担心会不会节奏太慢,但可能正是因为前面营造了很慢的预期,后面反而是不觉得节奏慢,节奏刚好。虽然有大量独白但并不显得烦这点也很神奇。中间吃派那尤其恶心的一段处理得也很有趣,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放进来,但可能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我想起蒂姆伯顿。另外这个开头也算有个悬念,一上来就给了结局,但又留了那位死掉的律师是谁的悬念。某种意义上这一点的确是在渐渐明朗,不过我并不觉得是这次旅行真的带来了多大改变让他变成律师的那种,这点其实也很棒,让故事显得更贴近真实。我真是很喜欢故事结束“去而复返”,一切看起来都一样,但一切都不一样了。这次直白地把这样的话独白出来了,但却反而没有那种典型的剑与魔法的冒险故事里常见的特别明确的这种感觉。主要可能还是只是因为去了更远的地方,所以从小镇就是世界,开始觉得小镇变小了。这让这个故事贴近真实,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还是只是想要达到那种强烈的主角自己已经不一样了的感觉而未能如愿。(这么一写我好像知道可能就是因为“伴我同行”,所以没有特别明确的英雄式的主角,重点还是在四个人的陪伴上面,有争吵有情绪波动有各种问题但还是朋友,或者就是这样所以是朋友。)

故事一如既往地会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让我觉得真实不那么像传统“冒险故事”的部分也有他们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这段旅行得到解决这件事。对于故事的讲述者戈帝来说,他的问题是哥哥的阴影,既是让人看不见的阴影,也是挡住父母忽视的烈日的阴影。他说那个假期他成了被忽视的男孩,但其实他一直是,只不过曾经能看见他的那个人死了而已。可能因为这里真的与死亡有关,有启动效应的存在,他也是思考“尸体”这件事思考最多的。不仅是因为身为作家的敏感,也是因为他会觉得“死掉的应该是我”,是幸存者的典型想法,但又不尽如此,我们很难说是他自己发展成了这样想,还是他的家庭让他这样想。身为叙述者,他的问题出场率很高。而且爆发的部分也在最后(不过仔细一想克里斯最后说自己是不是永远也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可能更靠后),一直到见到尸体之后。但是又是很快。狗的一段我最初其实没太明白有什么用,为什么气氛这么好但就是得一个人去买,性别差异?小男孩就是这样?后来发现是为了让戈帝有个机会自己遇到别人再问起他哥哥的事,而且得是独自遇到,他才能有机会向我们展示他的回忆,并告诉我们他哥哥怎样起着替代父亲的作用。(他的哥哥倒是这里面最好的哥哥了。)

而相应的,随后垃圾场的那个人就没有再提到戈帝哥哥了,接下来的这一段是泰迪则要靠在大家面前爆发让我们看到他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有父子的问题在,他们三个都有这个问题。(另外这一大段也是他们四人组仅有的和小混混以外的人有直接交流。)泰迪是这里最疯的一个,热衷于各种危险的事,我开始喜欢但后来不太喜欢的一个角色,他父亲真的是诺曼底登陆的英雄吗?还是这只是他父亲的幻象,甚至他自己编出来安慰自己的?没人明说,但从垃圾场出来时他的表现让我们存疑了。

克里斯这个角色我一直很喜欢。可能是从他能在兴头上制止大家起哄,可能主要是他和泰迪吵完还自己主动求和,可能是他停下来和戈帝解释他真的不知道里面有子弹。我当时根本不信,后来我知道是可信的。这点真棒。识时务。最初说他是头儿的时候我以为是和小混混一样的,后来明白了为什么他是头儿。有点像《文豪野犬》里的福泽谕吉?他在意自己手下的人。(其实小混混头子可能也是。)帽子的一段我其实没太明白,后来想大概是因为那是他哥哥他才这么说的,我原以为这里会是能拿回帽子的,但可能就只是有个同甘共苦这件事并为最后戈帝举枪做铺垫,如果帽子还回来了最后尸体可能就被小混混们抢走了。克里斯的问题也是家庭带来的,但他更明确,他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他甚至连解决办法都自己想好了:去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他明确地要摆脱家庭对他的影响。篝火旁的这段小瑞芙演的真的很好,我以前可能会觉得是浮夸,但现在知道是真的了。

维恩的形象是立起来了,但他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并不那么明显。最后他也是先离开,克里斯还没走,维恩的现状都交代完了。我不觉得他在朋友不开心时唱歌有什么问题,我反倒以为是出于贴心的考虑。(他们俩后来还是又唱唱跳跳起来了,这首歌好像还听过,很耳熟,不过想不起是什么。)他哥哥也是混混,但这似乎并不是他的主要问题。不过他似乎是那个总是跟不上大家,看起来有点被欺负,但其实大家并不是真的欺负他的角色。一开始戈帝的爸爸说他们三个是两个白痴和一个贼,戈帝只为那个“贼”进行了辩护,他自己大概也相信了,这两个人就是白痴。整个四个人的关系也是维恩和泰迪关系更好,克里斯和戈帝关系更好。想象这个成为朋友的过程,克里斯的确是那个吸引和照顾这两个也得去就业班的小孩以及明显不是一个层级但由于机缘巧合(在家被忽视)而在一起的朋友,但渐渐地重心就转向和自己更聊得来的那个别的层级的朋友身上了。

桥上闪火车的一段也不太明白什么用,同生共死?倒是有利于角色形象。这里面有不少我搞不清具体作用的段落,有点想看如果让文学院的人来分析的话是什么样。另外这里面的节奏真的控制得好,可能也是因为是一段一段的。闪火车那里那么紧张之后紧接着就又是轻松的音乐、波光粼粼的湖面和树林。然后就是吃派大赛的故事,这段也是似乎就是把人物形象表现出来了而已。随后围趟在篝火旁聊天,一个主题之内分着剪,也是很有意思。之后看《生活大爆炸》的时候也有谢耳朵以外的三人去看流星雨各自讲各自的话题的一幕,和这个有点像,但还是没法比。我们都知道讨论言不达意的废话才是我们增进友谊非常开心的话题,非要是能讨论废话的关系,才能进入比较认真的朋友关系吧?后面小鹿的一段也是,没有明白是什么作用,当然作业的小插曲显得真实而美好,也飞快地调节了前面篝火旁有点压抑的一段,又让我们一下就明白上一段现在再可以不想了,它结束了。水蛭这里我也谈不上明白,听说剧组用了真的水蛭,这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吗……?

我没办法不代入,我曾经觉得“死掉的应该是我”只是我不能理解的PTSD幸存者会出现的症状,但自己的路真的找不到的时候,我开始能理解了……而且不行啊我还是写着写着就在想那个人,看的时候大概也是,克里斯遇到问题尝试去解决,会把友谊看得很重要,这也是我一开始喜欢她的原因啊……但后来她不肯解决了……她也有天赋,她也曾说我有天赋(后来她又改主意了,这人看人真是很浅显),我有没有在糟蹋东西呢?她是不是在“看顾我”呢?没有吧……她看我糟蹋东西之后就扔掉我了……反倒我才是哪国一直鼓励她的人……我是不是也希望有人来看顾我别糟蹋东西呢?难怪我会喜欢克里斯了……不仅是因为瑞芙。(说到这个,她也年纪小,还可以管瑞芙叫哥哥的小,这点我也超嫉妒,年龄啊,是赶不上的了。以前很喜欢英年早逝的人们,27club之类的,但现在我已经和迪恩一样大了,事实上他是9月30日逝世的话,我已经比他多活了一个多月了,他们再也不是大哥哥大姐姐了,甚至瑞芙已经是弟弟了。虽然还是喜欢他们,但总觉得感情会变吧,至少现在同龄来看的话,每当看到他们的优秀,就总是能明确地对比出自己的废物……我可能应该回去看银魂了?)她也是少小离家去了远方,自己把事情处理得很好。我也难免会想我曾想过和她一起去别的地方,事情会不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是她未来会继续念,我则是想而不得的那个角色,是不是总是这个角色能看得更清楚对方接下来一定会离开自己?我也好希望我能像克里斯一样达成目标,但他显然比我优秀得多(饶是如此还被杀了)。她说起他父母希望自己当初吵架的时候她去掺和,我也会觉得他们没有道理这么要求,不能要求孩子背负父母的责任。她可能是没享受孩子特权的孩子,或者她营造了这样的气氛,我也总是难免又去想怎样才好,又不知道该不该这么想,不知道让自己感到纠结的到底是什么。类似看克里斯和戈帝讲的那段吗?心疼?但能轮到你心疼吗?对方领情吗?还是心疼你自己吧?谁还没点童年阴影啊?我们两个也讲了很多言不达意的废话。戈帝哭的时候我现在看来也觉得可以理解,这时候我们需要有人反驳,但又不会信。听片尾曲也是,会下意识把“你”想成她,也会想到类似这里的翻译我们讨论过。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