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广昌|小人物描摹,大悲悯基调 – 《浴血广昌》
鱼为
电脑版 2018-07-30 14:07
谈到战争,既有“生前身后名”的征战荣光,抑或是“醉卧沙场”的壮志豪情,也难以忽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与惨烈。大多数的战争到最后,其实面对的都并非简单的光荣与梦想,烽烟炮火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历史真相。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出品,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知名编剧刘英学担任制片,著名导演高峰、张馨执导的电影《浴血广昌》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广昌保卫战和高虎脑战役为背景,聚焦这场战争中赖婆婆和她的五个红军孙子,讲述了一个悲壮而扣人心弦的“小人物”故事。
1934年的中央苏区,正值长征之前红军与国民党军的最后一场激战,赖婆婆家的四个伢子相继上战场冲锋陷阵,并为革命献上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到最后,就连最小的五伢子也打破了“独子不当兵”的传统,义无反顾决心在战场上杀敌复仇。在一次次的生死激战中,他摒弃了胆小敏感与懦弱,收获了一往无前的敢勇与坚强。
和不少主旋律电影相比,电影《浴血广昌》的故事题材与讲述手法都是比较特别的。在时间上,它选择了红军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段特殊时期,在主角人物的刻画上,也并未将红军塑造成无懈可击刀枪不入的主角光环人物,而是通过大伢子、三伢子、五伢子以及赖婆婆等人各自的鲜明个性,在小人物的视角下刻画出大时代的震荡与大无畏的坚守。
影片一些细节也极见情真:在用石料帮助红军还是修缮赖氏家族祠堂的问题上,赖婆婆作为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最终说服了村长,站在了与红军肩并肩的一侧——展现人民的勇气与抉择;当粮食紧缺,红军战士们嚼着旱藕食不知味的时候,其中一位红军将仅有的一块饼子掰开分食——颇有些甘苦与共军民鱼水的味道;当两军对垒短兵相接之际,敌人的刺刀直冲着红军的胸膛而来,是另一位红军战士眼明手快扣动扳机,才让战友免于惨死刺刀之下……生与死对于历经战争磨难的红军而言早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见过了太多断腿、失明之类明晃晃的惨剧,才会真正明白人在这世上究竟应该怎么活。
电影《浴血广昌》并没有一味渲染战争惨烈残酷的大场面,也不囿于亲情、爱情等小儿女情怀,而是通过小人物的真实描摹,将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上升为大的悲悯。在战争面前,失败和死亡都在所难免,而难能可贵的是在历经无数次失败与彷徨之后依然能够不屈不挠,傲然挺立,无畏无惧面对生死,一个人唯有明确并不断为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而努力拼搏奋斗,才算是触摸到理想的边角。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