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向左选向右选 评影片《如父如子》 – 《如父如子》

暮神道

电脑版   2018-09-13 06:20  

选择一向是个难题,向左选向右选都不可能预知到做出选择后的结果是什么?这也是人生的最有意思和意义的一个方面。《如父如子》将亲情和血缘放在一起选择,就像是片名描述的不确定性一样,两个家庭被抱错了的孩子成为了薛定谔的猫。

不出所料的是,《如父如子》的视角还是出自一个日本安逸的中产阶级。从第一个层面上看到的是中产阶级和低一层阶级之间的区别和比较,影片有很多这样的片段都有这样的意味,包括很多段的斋木先生和孩子玩耍打闹的片段中,野野宫先生都是在旁边面无表情心情沉重地看着;也包括斋木先生带饭回去的片段中,野野宫先生诧异的表情;还包括一直是野野宫先生一家到斋木先生的家中,而斋木先生从来没有去过野野宫先生家,等等等等。这种不平等性其实还是反映了一些问题,并且牵引出第二个层面。

从第二个层面看到的是身为成功人士的野野宫先生面对普通人的一种优越感。从不顾对方感受提出两个孩子都要的想法;到对养了六年、别人血缘的孩子不如自己优秀,产生的“果然是这样”的想法;再到责怪自己老婆没有早点发现的想法;无疑都是来自于高高在上的自我保护——优秀想要更优秀,出错都不是自己的原因。

从第三个层面看到的是大都市成功人士和小城镇普通人生活方式之间的区别,无论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的对比、精致牛排还是喧嚣水饺的对比、白纸上规定还是草地上憧憬的对比,作为一部需要主人公进行抉择的影片来说,对比总是会显得强烈和具有表象性。

第四个层面是野野宫先生和斋木先生对“父亲”定义的一种比较。旁观着斋木先生和孩子们良好的关系和开心的打闹,野野宫先生那种只知道赚钱养家的观念在逐渐地转变,也能逐渐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怎么优秀,“如父如子”在影片结束才真正变成了“为父为子”。

其实影片中还有第五个层面暗藏着没怎么着重表现,即孩子有没有自己的选择?六年的老宅对斋木琉晴来说是不能割舍的生活,而斋木先生家里无拘束的嬉闹亲情对于来自大城市的野野宫庆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目标。原本以为可以平等交换的天平因为两边的不对称而总会向一边倾斜。By the way,我觉得演野野宫庆多的孩子涂白了脸就能去演《咒怨》。

无论是向左选向右选,生活都还是要继续。斋木先生有一句话:“当年我是看着庆多的脸取得琉晴的名字。”人世间的境遇就是这么玄妙!《如父如子》于2013年5月25日荣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