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抱歉!又一部好到甩国产片“十几年”的电影来了 – 《摩天营救》

杜娟的博客

电脑版   2018-07-16 18:08  

 

 

作为暑期档唯一好莱坞影片《摩天营救》,它在看片会上就收割了大波好感,以零差评的高口碑首先赢得媒体的支持。电影还没有上映,已经被锁定是必看硬片。原因有三:一是制作水准远高于国内同类题材,又或不客气的说是“甩他们一条街”;二是商业价值超过了观影票价,这种动作特效戏只有在影院才体会到身临其境的超强视觉;第三,电影的好不仅体现在视觉效果上,它的剧本语言、镜头语言,以及人物灵魂足撑起年度经典电影之一的评价。

讨论《摩天营救》,首要提到的就是动作戏。强森“开吊车”是营救的第一个动作情节,也是最先被震撼的。在这个情节里面,人物开始不仅有动作戏,还增加了高空的视觉镜头​。强森一开始企图用臂车钩子抓住明珠塔玻璃的窗户,然而臂车最长伸度距离窗户还有一段距离,空中镜头出现了火海人海以及城景,他已经完全体会不到恐惧或是撩人绚丽的夜景;这个时候犯罪团伙还在锯门,对方企图通过大门玻璃对他实施射击;头上还有一架盘旋的直升飞机一直对他进行扫射。如果缺失这些场景的任何一个环节,镜头下的惊心动魄感就没有这么强烈了,这三条主情节的动作线纠葛在一起,同一空间不同的镜头,让人不由自主的关心强森到底能不能冲进去?

电影中强动作镜头太多太多了,除了动作戏以外,《摩天营救》的群众体验感也特别“有戏”。电影在整个营救的过程中,戏里戏外的观众都紧张的关注着明珠塔的救援情节,它用了多视点叙事方式,警方、电视台、群众都在仰头着看这个巨石强森怎么利用瘸腿爬上90多层高楼,他的皮鞋踩在铁柱上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一闪而过,观众的情绪紧张到了极点,似乎有一股穿透力从屏幕中呼啸到脑海之中,这种体验感是“沉浸式的”,后面每一个行动的细节节奏越来越紧张,整个片子张力膨胀到了极限,牢牢锁住了观众的视线。

《摩天营救》的主创致敬了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火烧摩天楼》,后者被称为灾难片的绝佳典范,它是一部永不过时的经典杰作。时隔数十年,再度看到《摩天营救》时的惊艳效果是一样的。在大众印象中,安保人员是蓝领阶层,但他们不乏机智和勇敢。片中强森饰演的威尔实际上是一个出色的退伍军人,曾在FBI供职,因为一起爆炸意外,身受重伤,他瘸了一条腿,这个人物本身具备了英雄的外部特征。由于现实原因,他退到二线,去了民营公司当安全顾问。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明珠塔的主人,媒体被他为巨豪的“赵”。剧情在这里埋了一条伏线,既然赵不顾威尔的安全警告,为何要给威尔特别权限可以平板面板操控整个大楼?为何要邀请威尔一家住在98楼独栋?他的行为让人生疑,但是电影镜头没有停在这里掰扯源头和逻辑分析,随着后面剧情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真相浮出水平。尤其是当两个强者再度联手时,片子通过终极行动展现了很多空白情节,观众可以通过多处小情节可以倒推联想出动机,这样的剧本也是超赞的。

除了燃情的动作戏、精湛的剧本结构、逼真的特效视听感,《摩天营救》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人物的英雄豪情。如果威尔要去营救的是他的雇主,或是路人甲(比如明珠塔的住户),那么营救期待值没有这么高。这个电影具有英雄片所具备的普遍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特征。无论是千米的空中绳索攀爬,还是白酒胶带处理伤口,又或是高温火焰的打击,威尔的救援决心没有最后期限,他的形象正是大众对“男人守护家庭”的最高期盼。一个身残志坚却用行动拯救妻儿的的丈夫角色,完全超越了观众的心里期待。因为,男性对这个世界不仅是只有主话语权,还有拯救者的责任,这一点要远远高于一般英雄故事的立意。透出104分钟的电影,观众看到爽心爽性的体验,这正是《摩天营救》最值得点赞的。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去社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