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热爱?这是最好的答案
央视新闻
电脑版 2018-10-01 00:20
在马上过去的这个9月,几名科学家相继离开了世界。多遗憾,认识他们时,他们却已离去。这些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们,用毕生献身科研,挺起了大国崛起的脊梁。明日是国庆,一起向不为人知却孜孜不倦的科研人致敬。
国失栋梁
他们,
无名无利无悔,
有情有义有祖国;
他们,
畅想用知识改变国人生活,
怀抱一腔热血爱着这个国家和民族。
闵乃本: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毕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2018年9月16日17时36分,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闵乃本,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去世,享年83岁。
他曾推动了量子调控等重大研究计划的设立和实施;他发表了当时国际上第一本全面论述晶体生长的理论专著;他曾拒绝美国10年的工作合约,毅然归国报效;每次发表研究论文,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学生的后面。
2013年,国际编号为(19995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闵乃本星”。
王梦恕:一生有两个心愿,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8年9月20日12时5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他因主持和参与了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而被誉为“高铁院士”。他经常在各种场合建议“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痛斥“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方案、合同”工程的弊端,呼吁在工程建设中,坚定不移地按科学规律办事。
刘杰:我有一种信念,就是相信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一定能做出成就。
2018年9月23日21时20分,中国核工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原国家二机部部长、“两弹一艇”元勋刘杰,在深圳逝世,享年104岁。
他在二机部工作了13年,圆满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成功和核潜艇动力装置初步设计,建成了我国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为我国核工业创建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荣获2009年颁发的国家首届管理科学特殊贡献奖。
徐德龙:我将永远是一位平民院士。
2018年9月21日20时51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徐德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30多年来,徐德龙不断推动我国水泥生产技术革命性变革。他曾以一己之力阻挡日本水泥企业大举进军中国的步伐,拯救国家的数百亿元投资;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显著节能减排效果的工程技术,成功解决我国高炉矿渣、钢渣、煤矸石废弃物的资源化难题。
李德威: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2018年9月1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岁。
他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他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万公里; 每年都花3至4个月时间奔波在青藏高原,足迹几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在病危住进重症监护室不能说话的情况下,他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十个字,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朗诵丨央视新闻实习配音员 王室翱
配乐丨黄江琴 - 我爱你,中国
家国情怀
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
都是一次唤醒人生意义的自我点名;
每一次对英雄的缅怀,
都是一次对使命责任的自我宣誓;
纪念英雄不是与“我”无关,
恰恰是为了涤荡自我的灵魂。
为人为己能做些什么,
你想好了吗?
《您是》
作者/臧克家(节选)
您是泰山的顶峰,崇高又坚硬;您是冲过三峡的长江,汹涌奔腾,您是一把熊熊烈火,把腐朽的东西烧它个干净;您是聚光的明镜,把人民的希望集中;您在创造崭新的历史,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万众向您欢呼致敬,您的胸怀恢廓,不自居功,您脚根扎在大地上,您的威名凌上高空。时代风云滚滚,您是云中一条人龙;恶虎当前,您胆气壮,握紧铁拳,永不放松。您是劈开阴暗的闪电,您是惊起蛰伏的雷鸣,您是智慧的大海,您是高悬的天灯。您是人民的战士——威力无穷!您英气勃勃,永远前进,永远年轻!
威力无穷!您英气勃勃,永远前进,永远年轻!
以身许国
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
怀揣一颗报国之心,
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科研事业,
挺起中国崛起的脊梁。
正因为有了他们,
中国科学走得更高,
看得更远。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是他们用知识,
为我们创造了更多惊喜,
不辜负这个时代。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他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30年隐姓埋名,荒岛求索,深海求证,他和他的同事们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他说:“爱国主义是什么?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孙家栋,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钱学森先生说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孙家栋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朱英富,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海军国防多种现代化舰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
朱英富:只要国家需要,我会一直做下去。
他主持了我国新一代两型驱逐舰研制,2003年瓦良格号被拖到大连时,几乎就是个空壳子,只有船体和几台主机,朱英富和团队用8年时间,克服重重困难,把“烂尾楼”变成了一艘现代化航母。如今,年届古稀的朱英富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他说:“只要国家需要,我会一直做下去。”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屠呦呦:把中国的优势、传统的东西跟现代科学结合起来。
因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屠呦呦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为发现青蒿素,她曾在动物实验出现疑似毒副作用的情况下,亲自试服。她说:“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是组织培养了我,一定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她激励后辈:“我希望年轻人多考虑党和国家的需求,把中国的优势、把自己传统的东西跟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多做创新性贡献。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吴文俊院士,中外公认的数学大家。37岁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世纪之交,捧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吴文俊:创新,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让外国人跟着我们跑。
他经常引用他的老师陈省身的话,你学习前人的东西,就是欠了的债,一定要通过自己创造新的东西来还债。“年轻人不能只学习前人的东西,关键要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就是创新。”他还说:“搞数学,光发表论文不值得骄傲,应该有自己的东西。不能外国人搞什么就跟着搞什么,应该让外国人跟我们跑。这是可以做到的。”
▲沈允钢,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在光合机理与生理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
沈允钢:大学生要学以致用,对社会做出贡献!
他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需要加强光合作用研究来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改善环境。”他寄语年轻人:大学生要学以致用,对社会做出贡献!
▲于本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防空导弹专家。
于本水:一切是为了保家卫国的梦想与担当。
他为我国一至三代防空导弹研制呕心沥血;他主导研究的“近快战法”指挥我国“空天神盾”屡屡击落侵犯我国领空的外国侦察机;他的学生陆续成长为中国导弹事业的领军者、顶梁柱。 退居二线的他还是很忙,而且要一直忙下去。“现在干什么呢?八个字:远望、救急、把关、育人。”于本水说,“一切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的梦想与担当”。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闵恩泽: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他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一生不断追求创新最大的驱动力来源于责任感。在他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赵忠贤院士,物理学家,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
赵忠贤:年轻人要把自己的喜好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在他的研究团队中,有许多是80后,他对他们的评价是:“有激情、肯吃苦、能战斗、可信赖”。“只要有机会他们就能够发挥作用,有这样一代又一代扎根于中国的年轻人,中国在超导研究方面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此,他希望年轻人一要坚持;二要把自己的喜好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谢家麟,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
谢家麟: 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他的名字和一系列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
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人才,人才,贵在德才兼备,其中又以德为最重要。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郑哲敏院士,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郑哲敏: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想为国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用爆炸成形的办法造出火箭的零部件,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为中国火箭上天做出了重要贡献;钻研10年,改变了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状况;出于对爆炸事故和灾害的忧虑,郑哲敏组织开展了粉尘燃烧和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研究,为国家解决了一批重大实际问题。他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想为国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陈和生,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和生:每一个中国人的发展,都与中国的发展强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陈和生希望年轻学子,如果真正地能够热爱科学并献身科学,就要有严谨的学风并放弃名利思想。“每一个中国人,他的发展都是与中国的发展强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强大了,你个人发展才能有更大的空间,才能有更大的成绩。”
▲张存浩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存浩: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他推动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说:“从青年时代起,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资料/新华社等 央视新闻整理
图/部分来自视觉中国
点击「写留言」
致敬国之脊梁!
猜你喜欢
惊艳!美国萌娃唱《中国话》你敢跟他们比绕口令吗?
好有爱!10岁女童喂无臂流浪汉吃面包:开始有点怕 但想帮他
红领巾上印广告?荒唐!
国庆假期明日开启!天气如何?路况怎样?这份指南请收好
觉得不错请分享
本期监制/李骏 主编/李浙 编辑/关欣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