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为何好评如潮?说到底就因为这两点 – 《我不是药神》
影视口碑榜
电脑版 2018-07-06 18:02
从在上海电影节千人点映收获好评开始,《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就开启了它的“开挂”之路。
点映票房过两亿,未正式上映就广受好评;猫眼网站9.7分,豆瓣9.0分,网友们自愿当起了自来水;主演以及监制人徐峥更是一夜跃升成为“山争哥哥”,几天时间超话排行榜晋升前十,一时间风头无两。
造就这一切的就是这部电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讲述的是卖印度神油的老板程勇穷困潦倒,因缘际会认识了慢粒白血病人吕受益。
得知印度仿制药与瑞士格列宁之间的巨大差价以后,程勇为了保住孩子的抚养权和赚取老父的手术费,铤而走险走上了“卖假药”的道路。
在这期间他曾因为惧怕犯罪坐牢而放弃印度仿制药的代理权,拿着卖药的丰厚利润走回“正道”。开了厂,有了自己的房子,程勇的生活似乎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直到他听见昔日好友吕受益的消息,内心经过一番激烈挣扎的他最终毅然决然地走上他曾恐惧不已的“犯罪之路”。
而这一次,他分文不赚。
改编于真人真事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
电影中的格列宁真实名字是“格列卫”,它是治疗慢粒白血病最有效的药,慢粒白血病人只要定期用药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程勇”原型陆勇就是一个慢粒白血病人,他花了56.4万元在仅仅只够用两年的正版格列卫以后,转向购买价格只有格列卫的百分之一而效果却一样的印度仿制药,后来也为其他吃不起正版药的病友代购。
但由于没有正规手续,印度格列卫一直被国家纳入“假药”名单行列,于是陆勇很快因为“涉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被捕,随后受过陆勇帮助的上千名白血病人联名声援,一年后,检方放弃了对陆勇的起诉。
事件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慢粒白血病人的“吃药难”,但凡他们能买得起正版药,不会因为吃药而沦落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也不会走上触犯法律的道路。
影片中,假药贩子嘲讽程勇“无私奉献”时,便说道:“我卖药这么多年,发现这世上就一种病,穷病,这种病你没法治啊。”
《我不是药神》正是直击了人们的医疗痛点,让人不得不感同身受,因为电影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正如影片中老太太哀求警察不要再对假药进行追查时说的话,“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
不过,仅凭借现实题材作为依托,电影不可能成功,演员演技同样也是电影的灵魂。
思慧扮演者谭卓,为了电影里的一段钢管舞苦练几个月,不会英语的杨新鸣为了牧师这个角色苦练英语,学习牧师的日常形体表现。
吕受益饰演者王传君,在这部电影中突破了自己的形态,以便更符合病人的形象。他拼命减肥,甚至是两天不睡觉,来诠释出病人虚弱到垮下去的效果。为了表达白血病人对食物的渴求,一场戏里他吃了44个包子,而前一个晚上的戏里,他吃了五碗面。
在这部电影里,吕受益是真正推动剧情发展的角色,是他引导程勇进入了买印度药的生意里,也是他的悲惨结局,促使程勇最终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编剧史航点评王传君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时特意说道:“他是这部电影真正的痛点。”
章宇饰演的是一个患有白血病的20岁青年,因为不想拖累家人而逃到城市中。这个角色,既有疾病带来的虚弱枯朽,又有青年人的朝气向往。
他沉默寡言,难得出现的笑容里都泛着苦涩。章宇在这部电影中有着大量的动作戏,为了演出黄毛执拗的性格,章宇成了这部电影中受伤最多的人。
等到黄毛剪短了头发买好了车票,准备回去阔别已久的家乡,他躲开了警察的追捕,却丧生于侧身撞来的车祸之中,临死前开车逃离警察追捕时那开怀的笑容,成为观众最难以忘怀的镜头。
《我不是药神》让人看到了国产电影更多的希望,它不再是以往常见的意淫式狂欢,而是批判题材影片的重生。
一部优秀的电影,以剧情为根基,以演员为灵魂,二者缺一不可。
《我不是药神》内容取自现实生活,演员的演技浑然天成。观影时,你会觉得这样的剧情就是生活的直接体现,因为这部电影反映出来的人和事,就是我们的生活。
有人把它比作中国版《辩护人》,中国版《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中国版《熔炉》,中国版《偷自行车的人》……
一部电影承载不起这么多赞誉,中国还需要更多更好的当代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事实证明,好的现实主义电影,不比青春、科幻、宫斗市场小。
希望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春天,就从这部《我不是药神》开始!文/早安和晚安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