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猫之城》 – 《爱猫之城》
·mit
电脑版 2018-10-12 20:24
真是好久没看电影了,更久没好好在电影院看了。这次也是在明明没有关注电影没有看电影的意向的情况下正好看到这片子(明明已经在各种视频网站上播了好久了,)忽然在境内上映了,觉得一般剧情片不想和别人一起看,纪录片又懒得去影院,不如趁着有猫的纪录片赶紧把之前拒绝过的电影邀约还一还。结果拖到了十一之后,快下映了,赶上在不太远的地方有这么一场,匆匆忙忙去看了,还是只有我自己去。
总的来讲如果没有猫这真谈不上什么很好的观影体验。一方面是我去的晚,有点卡点,其实甚至还是第一个进影厅的,但难免觉得时间有点赶。另外后来不知为何还有点头疼,幸好人少,斜倚在椅子上瘫着看完的。小影厅,买票的时候不让空出单个位置于是只好挨着四个一起的人买票,倒的确是最后一排中间不远,但很快就发现是四位大妈来闺蜜聚会的,全程聊天,从伊斯坦布尔和猫这种电影相关话题聊到谁生了什么病……相比之下前一排的小孩真的非常安静了。于是趁着影院里人也不多(总共似乎就是旁边的四位大妈、前一排母子二人和坐最中心的一个人,加上我,这么四拨人,人物关系看起来简单到可以关上影厅的门拍个密室类的电影),我正式开场前往角落里挪了一个位置,视野位置上有点不爽,而且仍然能清清楚楚地听见她们聊天,只是可能没那么尴尬了。片尾的时候这次没有“数字电影合格证”,片尾字幕也超短,不知道是因为不属于“数字电影”还是因为掐掉了?
最后一场也没得挑,看的是中文版,之前没想过中文版意味着什么,我竟然一直没多想,觉得只是有字幕的意思……不过除了最开头的一段不知为何一定要以那种刻意的懒洋洋又并不能放松的语气讲话,以及在最后适应了之前每次他们开口讲中文之前我都要违和一下以外,其实实话说配音并没有什么槽点。可能也是我看“瞎看”看多了习惯了吧。(确实有点像瞎看,尤其是有的地方像虾酱。)有点像上个世纪的那种译制片,不过夸张程度是少了一点。
不过可能是受此影响,对配乐反正是没什么感觉。有一段似乎是从街边艺人的音乐剪过来的,不过好像也并没有一直留着这一段,可能是怕有版权问题?有的地方特意用了有点相关的歌曲来配猫的故事,不过其实也觉得是那种微博水平的,以卖萌好笑为目的的。现在重新听原创配乐的部分也想不起哪是哪。
就电影来说,我其实看这种纪录片看的不多(所以就觉得要是能和某位研究纪录片又去过土耳其自己还养猫的同学一起来看应该更有意思吧,可惜这个时间估计不行)。更多时候接触到的还是那种科教性质的纪录片。当然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在这里面体现的是散文式的结构,目录在最后几分钟,把前面出现的猫和人又剪在一起了一次。当然正如片名的翻译一样(,这翻译倒是不错,比配音里出现的“n.是adj.的”这种过于英文的句式要强多了),它也不可能专注于讲猫,不少画面里面是没有猫的,归根结底还是人,还是城,只是每次都落回到猫身上一下点个题而已。不过总体感觉上,这个“行文”还是很“散”,好像什么都想提,好像什么都提了,但并不真的有一个主题或者观点。这个翻译不那么切题的地方则在于在伊斯坦布尔提到的这些问题,猫的散养和家养、城市和猫的历史、人与猫的关系、猫与猫的关系、人赋予猫的特点、宗教情怀、心理问题、工业化城市化……在别的城市别的人别的猫身上也都存在。不过饶是如此,这片子作为旅游宣传片还是合格的,毕竟我现在已经在搜土耳其语了……(倒不光是因为觉得有猫,至少台湾的猴硐猫村我还是去过的,以猫著称的地方究竟能有多少猫,只是去旅游的话能看见的又有多少之类的问题我是有概念的。所以才说作为旅游宣传片是合格的,让人产生的并不是或者并不只是对猫的期待,而更多的是觉得这些人很好,这座城可以去。)
不过作为猫的纪录片,其实谈不上很合格。伊斯坦布尔人民过于看得开了……也不能说他们怎么不好,但是作为以撸猫为噱头的电影,我们看着的确不太舒服。除此以外,更大的问题是,看电影的各位请记住,别给猫喝牛奶!很多猫都乳糖不耐,会拉肚子的。电影里只是因为是小猫,受此影响小,而且可能幸运地赶上不是乳糖不耐的猫,而已。影片主创喜欢猫吗?如果喜欢,也是片中伊斯坦布尔人这种没有太多关注的淡如水的喜欢吧?会为它拍电影,但并没有那么在意。
另外就是虽然在大屏幕上看猫很棒,但果然还是撸不到真猫让人心痒难耐……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