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邪不压正》 我就是为了这醋,包了一顿饺子 – 《邪不压正》

阿獠2012

电脑版   2018-07-18 20:07  

 

姜文,一个有邪气的导演,每部新片都能引发话题。

同时,他也是个有正气的人,“我要把钱站着挣了!”

《邪不压正》,一如既往,很姜文!

换个说法:很高深,很晦涩,很难捉摸……

再换个说法:很闷骚,很装逼,很屌!

 

喜欢他的人,跳着脚叫好,搞不好自己也被姜文捎带着涮了。

不喜欢他的人,跺着脚痛骂,姜文就当没听见,下一次再全数还给你。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正是《邪不压正》的主题,也是姜文的一贯作风。

距离《一步之遥》有四年了,这一次报仇,够快!


 

1、“我就是为了这醋,包了一顿饺子”。

要听懂这句话,你得回到四年前。

当被问到姜文是否会因为作品而埋怨民智未开时,编剧李非说,就《一步之遥》这部片子,姜文曾表示过“我再也不干这种包饺子喂猪的事了”。



事实证明,姜文失言了。

四年后,他又包了顿饺子来喂猪,托词就是:

“我就是为了这醋,包了一顿饺子”。

他就这么爱吃醋么?

他是喜欢这个酸味!

 

首先,他喜欢酸爽。

姜文的电影,一向很酸爽。

故事简单,台词精炼,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国内的电影,讲真,没人能酸爽过姜文。

一方面不能,更多的是不敢。

眼睛大过姜文的,比比皆是;胆儿大过姜文的,还真数不出来。

冯小刚?挺酸的!发馊的那种。

姜文的酸,浓烈,豪气。就像《红高粱》里打碎酒缸的“我爷爷”,每一次出击,都有着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气势。

很多电影,让人笑掉大牙;唯有姜文,让人酸掉了下巴。

这种酸法,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要想品尝,再等四年。


 

其次,他喜欢酸人。

弯酸人,是一种脾气,一种德行。

姜文喜欢在电影里酸人,权贵、平民,政客、奸商,枭雄、走狗,绿茶、圣婊,内行、外行,圈内人、圈外人,骂他的、夸他的,路过的、围观的,吃瓜的、种瓜的……

不论富贵贫贱、三教九流,他就一个字,“酸”你没商量。

这正是姜文电影的难懂之处,因为有些对象非富即贵。要“酸”人,得讲点儿技法;

这也是姜文电影的可恨之处,因为故弄玄虚,阴招太多,审查部门很头痛这主儿;

这还是姜文电影的可敬之处,因为不分青红皂白,他看不惯就敢开“酸”;

这也正是姜文电影的可惜之处,因为树敌太多,容易被禁。

四年一部,稍不留神,就变八年一部。


 

问题来了。

这一次,《邪不压正》,他想酸谁?

卖国贼?侵略者?欺师的?报仇的?耍阴谋的?卖苦肉计的?

有皇家血统的人?写日记的人?写《XX梦》的人?变着方儿改写历史的人?

……

一如既往,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会被各路人马过度解读。

有说影射民国时期各方势力的,还言之凿凿用角色姓名谐音来佐证。

有说许晴的“臀”是用来象征女性崛起抗日的,瞎JB扯淡!

还有解读彭于晏的“胸”、周韵的“脚”和姜文“牙齿”的,这是在上医学课么?

有人说你们这帮影评人瞎折腾,姜文这一次纯讲故事,啥隐喻都没有。

你信么?反正我不信。



 

姜文还没发令,评论家们已经咬成了一片,满嘴的毛。

影评人相轻,是姜文乐于看到的结果。

包了顿饺子,就是惹你们来抢着拱的。

可大家硬是犯贱,起劲儿互咬着,生怕嘴慢了,赶不上这趟。

你要真是看不惯姜文,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上席,不动筷。

可大伙儿们嘴馋,手贱,忍不住哈喇子流了一地。


 

所以,尽管片中很多台词暗藏玄机,解读起来挺隐晦,也挺牵强。

但唯一的,指名道姓,姜文“酸”了——影评人!

还让鹦鹉史航来演,真特么直白。

这下看热闹的炸开了锅。

大师开了个坏头,死皮赖脸主动贴了上去。

这“京城第一影评人”的头衔太诱人了,也太诱狗了。

有谦虚的,就有脸皮厚的。

“二桃杀三士”,姜文是想挑拨影评人团体?

这……未免太抬举自以为是的诸位影评人了。


 

自以为是的祖宗,是姜文。

这“京城第一影评人”,不是旁人,就是姜文自己。

 

2、“京城第一影评人”

正如《邪不压正》所述,影评人是个古老的行业,清末民初就有了。

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有了电影。

各位看客不妨把从清末民初开始的京城当做一个舞台,一幕幕“电影”就在那皇宫大殿与街头巷尾上映。

而这一出出好戏,需要一个人来品评。

这“京城第一影评人”,姜文坐定了。


 

影评都写些啥?

要么对影片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观评价,要么就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

前者是干货,后者是私货。

姜文的所有电影,就在干着这两件事儿,

对历史或政治事件做出主观评价,顺便吐个槽,谈谈人生与理想。

每次都在干货里夹带私货。

他不是影评人,还能是个啥?

只不过他看的“电影”比较高端,“京城”里发生的事儿。

一般人看不到,或者看了不敢说。


 

从清末民初开始,京城里都上演了些啥?

《阳光灿烂的日子》,谁是阳光普照着大地?

《鬼子来了》,谁是鬼子?

《太阳照常升起》,谁又是太阳?

《让子弹飞》,谁在开枪?子弹能飞多久?

《一步之遥》,谁步子迈得大了些,结果扯着了蛋?他离什么一步之遥?

《邪不压正》,谁被定性为邪?谁又敢说自己是正?君子报仇,十年晚么?


“我要报仇!”

“那你去呀!你不敢?”

“我等了十五年了,谁说我不敢?”

“那你为什么不去?你不敢!”

“对,我不敢……”

“外国男人只想乱搞,中国男人都想成大事。”

“你每犯一次错,就会失去一个爸爸。”

……

 

这些年来,他的“影评”很少超过五个字。

可不是么,北洋三部曲,每次都是四个字。


 

3、屋顶上的轻骑兵

如何的隐晦,如何的深奥,那都是给瞎BB的人设的套。

《邪不压正》难能可贵的,是它的浪漫主义。

影片的世界分为两个:屋顶上的,和屋檐下的。

屋顶上的世界,一望无垠,浪漫而纯真,哪怕光着屁股乱跑,也不夹杂着一丝邪念;

屋檐下的世界,看不见天,险恶而浑浊,就算人人西装革履,却满腹心事各怀鬼胎。




有人向往在屋顶上奔跑,清风拂面,内心光洁;

有人沉迷于屋檐下暗斗,阴风阵阵,脑内龌龊。

每个人的追求各不相同,有人喜欢屋顶上的阳光,便有人喜欢屋檐下的灰暗。

何为邪?何为正?很难判断。

“邪不压正”,只是一种念想,

但若是连这种念想都没了,世间还能剩下些啥?

 

“咳咳……还等什么呢。”

“C‘est la vie……”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