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没了,也许他们只能回家当留守儿童
新浪新闻
电脑版 2018-08-20 18:29
拥有20年办学历史、曾经北京市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石景山区黄庄学校,由于“用地纠纷、办学许可证无法换新等问题”,终于不得已走到了关停这一步。
曾是北京最大打工子弟学校
如今校门前被焊上铁门
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位于石景山区黄庄村43号,这所经石景山教委审批的高标准、低收费的民办学校,建校10多年来凭借严格的管理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学成绩在区统考中名列前茅。黄庄学校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校现有教师120余名,20年来共解决数以万计的流动儿童就学问题。
人民网的一篇稿件上写着,在上个月举行的20周年校庆上,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莅临现场。他说,黄庄学校是一所主要招收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民办学校,来京务工人员为首都建设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心血和智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而仅仅短短一个月后的8月13日,黄庄学校停止办学,学校的大门在半夜里被人焊上了一道铁门。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北京户口,1800名打工子弟面临着回老家或接受分流的两难境地,教职工也在失业或接受分配中抉择。
一名家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黄庄学校上不了,安排的分流学校没有孩子该上的年级,现在只能想着把孩子送回老家了。
办学二十年,学生从50名到近2000名
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黄庄学校的校长陈恩显曾经讲述过学校的办学经历:
河南人陈恩显是一名历史教师。1998年暑假,来北京旅游的陈恩显意外发现,老家在北京打工的人很多,但是孩子在北京上学很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陈恩显心痛不已。
陈恩显到老乡易本耀创办的北京行知子弟学校参观,目睹了行知学校因无力扩大校舍而拒收300多名学生。陈恩显说,“如果我能办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就可以解决几百名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决定辞职的事虽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但是陈恩显仍然决定辞职办学。
万事开头难,刚来北京的陈恩显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四、五环之间的城乡接合部,四处发放宣传广告,并最终选定了当时外来人口较多的石景山区作为学校所在地。有一次,一个人拿着广告宣传单硬说陈恩显是骗子,不但出言不逊,还出拳打伤了陈恩显的眼睛,眼睛上的伤一个月才好。
1998年8月,陈恩显租下了一个只有10间简易房的四合院,改造成4间教室,开学伊始只招了50人,一学期下来,发展到了150名学生,第二学期,学生增至300人。
“我不能让孩子们上完几年学,连一张毕业证都没有。”想要成为北京市合法打工子弟学校,并不容易,为了拿到办学许可证,让孩子们获得毕业证,陈恩显用尽了心血。连续6年他没有回老家过一次春节,没有在父亲坟头上烧过一张纸。皇天不负有心人,2009年,教学资质终于获批。
学生越来越多,最初承租的房子已经无法容纳,陈恩显又租下一个倒闭的木器加工厂,可是没多久又面临拆迁,陈恩显的真诚打动了西南郊苗圃的负责人,他们把占地20亩的厂区以较低的价格租给学校,学校投资,改扩建了校舍,新建成标准教室48间,配套用房及生活用房50间,并改造了操场,添置了许多体育设施。
“黄庄学校能从办学初期4间简易教室发展成为北京市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之一,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和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结果。”如今学校占地17亩,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在校生1975名,各项设施基本齐全。
打工子弟学校关门潮难挡
打工子女上学不易
黄庄学校关停并不突然。几年来,打工子弟学校的关门潮从未停止。
早在2011年,北京市大兴、海淀和朝阳的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就陆续关停,涉及不符合有关的安全和卫生要求、未依法获得办学资质等多个理由。
打工子弟关停潮后,有关部门承诺只要有身份证跟小孩的学籍证明,就可以继续在北京安置校上学。但一些本地公立学校仍要求学生家长出示“五证”才能接收孩子报名,绝大多数学生被拦在门外。
所谓“五证”是指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
对于很多在北京打工的家长来说,只工作证明一项就难住了他们。“让我开工作证明,咋开啊?” 一位居住在城中村内卖西瓜的家长这样说。
农业部农研中心吕绍青研究员带领的“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组”收集了大量的小学生作文,孩子们用笔记录下了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冷峻生活:
“我姑姑在北京,后来我家就到北京打工。北京找工作很难,后来就卖盒饭、卖水果、烙大饼。父母整完了他们的事,又为我的事操心,因为我在北京找不着学校,北京的学校学费太贵了,差不多得两三万。后来我们听人说有一个打工子弟小学,我们就到学校去跟校长说,校长不同意,我妈把我送到了老家上学。……过了一个学期,该上六年级了,我又来到了北京,到打工子弟学校跟校长说,后来校长说考试能考上就能念,最后我考上了就在这儿念书了。我妈妈和爸爸为我操了很多心,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好好学习。”
学者秦晖曾经著文,对这些“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未来担忧,担心今天的教育问题会演化为明日的社会问题:
“移民第二代的价值系统、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肯定不同于上一代,而这些变化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也可能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融合。”
来源:财新网、人民网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