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夜读 小暑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央视新闻

电脑版   2018-07-07 00:02  

朗诵丨敬一丹 讲解丨宋英杰

配乐丨巫娜-引风入林

小暑

《二十四节气志》作者 | 宋英杰

每年7月7日或8日进入小暑节气。暑者,《说文》曰:“热也。”《释名》曰:“热如煮物也。”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7月是全国大多数地区气温最高的一个月,小暑、三伏、大暑这些“热”词在7月扑面而来。

谚语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最经典的“烹饪”方式是蒸。陆游说:“坐觉蒸炊釜甑中。”甑(zèng)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可见小暑节气,意味着一种“蒸炊”时节的到来,人们如同被扣在暖气团的大笼屉中。其实不仅是蒸煮,还有烧、烤、煎、熬等,天气以各种方式“烹饪”着鲜嫩多汁的我们。

在这“全天候”的炎热天气里,直让人感慨:“没有空调的时代,人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唐伯虎的《事茗图》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之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茅屋里一人正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具,靠墙处书画满架。边舍内,童子正在烹茶。而小溪上横卧板桥,一人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长夏之日,自有茶香之气,亦有鸣琴之声。

△图 |@中国书画诗词院

现在,我们已然少有以“鸣琴”来消夏,古时许多悠然的消夏方式,很难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形成交集,至多只是人们游览过程拍照时的几种姿势而已。怒吹空调,暴食冷饮,我们的消夏方式,比古人更为简单和“暴力”。

△图 |@中国书画诗词院

如何消暑、应对苦夏,一向是一个大课题。古人说:“隐伏避盛暑。”最好能退藏于云雾山中。“小暑大暑正清和,荷花香风透凉阁。思君不至哪知暑?拿着六月当腊月。”一想到某些人、某些事,心里便拔凉拔凉的!

熬夏不易,容易懒,容易烦,容易昏然入眠。记得有首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

面对酷热,消暑能力有限,古人也只有两个字,一个是逃,一个是熬。面对暑热,如何逃?深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到林中、到水边、到寺里躲避烈日,做一个浓荫中的隐士。

盛夏午后,槐荫之下,仰卧、袒胸、露腹、翘足,在凉榻上小憩。床边是清凉意境的大屏风,寒林雪野。桌上有书卷、烛台、香炉,文人的消夏如此具有仪式感。为了熬过盛夏,人们积累了许许多多的习俗,至少说明人们对于度夏,是谨慎和认真的。

△图 |@中国书画诗词院

暑是古人所说的六气之一(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异常,即为六邪),如果气候异常或者天气变化过于急骤,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人类的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

夏无怒,秋莫愁,但愿人无恙。

首先,因地表温度高,烈日之下打败你的不是天真,而是“天真热”;其次,空气中相对湿度较高,热腾腾的湿气包裹着你;加之,有些地区夜温较高,你和烤肉之间怕是就差一撮孜然了。

宋英杰:小暑时节,为何如此之热?

小暑 · 诗意消夏

纳凉

宋 |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内园逐凉

南北朝 | 徐陵

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

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

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

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宋 | 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忆王孙·夏词

宋 | 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 书画均来自@中国书画诗词院

民俗 · 小暑

制图丨陈斐然

点击「写留言」

说说你的解暑良方

猜你喜欢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入世17年 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体现大国担当

    一图丨又一份纲领性文件,与每个人都有关

    中纪委机关报评“阴阳合同”:逃避监管和社会责任 为贪污腐败提供土壤

    乘船遇到事故怎么办?这些知识你要了解→

    洗个车却被罚了2000元!咋回事儿?

    老师被大树砸倒 宿舍里跑出来一群女大学生

    觉得不错请分享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张天宇编辑/李伟 马玮璐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