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邪不压正》 饺子上桌,你买对了醋吗? – 《邪不压正》

暗影浮生

电脑版   2018-07-14 18:03  

#邪不压正/Hidden Man(2018)

邪不压正
Hidden Man
(2018)

      电影里姜文饰演的蓝先生,第一次出场是去买醋。而且不去连美国人都知道的两家知名铺子去买,非要到相反的方向去买他喜欢的醋。他说了这样一句台词:我是为了这醋,才包的这顿饺子。那么饺子就是饺子,醋就是醋吗?纵观姜文的电影,每一部都充斥着双关,暗示,隐喻,象征等等,不胜枚举。所以这里的饺子必然不是饺子,醋也不是醋。那么饺子是什么,醋又是什么呢?(个人脑洞,纯属猜测)我觉得这里有几层含义。第一层,饺子是彭于晏饰演的主角李天然,醋则是蓝先生和关巧红;第二层,饺子是影片呈现的完整的复仇故事,醋则是波澜暗涌的“七七事变”前后的北平乃至中国和世界的时局;第三层,饺子是这部电影本身,而醋则是姜文隐在背后的一贯的作者表达。对这部电影喜欢也好,讨厌也罢,它注定和姜文一样,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独特的存在之一。


       看这部电影,千万不能只顾吃饺子,而丢了醋。这也是姜文反复强调给观众的。怎么证明呢?电影里另一句非常有意义的台词,由三个不同的人,重复了三遍,那就是:这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蓝先生第一次说是在和朱潜龙吃饺子时,然后是老亨德勒大夫对李天然,最后是李天然对朱巧红。两次在蓝府,一次在钟楼。李天然对朱巧红说钟楼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毫无道理,并无必要,显得突兀。三次重复,刻意突兀的台词难道不值得重视吗?那么这句台词怎么理解呢?《红楼梦》读过的人都知道,表面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巨大的隐藏故事沉在水面之下。有那么多“不写之写”,你要“反照风月宝鉴”才能看懂这部千古奇书。这部电影虽不能比《红楼梦》,但也借鉴了“不写之写”,姜文希望你看到剧情背后的巨大冰山。


       我没看过原著《侠隐》,也没对“七七事变”发生时的时局,各色人等做过研究。所以这里只能提出些问题,给不了答案。之前说了李天然是饺子,蓝先生和关巧红是醋,那么一个问题就是当李天然在屋顶上奔跑时,后两个人都在干什么?蓝先生的白衣拉车人手下,关巧红的从天上扔钱的黑面具伙伴都是什么人,背后各是哪股势力?蓝先生不让李天然先动手杀根本一夫,说辞是让他等战争爆发再动手,先动手就直接引发战争,而且错在我们,可是他在影片一开始就让朱潜龙杀掉根本一夫,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背后究竟打什么算盘?蓝先生说他下布局布了20年,他布了什么局?蓝先生带朱潜龙拜朱元璋的画像,但是朱潜龙15年前杀师傅之前就已经认祖归宗了,帮他认祖归宗的背后高人是谁?蓝先生和老亨德勒真是偶然路过救了李天然吗,怎么就那么巧大雪夜的走了那条路?关巧红的仇人和丈夫各自是谁?很有意思的,蓝先生和关巧红没有对手戏,我本来猜测蓝先生就是关巧红的丈夫,关巧红有两个儿子,蓝先生也有两个儿子,关巧红去蓝府打探时,没拍她进没进去,但后来蓝先生对李天然说关是那个小裁缝,打消了我这个脑洞。但是以蓝先生遍布的耳目来说,他知不知道关巧红背后的真实身份呢?最后的张将军又是谁?蓝先生又是通过怎么样的手段瞒天过海,保全他的呢?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有答案,有些可能是过度解读了。但这正是观影的乐趣之一,导演给了你一颗梦的种子,可以在你脑海里长出无数个故事。


       最后说说“骂”影评人这件事,上一部电影被你们骂惨了,以他的童心和傲气,他要不骂回来也就不是他了。但是,也想对那些上赶着“捡骂”的“影评人”说一句,别多心,骂的不一定是你,写影评和当影评人其实是有门槛的,像我就是个门外汉,只能说是电影爱好者。互联网出现后,很多门槛消失了,谁都可以在网上对一部影片打分,发表意见。这就造成了,分数高的片子一定是最符合大众审美的东西,关于大众审美这件事,有个人骂的更狠:


       我早就说过“大众审美是臭狗屎”,但我说的大众审美不是天然的、纯朴的、真正的普通人的审美,而是被商业操纵、被意识形态控制,被故意以各种目的规划引导的那种审美。因为产生原始的、质朴有力的大众审美的社会结构已经消失了。——廖一梅《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这段话对我来说有醍醐灌顶之效,每看到他之前,每每被评价诱惑去电影院看了片子,出来就后悔,当上多了就开始怀疑自己,审美真的那么非主流吗?看了这段话后我明白了,审美真的事可以被操纵,被控制的。这样的电影看的多了,也就渐渐觉得,电影也不过如此,从此麻不不仁。可是一部《至暗时刻》,让我明白了那些电影的问题所在,他们少了电影的仪式感,少了电影之所以为电影的那些东西。电影并不止于讲好一个故事,它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面目。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之一是,它可以用多重手段来表达。剧本,画面,色彩,声音,音效,音乐,表演,调度,剪辑……,每多叠加一种,就多表达一重意思。每个电影艺术家都有他擅长的东西,多听多看,知道的多了人就会变得更谦卑。当你惊叹于张艺谋《英雄》对大面积纯色的应用时,可能不知道彼得格林纳威的《厨师、大盗、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用的更巧妙,这部影片在豆瓣的页面是删除状态。如果你因为题材问题没看过《单身男子》,可能就不会了解汤姆·福特这位跨界天才竟然用画面的饱和度变化来展示主角的心路历程。这样的例子应该还有很多,我知道的也不够多。


     所以如果你不是只会写5个字,为了赚钱电影没看过就能写一大通文字的“太监影评人”,真的别往心里去,姜文真的不是在骂你。我见识粗浅,很少写这些东西,要写也是等影片下映很久之后,这次之所以在影片上映时写了这一大通废话,是因为姜文对中国电影来说,太宝贵了。他是异数,可能是唯一,他的幽默、浪漫和清醒,如果不保护一下,真弄没了,就太可惜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