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边,惊鸿现,云月羞颜
央视新闻
电脑版 2018-10-03 00:14
洛神之形,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世间再美好的女子比之黯然。
诗人也好,画家也罢,均以绝妙的“迁想”,召集诸多美好事物,营造意境之美,只为簇拥衬托伊人之美。
还有一处不易被察觉的隐喻:全卷53个人物之中,只有曹植身后的一个侍从背向观众,这里的“背”暗含“背离”“背信弃义”之意,画家可能早已意在笔先,暗示了“人神之道殊”的悲情结局。
值得一提,画间“人大于山”的构思,看似失真,实则因情设境,更好地映衬了人物的形象。假若人与山呈真实比例,画者将洛神置于峻岭之中,难免主次冲突,观者恐怕也难体味到洛神那种“轻云蔽月”“流风回雪”的娴姝了。
后记
邂逅,定情,殊途,分离,怅归……
凡人总逃不出这命运定律,如何应答这悲欢离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曹植邂逅“洛神”,于是有了隽永辞赋《洛神赋》。
顾恺之邂逅《洛神赋》,于是有了画之瑰宝《洛神赋图》。
我们在此,跌落诗人和画家营造的美之境地,报之以何?
配图/除标注外 皆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思卿不见,嗔痴醉眠。
点击下图赏《洛神赋》原文↓↓
点击「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