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见证时代的拐点 – 《网络谜踪》

cubo

电脑版   2018-10-14 18:25  

作为工业文明产物出现的电影,至今发展已经超过100年。在这100多年间,电影文化蓬勃发展,更被誉为“第七文明”。时至今日,在这纷杂缭乱的互联网视频时代,电影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中坚力量这一点没有丝毫动摇。然而,时代的转折总是悄无声息地来临,电影文化的拐点或许已经道来。

2018年8月24日,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处女作品《网络迷踪》在北美上映,一如既往的低成本,没有所谓大牌明星,唯一的熟脸是新版《星际迷航》中那个Mr. Sulu。《网络迷踪》的故事很简单,是一部典型的悬疑片,讲述一位中年鳏夫父亲的独生女某一天无缘失踪,父亲在没有任何头绪的情况下,独自寻找线索,却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乍一看,这是很多美国电影和电视剧常用的梗,并无太多新奇之处。然而,就是在这个寻常的故事类型之上,导演查甘蒂对我们100多年来所认知的电影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颠覆。

既然抛出颠覆一词,势必要先回顾一下电影100年来的根基。这100多年来,电影从任何角度、方式来说,本质上是摄影机文化。即以摄影机为前提,人物在特定的环境、场景中进行表演,来再现、还原某个戏剧性故事结构的文化构成。在这100多年间,诞生了无数的类型片、明星、金钱以及围绕所有这些的周边产业。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是摄影机的探索与窥视,这是一种人为的主观能动性。

纵然,在这100多年间,社会和科技发展超级迅猛。以摄影机的进化为例,在电影诞生伊始,摄影机是笨拙的16毫米手摇式,每卷胶片只能拍摄很短时间的影像,而且冲洗工序复杂,放映设备更是极不稳定;转眼到了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便已经建立了成型的制片厂体制,摄影机已经使用35毫米标准胶片,电影院线出具规模;到了电子科技方兴未艾的60年代,柯达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CCD数码感光元件,并且在接下来的30多年时间至今,数字技术快速扩张、普及,如今的摄影机上到专业级的诸如RED系列,下到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拍照,摄影本体几乎无限普及,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间成为摄影师。

正是生活并淹没在这样一个摄影触手可及的年代,影像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泛滥、廉价,在这股浪潮下,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也在发生激烈的变革。正如历史上每当电影受到新媒体冲击时,电影都会选择在技术上升级以便拉开差距。例如,在电视普及的时代,电影推崇宽银幕来吸引观众;在低成本电影大行其道时,电影选择大片巨制来充实;当手机视频充斥互联网时,电影选择更高的分辨率、更复杂地摄影机运动来保住王座。电影就像是一只受了惊的刺猬,每当受到威胁时,就蜷缩成一团,以尖刺抵挡。

但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抹平电影的门槛,技术的升级终有尽头。其实,有很多先见之明的电影人都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像斯科塞斯、诺兰这样的大导演,他们坚定选择胶片这条复古之路来重现电影的荣光。又或者像欧洲的电影人,他们选择更尖锐的题材与更写实的电影语言努力使电影成为与时俱进的文化载体。还有很多人,选择更加平易近人的摄影载体——手机,来拍摄电影,例如广受好评的《橘色》。然而,所有这些努力,还是建立在传统的摄影机视角,主动去发掘事物。

至此,《网络迷踪》完全颠覆了这一传统,导演不再去使用摄影机探求什么,而是开始关注在这个信息泛滥、极度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看到了什么,又能看到什么。电影从主体创作变成了客体观察。

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标志是什么?无疑是手不离身,无处不在的个人电子设备。从影片之初,整部影片的基调就是建立在个人PC上的数据。赵先生一家的全部生活,照片、视频、信息,统统记录在方寸之间的电脑上。有了网络之后,家人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电脑上的聊天软件,或者手机才能沟通。家人之间的羁绊变成一张张看得见、摸不着的数字照片,仅此而已。想要看自己或者其他人都在干嘛,必须登陆社交网站的帐号,查看好友的状态才能知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被无数看不见的墙所阻挡。没有电子产品,我们寸步难行。

《网络迷踪》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父女之间毫无沟通,每个人都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当自己的女儿离奇失踪后,赵先生忽然发现自己与女儿的生活圈毫无交集,他能做的就是在女儿的电脑中寻找线索,也就是人肉搜索。

因为导演并没有使用真正的摄影机,所以影片全部的故事展开至此都是通过电脑屏幕和电脑上的摄像头来让观众窥视赵先生的一举一动。就如同我们的手机上弹出一条“大事件”,我们木纳地点开之后查看发帖一样,如此地机械循环。

当赵先生打开女儿笔记本开始搜索之后,才发现网络世界是一个如此深邃无底的未知世界。他想要打开女儿的社交账户却并不知道密码,通过寻回密码功能发现备份的邮箱是亡妻生前的邮箱。于是,他必须打开亡妻的老PC,通过模糊的记忆进入邮箱来获得女儿社交账号密码的重置权利。这一个看似简单的寻找密码的过程,却是对家人之间无比遥远的沟壑绝妙地讽刺。

打开女儿的社交账号之后,赵先生才发现女儿的好友几乎上百人,他逐个打电话联系,却发现除了在网上偶尔点赞之外,女儿与每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实际交集。由此,赵先生一方面要不断解锁女儿更多的社交帐号,寻找可能之情的人;另一方面,他还要把这些蛛丝马迹分享给教官,以期待找到女儿的下落。而随着他挖坟越挖越深,他发现似乎连身边的好友、警官,甚至自己都与女儿的失踪脱不了干系。

影片全程都避免了主动式的摄影机拍摄,观众自始至终要通过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新闻素材、网络视频这些触手可及的免费信息来同赵先生一起分析事件,寻找蛛丝马迹。所以,这是本片最了不起的特点,放弃了摄影机,而仅仅使用“素材”才拼接一部电影。往深了说,这是一种可以使用语言学概念去分析的电影作品。在电影学与语言学交集的领域,麦茨曾经提出某种观点,即电影是可以被构成的。因为语言是由表义的单词构成的,每个单词都具有独立且完整的语义表达,通过选择使用不同的单词,我们便可以构成各不相同的语句。继而衍生到电影领域,每个表像的电影镜头都是独立的,通过使用不同的镜头,我们便可以组接成不同的电影。当然,这已经实现了,只不过是抖音啊、B站鬼畜啊等等。

但是,在《网络迷踪》中,导演更近一步,不仅跳过了摄影机运动,更跳过了镜头组接阶段,使用实时记录的方式来模拟一个人遇到类似事件之后的正常反应和一系列行为动机。而整个事件的安排又是如此夯实,离不开导演创作之前对于剧本的准确把握,而这些把握,恰恰便是我们日常网络生活的日积月累。比如,当一个新闻成为热点时,每个背后跟帖的人有什么言行;那些围绕在事件周边的人,是如何通过对事件进一步发酵,来获得网络对自己的关注;甚至包括沉浸在事件中心的赵先生,在不知不觉中也沦为网络世界中的一个段子。导演通过再现一个惟妙惟肖的网络日常,建立起一个隔阂的世界,没有人真正关心另一个人的生死,每个人只想着如何上头条成为网红而已。甚至到了故事的结局,人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没有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这才是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事实。

这个时代不缺好的导演与好的作品,但是像《网络迷踪》这样使用崭新的电影表达方式来讲故事的影片却是横空出世。我曾经幼稚地以为只要电影届还有大师,还能出现经久不衰的伟大作品,电影就一定可以再继续置身于这个大视频时代之外一段时间,因为我们还有了不起的电影工业,还有伟大的电影节,还有数不清的明星。然而,《网络迷踪》出现之后,我觉得传统电影已经没有时间继续奔跑了。虽然《网络迷踪》现在仅仅是藕荷才露尖尖角,但是对于那些更聪明的年轻一代而言,一种新的电影拍摄方式或许已经悄然而生,《网络迷踪》或许就是启迪他们的一盏明灯。

最后,只是想不到,电影的再一次革命会来地如此悄无声息,又是如此地必然。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电影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发生在404这个不存在的世界中。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