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我心遗忘的节奏》 「我」的斗争 – 《我心遗忘的节奏》

卡斯蒂亚公爵

电脑版   2018-09-17 12:19  

 

《我心遗忘的节奏》也许并非雅克·欧迪亚最有名的作品,却是为他挣得最多奖项的一部电影,仅仅在法国本土的凯撒奖评选中就囊括了八项大奖。本片的灵感来源于七十年代一部籍籍无名的美国黑帮片,很难想象为何一个法国文艺片导演会翻拍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影。但欧迪亚表示,《手指》是他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而且主演哈维·凯特尔的表演令其印象十分深刻。《我心遗忘的节奏》保留了《手指》中的部分元素,不过大部分情节被导演作了改编,以适应法国的情况。

 

从第一幕开始,导演便赋予了影片一种暗涌的张力,仿佛阴云背后的滚滚闷雷。这股张力是与主角托马·塞尔身上的躁动相辅相成的。托马表面上是个房地产商人,但实质上做的都是见不得光的违法行为,大多数的活儿就是用恐吓和暴力的手段赶走住在廉价公寓里的住客或难民,再把这些房产吃进来高价卖给别的开发商。因此他的生活始终充斥着暴戾与混乱。

 

同时,托马的生活里还有另外两个不省心的人。一个是他的父亲,同样从事着不法房地产生意的老爹鳏居多年,身边的女朋友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且年纪大了,生意上遇到摆不平的事还时常需要儿子出面解决;另一个是他的朋友兼同事法布里斯,总是求他帮忙在妻子面前说谎打掩护,助其在外偷腥搞女人,使他不胜其烦。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他对法布里斯的妻子怀着一份迷恋,有一次被她当面戳穿谎言后反而激发了两人间的不伦关系。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组成的。「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的机能是监督「本我」、寻求「本我」的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而「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行事。

 

简言之,「本我」是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超我」则是道德说教、伦理规则、宗教教义等上层建筑,而进入我们意识的是「本我」和「超我」角力后的结果。套用到托马身上,他的生活基本都由「本我」所主宰,他平时的那些不法行为,比如放老鼠吓走住客、捣毁房子驱赶难民、用棍棒和刀子威胁租户,乃至与朋友的妻子发生不伦关系,都是内心受暴虐和欲望驱使的结果。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其实托马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他厌倦了对他人的暴力、厌倦了帮助法布里斯圆谎、甚至在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法布里斯的妻子在「忠贞」方面的义务与要求。

 

以此看来,托马仍保留着一定程度的「超我」意识。事实上,让他在烦乱的生活中留有一丝宁静的正是「音乐」。或者说,对于音乐的那份理想和追求是他最大的「超我」部分。在影片的另一条线索中,他有一次偶遇了母亲生前的音乐经纪人,聊到也许能够帮助他从事钢琴表演的话题。托马自幼受母亲影响,在音乐方面有相当的天赋,家里也有一整套音乐器材,但母亲的离世以及生活的状态令他与音乐渐行渐远。正是这次与那位经纪人的邂逅,重新激起了托马对音乐的憧憬。为了准备钢琴演奏的面试,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的练习上,还找了一个在法深造音乐的越南女留学生进行每日辅导。


 

可以说,在托马的成长中,家庭关系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如果说母亲是其「超我」的代言人,那么当母亲早逝后,代言「本我」的父亲占据了上风,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托马不但从事了跟父亲类似的职业,性格变得乖张暴躁,言行举止鄙俗不堪,连对音乐的喜爱也从钢琴转向了电子音乐。但是,一旦重新接触到了钢琴,他的「超我」又一点点回来了。如果说法布里斯的妻子满足了托马对女性的欲望,那么越南女留学生苗琳似乎填补了女性在「精神性」方面的缺失。于是,在「本我」和「超我」的不断此消彼长中,托马也慢慢发生了某种蜕变。

 

当然,对他生活的转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两件事。一是钢琴面试的失败,在经纪人面前他始终无法发挥出平时练习的水平,或许注定了他不适合上台表演;二是父亲的死亡,老爹在生意上与某个俄罗斯商人发生纠纷,被人打死在公寓里,托马目睹了惨状,悲恸欲绝。接着,影片一下子过渡到了两年后,与混乱的过往彻底作别的托马已然是一个音乐经纪人,而他的客户正是当时辅导他钢琴的越南姑娘苗琳,而且看得出两人还发展到了恋爱阶段。某晚,适逢苗琳的演奏会,托马在入场前正巧遇见了杀害他父亲的俄罗斯商人,两人厮打在一起,托马夺过对方的手枪,但最终没有扣动扳机。预示着如今「超我」占据着上风,他拥有了爱情和音乐,不会再迷失在愤怒与仇恨之中。

 

总体而言,雅克·欧迪亚成功地将原作《手指》中黑暗悲观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部更注重人物内心、更注重发掘人物心理特性的文艺片,颇具欧陆风格。而罗曼·杜希用充满了爆发力的表演完美地诠释了「托马·塞尔」这个角色,把一面沉溺暴力、一面热爱音乐,一直在进行内心挣扎和自我斗争的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构成了人完整的人格,却又不断为争夺心理能量而冲突。「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本我」和「超我」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自我」进行调节。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的斗争几乎贯穿了一生,心理能量分配方式的不同,便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