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姆男孩》 更名副其实的小偷家族 – 《吉普赛少年》
半碗馄饨
电脑版 2018-09-14 16:19
导演: 乔纳斯·卡皮纳诺主演: Damiano Amato / Iolanda Amato / 科道斯·塞罕 / Pio Amato
这或许是名副其实的“小偷家族”,吉普赛族群在意大利的生存状态的纪实表现。很多翻译成《罗马男孩》,大概是搞错了地名,罗姆应该意大利一个地名,是一个吉普赛人的聚集点,翻译成罗马少年纯粹是一个误会。意译成《吉普赛少年》到还说得过去。
这不是一个特殊的吉普赛人家庭,在欧洲的吉普赛人过着一种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生活,他们保留着那种居无定所的传统,甚至好像嬉皮士的流浪一般生活在房车或者废旧的市郊。他们是心甘情愿的如此,似乎很难理解他们的这种生存状态,甚至十几年前意大利政府为了治理吉普赛人聚集区的脏乱差,要给他们建房子都被吉普赛人拒绝了。他们大多靠着非法的营生来生活 ,不遵守社会的规范,盗窃是他们常态。
有些影片简介中写吉普赛贫民区,“贫民区”并不准确,吉普赛人确实过着这种并不体面的生活,甚至并不现代的生活,更多的是源于他们的生活习惯本身,而非简单的贫穷,当他们走近现代城市的时候或许有着一种抗拒的心态,影片中也提到了“对抗全世界”“对抗意大利”的态度,所以这样的生活是他们的一种选择,影片非常纪实的表现了他们如此的生存法则。
显而易见的现实摆在了观众的面前,很难说导演的意图是为了什么,或许只是想让人们了解吉普赛人在欧洲的状态,只是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了,即便是在意大利生活的时候有所耳闻吉普赛人的劣迹斑斑,也从未接触过他们,在欧洲他们生活的非常边缘,大概除了城市大街上形迹可疑的小偷之外吉普赛人也并不会出现在一般人正常的生活之中,至少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之中,他们被打上的“小偷”的标签。
他们或许是名副其实的“小偷家族”,至少在影片中,这一家子都在绝非善类,几岁的小孩就在抽烟喝酒,无所事事甚至不识字,就这么每天浪荡着等待着长大能在大人的世界中走上家里大人的那条犯罪之路,片中的Pio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不甘于还是小孩的他想跟着哥哥一起,直到哥哥被捕更加速了他的“成熟”,他似乎没有其他的出路,他只是自然而然的成长然后理所应当的犯罪,甚至在他的理解之下都不认为这是什么犯罪。影片非常客观的视角也没有对吉普赛人做出什么批判,也没有将这种状态归咎于社会的问题,电影中几乎看不到导演的态度,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导演最大的态度。
只是在影片的最后,多少流露出了一丝悲伤的情绪,Pio在出卖他的非洲朋友时的犹豫,让这个孩子体现了一丝善的本性,最终他还是没有违背哥哥的意愿,可在非洲朋友的身边他留下了眼泪。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里,一边是还在玩耍的孩子,另一边是哥哥的大人世界,Pio似乎在一系列的事情过后终于被这个哥哥的世界所接受,他不是义无反顾的走向现实的世界,只是在人生的岔路口没有回头的余地,只能走向哥哥,因为没有其他的途径供他选择。
影片冷眼旁观着一种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所谓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让这部电影并不“戏剧”,再加上与我们的距离过于遥远,片中很多的情节与原委都会造成观影的障碍,导演没有更多的解释,是因为在欧洲社会对吉普赛人并不陌生,那怕是偏见,或许正是偏见才让本片显得更有意义,导演无意纠正这种偏见,通过电影的表达,从更真切的层面来表现了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委,也是意义重大。
这或许是名副其实的“小偷家族”,吉普赛族群在意大利的生存状态的纪实表现。很多翻译成《罗马男孩》,大概是搞错了地名,罗姆应该意大利一个地名,是一个吉普赛人的聚集点,翻译成罗马少年纯粹是一个误会。意译成《吉普赛少年》到还说得过去。
这不是一个特殊的吉普赛人家庭,在欧洲的吉普赛人过着一种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生活,他们保留着那种居无定所的传统,甚至好像嬉皮士的流浪一般生活在房车或者废旧的市郊。他们是心甘情愿的如此,似乎很难理解他们的这种生存状态,甚至十几年前意大利政府为了治理吉普赛人聚集区的脏乱差,要给他们建房子都被吉普赛人拒绝了。他们大多靠着非法的营生来生活 ,不遵守社会的规范,盗窃是他们常态。
有些影片简介中写吉普赛贫民区,“贫民区”并不准确,吉普赛人确实过着这种并不体面的生活,甚至并不现代的生活,更多的是源于他们的生活习惯本身,而非简单的贫穷,当他们走近现代城市的时候或许有着一种抗拒的心态,影片中也提到了“对抗全世界”“对抗意大利”的态度,所以这样的生活是他们的一种选择,影片非常纪实的表现了他们如此的生存法则。
显而易见的现实摆在了观众的面前,很难说导演的意图是为了什么,或许只是想让人们了解吉普赛人在欧洲的状态,只是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了,即便是在意大利生活的时候有所耳闻吉普赛人的劣迹斑斑,也从未接触过他们,在欧洲他们生活的非常边缘,大概除了城市大街上形迹可疑的小偷之外吉普赛人也并不会出现在一般人正常的生活之中,至少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之中,他们被打上的“小偷”的标签。
他们或许是名副其实的“小偷家族”,至少在影片中,这一家子都在绝非善类,几岁的小孩就在抽烟喝酒,无所事事甚至不识字,就这么每天浪荡着等待着长大能在大人的世界中走上家里大人的那条犯罪之路,片中的Pio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不甘于还是小孩的他想跟着哥哥一起,直到哥哥被捕更加速了他的“成熟”,他似乎没有其他的出路,他只是自然而然的成长然后理所应当的犯罪,甚至在他的理解之下都不认为这是什么犯罪。影片非常客观的视角也没有对吉普赛人做出什么批判,也没有将这种状态归咎于社会的问题,电影中几乎看不到导演的态度,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导演最大的态度。
只是在影片的最后,多少流露出了一丝悲伤的情绪,Pio在出卖他的非洲朋友时的犹豫,让这个孩子体现了一丝善的本性,最终他还是没有违背哥哥的意愿,可在非洲朋友的身边他留下了眼泪。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里,一边是还在玩耍的孩子,另一边是哥哥的大人世界,Pio似乎在一系列的事情过后终于被这个哥哥的世界所接受,他不是义无反顾的走向现实的世界,只是在人生的岔路口没有回头的余地,只能走向哥哥,因为没有其他的途径供他选择。
影片冷眼旁观着一种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所谓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让这部电影并不“戏剧”,再加上与我们的距离过于遥远,片中很多的情节与原委都会造成观影的障碍,导演没有更多的解释,是因为在欧洲社会对吉普赛人并不陌生,那怕是偏见,或许正是偏见才让本片显得更有意义,导演无意纠正这种偏见,通过电影的表达,从更真切的层面来表现了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委,也是意义重大。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