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里谁是终极画家,是个“悬而不悬”的问题 – 《无双》
为虾米呀
电脑版 2018-10-08 02:21
题外话:关于国庆档
在任重道远的审美情趣与观影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电影和观影人群的培育互为影响的大环境下,多一点《影》和《无双》,开心麻花式的喜剧将被迫进入升级阶段,那种盯着票房拍片、趁“火”打劫观众腰包的套路便自入死穴,类似《李茶的姑妈》这样的惨剧也就能够避免。好在这次虽然扮相难看,但吃了一个国庆档的增益BUFF,让其在票房上还不那么难看。
好电影往往能够带给影迷很大的“自我加工”空间,让影片在结束后进入另一个精彩的纬度。作为今年国庆档最大的惊喜,《无双》让“香港电影”这块招牌在今年又闪亮了一会,从目前的讨论来看,大家围绕故事的结局有些颇多的思考和争论,从侧面来看,这样的探讨越是激烈,也更代表着庄文强的成功。
另外,和《影》不一样,代表香港电影或者说标准类型片的《无双》有着更易释放的观影体验,它不追求某种奇观或者形式上的极致,只会用最为顺畅的方式来传递情绪,而在《影》所构建的封闭而自我的世界中,电影也用另一种方式向我们传递美与境。如此来看,国庆档这两部被热议的影片其实也是电影院线的两个积极发展方向,写实和写意(好故事与好形式)。但作为对香港电影有那么一点小情怀的我,以及对张艺谋机械复制中国元素有些疲劳的我,还是将国庆档的最佳主角颁给《无双》。
在电影前我很感性,所以我画家选郭富城
《无双》中“谁是真正的画家”是大家争论的核心。影片中出现了三个画家,即故事里的画家(周润发)、讲故事的画家(郭富城)以及影片开始后一直在西南边陲写生的画家(张静初)。排除掉发哥这个“伪主角”后,在我看来,郭富城与张静初谁是大BOSS其实是一个“悬而不悬”的问题。
电影里“反转”带来趣味自然不容多说,作为加深观影体验和影片深度的常规武器,它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回味,但放置于个体来看,到底是何种滋味的满足,其实取决于你的观影习惯和个人性格。在推理控看来,那一脸无辜的张静初成为操控一切的真画家才能让整个剧本具有更近一层的穿透力和震撼,如同《唐人街探案》最后小女孩那鬼魅的一笑,让故事又添新高潮,并且推理控们的极致理性驱使他们要寻求一个最终解答方案,这是他们对好电影的回应方式和最高礼赞。
但与之对应的是,在观影中追求情绪满足和感性交融的影迷来说,再好的“标准答案”也抵不过自己心中的那一瞬触动,他们为自己的感动买单。
二刷时,我在对于结局的猜测和探究时忽然变得很佛系。面对影片结尾时,自己的即刻感应和触动程度决定了选择谁作为真正的“画家”,最后我还是选择的郭富城,即影片公布的那个“答案”。
如此结局最大化的从情感因素着手渲染了郭富城这个角色,为爱痴狂与超强造假技艺的双重加持下,我们最后看到的是“画家”这个带着枭雄气息人物的陨落,他个人情感上的失败与事业上的成功形成巨大反差,将他从犯罪天才拉回到凡人身份。影片最后从真阮文口中那一句“他以前住我隔壁”中勾勒出一段极度落寞的画面:寂寥的李问在屋顶看着屋里阮文与男友的惺惺相惜,一个充满羡慕与自卑的眼神特色背后,是他被透明天花板隔离的情梦——那一刻,才是整部影片的真正高潮。
之前在日版《嫌疑人X的献身》中,影片剧情结束后插播的一段讲述男主赌命献身缘由时也用了类似的手法。女主母女在其自杀之时带来的刹那温暖让他活了下来,那一刻起,似乎自己的命都属于他们了,当时的也是用升格画面、面部特写、浓重的色彩和高昂的音乐来让观众情绪高潮。
比起推理迷眼中那个冷冰冰坐在幕后操控一切的大BOSS张静初,我更青睐这个充满悲情色彩的结局。李问曾经和阮文的那一段邻居经历和卑微身份,正是他为警方(观众)讲故事时,剧中画家与自己一切性格和形象塑造的根源。
虽然整个故事的终极目的是塑造一个不存在的画家为自己脱罪,但在讲述过程中,李问借此对阮文这个角色的利用与重构、以及自己与造假生涯中两个重要人物秀清、吴叔的纠葛都有了新的演绎,这些都是李问基于心理层面的遗憾与创伤进行的自我修复和安慰。例如故事中吴叔的戏份很多,李问和他忘年交般的情谊,以及最后“画家”杀死吴叔时李问疯狂的反抗和痛苦......都是自己现实中杀掉吴叔时内心挣扎和愧疚的映射。
减掉20分钟,遗憾还能少很多
但作为内地上映的犯罪题材影片,始终逃不过一个“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审查原则,影片在最后部分呈现出的拖沓和败点,或许也是拜此所赐。在凶手不能逍遥法外的规则下,以往导演们通过自首桥段来加以硬处理,但现在也出现了直接让背着罪名的主角挂掉的方式,近期上映的《未择之路》便是其中的例子。这种处理中,似乎也带着导演编剧们的倔强和抗争,与其让自己一手塑造的主角坐牢,还不如自己解决他......
为了营造秀清最后与李问同归于尽的动机,那段床间关于真与假的谈话显得不合时宜,虽然依旧是延续本片的“真假”主题,为了对李问进行了进一步“渣化”处理,还让他发表了刺破秀清底线和尊严的“换脸说”,但这一切破坏了最后反转时观众能够从这个人物身上获得的感慨和悲剧美。
对于李问的定义,一个执着的疯子和一个狡猾的坏人,我们情感上会选择前者。因此同归于尽的戏码在强化了清秀的基础上,实则是对李问形象的“破坏”,所以我宁愿相信这是导演在面对审查时的妥协。另外在影片中额外插入女警察的短暂爱情也值得商榷,除了她前后判若两人的化妆和形象给观众带来几分感触外,在她身上强化“替身”论主题似乎也没多大的冲击感,甚至还在影片中为她量身定制了新替身。在理想状态下,这类推理型犯罪片中警察是纯粹的辅助,这是犯罪天才的表演舞台,警察们以身作则推动故事发展便完成使命。因此加入的这段香港警察与加拿大骑警间一擦就灭的爱情火花,也是多余的。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