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法外之徒--60年代的巴黎风情 – 《法外之徒》

龙浩锟

电脑版   2018-07-21 08:05  

在日本有一个好处,就是偶尔有机会观看35mm胶片放映的电影。

 

然后在老电影中,又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台词。

 

“十分钟后楼下车里见”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去”

“现在只剩下9分56秒”

 

“他临死前想起的是奥迪尔的脸,像一片浓雾突然笼罩着他,他看到印第安神话中的奇鸟,它没有脚,永远不能落到地上,它在高高的云朵里休憩,只有死时人们才能见到,当比鹰还长的透明翅膀慢慢合上时,它将变得和手一样小”

 

正好今天在杂志上读到,森山大道提到自己20上下时候,想到了写真论的初衷,就是制造回忆。

 

1964年的《法外之徒》,制造了60年代巴黎的回忆。

 

然后森山先生也提到了“作者”。

 

无独有偶,最近在美国摄影师杂志了,星球大战的摄影师也提到了这一点。然后“作者”这个概念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也许《伊凡雷帝》是爱森斯坦对斯大林的回击;《军中乐园》是钮承泽对故园历史的坦诚;《犬之岛》是韦斯安德森对未来和私货的念想;那么《白日美人》一定是布努埃尔对人类欲望的悲观与暗讽。

 

阿,回忆原来是个中性词。不一定美好,甚至关于扭曲。可是,可是什么又是正直。

 

村上春树说过,与其做强者的“石头”,他更愿意做弱者的“鸡蛋”。

 

也许击石之卵的勇气,是成就“作者”的必要条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