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前的五分钟》——分裂的自我认知与融合的主体回归 – 《深夜前的五分钟》
荆棘
电脑版 2018-07-06 00:04
始终无法想象身边存在一个无论是样貌还是穿着都与自己完全一样的人的情景。内心的矛盾、对立与自我认知的偏差是如何在深夜一次次的拷问自己这样一个哲学的终极问题,我究竟是谁?当自己彷徨失措的同时,连对自己最熟悉和亲密的人——父母与丈夫也同样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行定勋似乎就是在用本片来寻求答案。与他的纯爱代表作《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比,《深夜前的五分钟》依旧文艺唯美。舒缓的音乐,大量的深镜头、长聚焦细致的呈现了老上海的古朴隽永,镜头构图精巧细腻,时常变换的近景与远景交织带来了一种迷离而又沉静的气质,这些都与影片的情节相辅相成。巧妙地推陈铺开,使得整部影片中弥漫这一股淡淡而又绵长的情愫,时刻牵引着观众的思绪,伴随片中四个主角的视角时刻变换。但是《深夜前的五分钟》又是如此的不同,他披着爱情片的皮囊,讲述了一个自我认同偏差与自我救赎的伦理故事,又随处透着迷醉与悬疑。
行定勋不愧为一位大师级的导演,他对影片中体现中国文化意向的把握有着独到的见解。影片中的气息完全是中式的中国化的,没有丝毫的日本风格,这一点及其难能可贵。
(看过影片的请略过此段)影片由女主角若蓝/如玫(刘诗诗饰)儿时荡秋千互、换衣服的画面开始,伴随着旁白引出了她们心底的彷徨,“我究竟是谁?”,“没有遗失,就不可能找到,任何时候都是这样。”
情节的开端在一个平淡无奇的下午。 阿良(三浦春马饰)是一家钟表店的修表匠,因为过世女朋友的缘故,他喜欢将表调慢五分钟,仿佛可以占一点时间的便宜。打破下午宁静的是一个中年男人,他带着父亲留下来的手表询问钟表店的老师傅(牛犇饰)是否有价值维修。老师傅对他讲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表的价值要由你决定啊”。
故事平淡的铺开,处处弥漫着老上海的味道。阿良在游泳的过程中被泳姿像鱼一样优美的若蓝所吸引。在若蓝的主动搭讪下相识。并且通过若蓝认识了她的同卵双胞胎妹妹如玫(以及如玫的未婚夫,温柔又有才华的电影制片人天伦(张孝全饰)。与若蓝的沉静内敛不同,作为演员的如玫的性格更为张扬活泼。通过不断地深入了解,阿良发现姐妹两个分享所有的一切,经常互换身份享受别样的人生,而若蓝似乎很希望拥有如玫的人生。在如玫与天伦的婚礼前夕,两姐妹决定一起去毛里求斯旅行。不幸的是,一场海难夺去了若蓝的性命。但独自归来的如玫却像变了个人一样,天伦和阿良都搞不清楚回来的究竟是如玫还是若兰。在所有人的不解和怀疑中似乎如玫也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直到如玫重新回到毛里求斯换回了若蓝放在教堂中的手表,似乎一切才归于平静,如玫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阿良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本片似乎最重要的悬念是,究竟是如玫回来了还是若蓝回来了?
说到这里有必要来整理一下海难以前表面可以区分如玫和若蓝的线索:
1.若蓝和如玫一开始都喜欢天伦,之后若蓝为了区别自己和如玫,主动搭讪了和天伦完全相反的男生阿良。
2.如玫不会游泳而若蓝为视区分而学会了游泳。(电影34:33)
3.如玫在和阿良跳舞的时候对阿良说,“虽然她看上去任性自我,但实际上若蓝才是那个自由随性的人”。由此可见若蓝性格更加自由。(电影38:59至39:06)
4.若蓝对阿良诉说小时候从秋千上掉下来头上留下伤疤的事,此时的若蓝无法判断阿良是否会看她头上的伤疤,所以虽然阿良事实上没有看到伤疤,但也能由此说明头上有上伤疤的是若蓝。(电影40:35至41:47)
5.阿良告诉了若蓝呼应片名的5分钟的故事,由此可见知道5分钟故事的是若蓝。(电影49:04至50:47)
6.若蓝和阿良去看电影,阴差阳错地被天伦误认为是如玫,紧接着被送了一件衣服,由此可见知道送衣服事件的是若蓝。(电影57:41至60:48)
7.阿良送给了若蓝亲自修好或是制作的手表,由此可见知道手表是阿良送的的人是若蓝。(电影56:18至57:06)
接下来我再来罗列下海难发生之后,导演呈现给我们的种种迹象(其中回来的“如玫/若蓝”用她代指):
1.阿良修表的时候,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插播的海难消息,与此同时一只蓝色蝴蝶飞过。这似乎是导演含蓄的表达了若蓝在事故中死去,肉体消亡而灵魂化蝶前来寻找阿良。而导演担心化蝶这一典故仍不够明显,还在收音机插播海难消息之前使用了梁祝的音乐,足见导演的用心良苦。(电影63:55至65:18)
2.她在拍戏的过程中,片中导演说,“如玫好像变得更自由了,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好像是在借片中导演之口,暗示回来的是天性更自由的若蓝。(电影65:29至66:41)
3.阿良受天伦之托去辨别她究竟是如玫还是若蓝,在她家阿良看到了他挑选的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如玫的钟表。阿良发现表的时间并没有调慢五分钟。这似乎说明她是如玫,但在阿良走后她意味深长的看着那个表的样子似乎又让她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电影73:18至74:18)
4.在毛里求斯的医院里,她醒来的时候阿良和天伦都在她的床边,她握住了天伦的手,这似乎说明她是如玫。(电影77:58至78:49)
5.她在整理衣服的时候,被天伦问起送衣服的事情,她的表现似乎不记得有送衣服的事情。这似乎说明她是如玫。(电影75:50至80:45)
6.在一家吃饭的时候,她表现得并不记得去毛里求斯之前和天伦去首映式看电影的事情。这似乎说明她是若蓝。(电影80:56至81:40)
7.在天伦从饭桌上走后,她的妈妈表示在若蓝遗物中发现了与这件一模一样的衣服。这让事情变得更疑云重重无法推断。(电影83:35至83:57)
8.她通过检验自己会不会游泳的方式试图证明自己的身份。结果是差点溺水,被阿良救起。游泳是一种内隐记忆,其在心理学上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而在自己接近溺水的情况下还可以假装自己不会游泳的可能性很低。从这一点上说她似乎是如玫。(电影93:03至91:14)
9.在阿良家过夜后的清早,电影近乎重现了海难前若蓝在阿良家过夜后清早的画面,包括倾听钟表的滴答声、互道早安、做早餐。这似乎暗示她是若蓝。(电影91:30至93:20)
10.她表示小时候从秋千上掉下来的是她,并向阿良展示了头上的伤疤。之后阿良向天伦谈起此事,天伦表示曾经见过如玫头上的伤疤。而这件事与衣服事件相同,无法作为判断依据并且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电影96:40至97:33)
11.她在钟表店读到了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而后再次飞往毛里求斯用十字架换回了若蓝放在教堂里的手表并在深夜前放在了阿良的桌上。这说明她知道手表的来历与意义,似乎说明她是若蓝。(电影103:03至104:30)
直到影片结束,导演不仅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回来的是谁,而且还故意呈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线索,意图引观众走进逻辑的死循环主动跳入他早已挖好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呢,导演本就无意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换个说法也可以说这个看似重要的问题本就不那么重要。
因为,若蓝与如玫本就是同一个分裂的灵魂的两个自我,而死去的却只是两姐妹的其中一个。回到影片的开头,旁白连续问了两遍我究竟谁?已经告诉了我们,两姐妹本就没有谁是如玫谁是若蓝。她们共同扮演者两个角色,她们同时既是若蓝也是如玫。两个自我互相分享着一切、同时又互相撕扯争夺。
这里必须要着力谈一下片中直接推动剧情的两个重要意向之一——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
片中一共出现过两次,并且都伴随着大大的特写。第一次是海难前阿良读到的《美是一种不存在的东西》;第二次是海难之后如玫/若蓝读到的《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诗人,几乎所有的写作者都致力于自我的呈现,唯有佩索阿致力于自我的消失。“佩索阿”一词在葡萄牙语里含有“面具”的意思。他一生中用过七十多个异名(非笔名)。他把大量风格迥异的诗作分别归于自己虚构出来的三位诗人——坎波斯、雷耶斯和卡埃罗名下,不但如此,他还虚构了三位诗人的生平以及相互之间的来往书信。费尔南多佩索阿是这样一个致力于自我消失的似乎有着精神分裂倾向的诗人,是导演给与我们的极大暗示,暗示着俩姐妹自我认知的问题,也暗示着两姐妹其中一人的消失。
「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他爱
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别人不爱你不要烦恼。他们感觉
你是谁,而你是一个陌生人。
做你所是的人,即使从未爱过。
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你只经受
少数的悲痛。」
这首诗是解开谜题的一把钥匙,它象征了,如玫和若蓝表面上的区别只是天伦和阿良在她们身上寻找的属于天伦和阿良的东西。
如玫的热情开朗,那是天伦自己性格的投影,这便是他眼中的如玫;
若蓝的敏感内敛,那是阿良自己性格的映射,这便是他眼中的若蓝。
某种程度上讲本就有着自我认知问题的两姐妹,又被天伦和阿良定义的样子反向塑造。所以,最后回来的人,在自身的选择和被阿良天伦选择后,她就不再共同扮演如玫和若蓝,不在分享与撕扯。她成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融合了如玫和若蓝。这也是她对天伦说你从没有爱过如玫的原因。(电影89:05)这一刻标志着如玫和若蓝的自我最终完成了融合。两个分裂的自我,当其中之一的身体消失后,最终融合统一,自我认知的障碍得到了解决。
导演为了引导我们,也在片中或明显或隐晦的留下了一些线索:
1.若蓝对阿良说,“希望如玫消失”,旋即又说“是不是,我消失了就好了”。其实若蓝从一开始就有两人其实都一样的认识,并且隐隐有牺牲一人合二为一的想法。(电影42:51至43:30)
2.回来的如玫对阿良讲,自己同时拥有着如玫的记忆和若蓝的记忆。并同时伸出两只手分别代表如玫若蓝,紧接着双手合十。这里也是告诉我们两人已经融合分不出彼此。而后在楼道里天伦对阿良讲回来的如玫不管叙述如玫的事情还是若蓝的事情都是随意的变化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也是对融合的佐证。(电影72:40至75:28)
3.天伦意味深长的看着回来的如玫演的电影,这时镜头拉远看到了被头发挡住半张脸的如玫的照片。这也是一个暗示,现在回来的如玫身体里只有一半住的是如玫。(电影84:20至85:47)
4.在毛里求斯的教堂里,若蓝对如玫说一起祈祷如玫能够幸福。这里若蓝已经有了牺牲自己以求救赎之意。(电影111:56至113:55)
5.在两姐妹小时候荡秋千的画面里,分别代表姐姐和妹妹的蓝色衣服与红色衣服,不断地重叠互换。这时的若蓝与如玫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电影62:37至63:07)
最后拨开重重的迷雾,我们重新回到电影的最开始。她的旁白“没有遗失,就不可能找到,任何时候都是这样。”这是从一开始导演就给出我们的答案,只有两姐妹其中之一消失,才会得到二者的融合共存,从而消弭认同的偏差达到永远的宁静。并且通过钟表店老师傅的嘴给出了解释,“表的价值,要由你决定啊!”究竟是认同如玫还是若蓝,关键要由自己决定啊!电影后面的两个小时都是为了解释最初的五分钟的内容,只有认同才会产生价值,何其精彩!何其巧妙!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就是这五分钟。这五分钟的意义在哪里?是若蓝想用这调慢的五分钟区别自己和如玫?还是因为这五分钟才可以让阿良分辨如玫和若蓝?亦或是通过这五分钟可以让自己和别人分属两个世界?影片的结尾,全新的她选择送回了阿良的手表,由于发出了声音,阿良追了出来。伴随着午夜的钟声,阿良看着手表,指针不偏不倚正好是零点,这时镜头给了回眸的全新女主角,影片戛然而止。还是呼应影片的开头,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过了午夜12点就是全新的一天,新生的一天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在面对着理不清的感情时,天伦选择了逃避,阿良选择了拥抱自己与她的疑惑。爱情的价值也是取决于你自己的认可。
最后的最后分享几个致敬其他电影的小细节,也可以叫小彩蛋:
1. 阿良跟若蓝看的第一次露天电影是《五朵金花》,讲述的是年轻人的美好的爱情。这也正说明了此时的阿良和若蓝的爱情萌芽已经迸发。(电影52:40至53:56)
2. 海难之后,阿良和回来的如玫一起去看露天电影,阿良犹豫要不要握住如玫的手,最终还是没有。这部电影是1948年费穆指导的《小城之春》,电影讲述的是伦理与爱情的冲突,正好用来体现当时阿良内心的纠结与犹豫不定。(电影98:06至99:17)
3. 片中几次出现如玫饰演的电影片段是1934年吴永刚导演指导的《神女》,也是阮伶玉的的大作。(电影65:28至66:28)
4. 阿良受天伦之托试探如玫的时候,如玫家墙上的海报分别是1925年谢尔盖·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以及1940年阿尔弗雷·德西区柯克的蝴蝶梦。(电影69:29)
5. 天伦在看神女片段的时候,墙上的海报是黑泽明的《罗生门》导演在这里就暗示了回来的是谁永远是一场说不清的罗生门。(电影84:40)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