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 除了励志,还有对于教育的反思 – 《嗝嗝老师》
杀手里昂Leon
电脑版 2018-09-29 14:21
文/杀手里昂
在亚洲电影中,印度电影算是最接近中国国情的,其电影中所呈现出的教育、女性意识等主题,比较契合中国观众的文化审美,中国观众在印度电影的故事表达里更能找到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来自陌生语境的情感共鸣更能引起舆论发酵,形成一种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这也是当年《摔跤吧!爸爸》在国内引发观影狂潮的一个重要原因。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的故事也很容易引发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片中女主角奈娜患有妥瑞氏综合症,又名抽动秽语综合症,经常会无法自制的发出一些怪叫。她在经过无数次面试失败后,终于找到理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教全校最顽皮的学生。美国有一部类似的电影《叫我第一名》也是讲述类似主人公的故事。不同的是,《叫我第一名》着重表现主人公如何克服病症完成梦想的励志故事,而《嗝嗝老师》除了讲述了一个励志故事之外,还有对于教育的反思。
《嗝嗝老师》中其实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奈娜作为妥瑞氏综合症患者,如何战胜自我的故事,另一条是片中的学生如何由劣等生成长为优等生的故事。奈娜和学生们都是有缺陷的人,女主角奈娜的缺陷是生理上造成的,而片中她的学生的缺陷却是心理上造成的,缺少老师关爱,一直不被重视。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最后融合在一起,其实是讲述了一个接受自己的故事。
奈娜从小就患有妥瑞氏综合症,一直遭受外界异样的眼光,就连父亲也嫌弃她,每次去餐馆吃饭都会替她点餐。有一场戏,父亲说自己一辈子也解决不了女儿的妥瑞氏综合症,很想让它消失,但女儿却说我的妥瑞氏综合症不需要你去解决,它永远是我的一部分。这让我想起了《美丽心灵》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约翰·纳什,一开始他与精神分裂症做斗争,最后却接受了它,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女主角身上的那份自信的力量特别动人,如果想让别人接受自己,首先得自己先接受自己。
在处理师生情感关系时,影片在叙事上不疾不徐,从最开始学生与老师的对抗紧张关系,到之后慢慢缓解,到最后完全信任,循序渐进,情感的流露真实自然。“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师生关系前后反差很大,却更能带来情感上的一种力量,打动观众。
很多类似题材的影片,在处理故事中的情感时都特别煽情,将女主角的经历拍成一部苦难史,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不断为观众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但是《嗝嗝老师》并没有去贩卖苦情,以苦难去博取观众同情,而是以一种带有积极乐观,喜剧的方式去表现师生情感、教育等话题。印度电影的魅力在于,他能为全世界观众讲述一个带有普世价值观的故事,能让观众看到真善美的存在,相信世间的美好,并且还带有批判现实的力度。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