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影片《邻居》 - - 祖国大有希望 – 《邻居》

林涵妙

电脑版   2018-10-12 22:25  

《邻居》 1982年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打倒四人帮之后,筒子楼里的小故事。筒子楼二层住着7户人家,有领导,知识分子,医生和普通工人。在不堪回首的年代里,他们有的被整,有的整人,还有的亲人被整。事情过去了,大家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筒子楼原本是宿舍楼,没有厨房,大家挤在过道里做饭。公共厨房成为筒子楼住户的最大心愿。学院盖了新房,袁书记和老刘都分到房子。袁书记搬出了筒子楼,空出的房子可以做公共厨房,但房子要分给干部子弟。老刘用自己的房子做了交换,二层终于有了公共厨房,但问题的根结没有解决。10年浩劫,国家急需建设,老百姓的住房也成了老大难,但资源确实短缺。在老刘的努力和市委领导的果断决策下,一场不正之风被扼杀在萌芽中,市委建设和百姓住房都得到了妥善解决。然而老刘却诊断出了肝癌。

 

肯定有观众认为这部电影脱离生活,不相信现实中有这种大公无私的领导。前几年火热的《人民的名义》说明观众需要这种弘扬正气的影视作品。

 

笔者就在筒子楼里长大,楼里有公共厨房和厕所,洗澡在厕所冲水洗。片中的筒子楼是初期楼型,没有公共厨房。据说当时有大锅饭,大家都去食堂吃饭,所以不需要设计厨房。北京西城的福绥境胡同还有这种筒子楼,厨房问题多年前就得到了解决。但不管哪个时期的筒子楼,拥挤是共同特点。福绥境筒子楼和片中描述一致,几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屋中摆满了上下床。笔者和筒子楼里的其他人一样,没有客厅和卧室的概念。筒子楼的一间房子,即是客厅,也是卧室。

 

国产老电影的特点是站在中立角度讲事实,不偏不倚,且不能说的也敢拍。现在的国产片就像个愤青,两三个小时的片子巧妙的避重就轻,观众看了自己认为对的,片商就可以拿钱了。日风见下,越拍越黑暗,越拍越颓废,越拍越看不到希望。

 

回到影片。

 

袁书记不为群众着想,自己去住新房,不全是官本位。袁书记一家三代,四口人挤一间小屋,在这层里还有喜队长家是三代同堂,相对而言,其他人的条件还算是好的。袁书记就算是普通群众也有资格搬出去,何况他被整过。袁书记的牢骚不无道理,按他的级别不该是这个条件。老刘和章老师也被整过,两人的妻子都没能熬过来,他们做过很多贡献,但都不是最困难的人。而袁书记的搬走引出了影片的下文。

 

先说重点,有2句极有意思的台词。

 

明玉郎送刘小京回家,见到老刘后转身溜走。刘小京对父亲说他(明玉郎)肯定怕您。老刘的台词回道:这年头哪有小青年怕老头的。剑指当年被整的经历。

 

章老师女儿被烫伤,为让卡车送孩子上医院,楼里的年轻人和吴科长争执。袁书记发令先送孩子,之后说了一句台词“什么事情都变得复杂了。”当晚老刘对女儿也说了同样的台词:“什么事清都变得复杂了。”

 

喜队长叫救护车需要登记手续,复杂了;袁书记搬家惹得群众不满,复杂了;想盖公共厨房,又要照顾干部子弟,复杂了;刘小京调动回家,名额有限,复杂了;明玉郎评定职称要讨好领导,复杂了;政府项目要照顾关系户,复杂了;登上美国杂志怕有不良影响,复杂了;老百姓反映情况,复杂了;市领导秉公办事,复杂了。。。

 

住房问题的复杂,源于更复杂的问题。领导儿子占了老刘的房子,这明摆的腐败,影片处理的很真实------没有招儿。不过影片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袁书记向老刘诉苦说:现在做领导复杂了,随便说一句话就是“指示和精神”。搞得自己不敢随便说话。老刘回忆当年,我党依靠精神和信念的力量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绩。发问,是什么让领导睁一眼闭一眼,“惯例”是谁带头的。发醒,这样下去会被“惯例”吞没。

 

明大夫点醒老刘是说,厨房的问题不是重点,关键是打倒四人帮后“要有人带头干”。这是说邓爷爷的改革开放。影片是在1981年上映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不久。影片能在改革初期反映问题,很及时很难得。片中,美国记者的文章肯定了“中国大有希望”,这也是影片在对改革开放的做出肯定。

 

 

 

 

The End

 

2018年10月12日星期五

 

林涵妙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