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结局》 一块西方家庭问题的病理切片 – 《快乐结局》
毕克肖
电脑版 2018-07-31 08:06
迈克尔·哈内克作品不多,基本都是精品。他是个德国导演,但他近几年的若干作品都是法语电影。实际情况是,不管他拍的是法语电影,德语电影,还是英语电影,他的电影所表现的现实始终都是泛欧美现象。一如既往的都是家庭题材,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关系,是他那属于德国人特有的严肃冷峻的叙事风格。
片名《快乐气质》自然是一种反讽,它不是一部其乐融融的家庭伦理故事,相反,它又是一部讲述“爱的荒漠”的家庭伦理片。不再是《钢琴教师》里人们因缺乏爱而导致的人性畸变,也不是《白丝带》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敌意,《快乐结局》中的人们至少看上去是相对“正常的”。至少没有《钢琴教师》里血淋淋的自虐和触目惊心的虐恋。但《快乐结局》里的一家人之间仍然没有爱,这里有的是:冷漠、自私、孤独、厌世、背叛、疏离。
看片过程中,你常常会搞不清人物的姓名。其实在哈内克的影片中,人物的姓名并不重要,尤其是对本片来说,更是如此。《快乐结局》的故事隐喻的是整个西方社会的病症,又抑或恐怕是一个全球性的病症。哈内克的电影世界往往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角落,然而一花一世界,这个犹如样本切片似的小角落揭示的却是整个西方世界的病症。迈克尔·哈内克犹如一个西方社会的内科医生,他的摄影机就像一台冷静精确的显微镜,他的电影是西方社会肌体的病历本。
《快乐结局》里的场景大多寻常而正常,就像你我的生活世界,但却毫无生气,显得死气沉沉。它描绘的是一个似乎无比正常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生活,他们的饮食、起居、工作、聚会等日常生活琐事。它并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式矛盾冲突,是靠一个个精心选择的生活细节来积累情绪传情达意的。它的叙事不是如好莱坞电影似的条理清晰,相反,它注重留白,它需要观众对叙事进行补充和想象。它有点像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叙事告诉你的只有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而更大的部分则是隐没在海面以下留给观众去自行补充。
哈内克的电影总有一种科学家似的冷峻气质。他的电影中的演员表演总是克制内敛的。他的电影景别大多用全景或远景,人物总是被物质所淹没。他的摄影机很少移动或运动,总是远远的无动于衷的记录着这个世界,仿佛是已经死去的上帝在默默的注视着这个无爱的世界。他的电影虽然总是冷冰冰的可怕,但你又总能感觉到摄影机后面的愤慨和激情。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繁花似锦的电影,一个深度解析电影的公众号。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