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的姜文 – 《邪不压正》
evenc伊文西
电脑版 2018-07-14 16:04
姜文的创作总是在遵循某种周期律,太过自说自话的《一步之遥》后,他终于回归了一个相对简洁明快的复仇故事。
从不具名的南国县城,到上海,再一路北上,终于赶在1936年破春时到达北平。又有什么地方,能比北平,更适合为“北洋三部曲”画一个句号呢?此时此地,恰是最好。
但你要说电影直白,又忒小瞧了姜文。
依然是大量的隐喻与密集快速的台词,江湖演绎与真实历史的婉转对照,反套路的叙事模式,捉摸不定的人物动机,荷尔蒙满屏游走,情绪的宣泄直接压倒了正常逻辑。
他甚至剥夺了男主角的全部主动性,只留给他性感的肉体与矫健的身手,以及少年般的懵懂与纯真,如迷途的动物,生猛、野蛮、惊慌,在陌生又熟悉的北平城横冲直撞,却不知何为。
这些难以捉摸的人物与故事,融汇在对老北平的精致描绘中。巨大的城楼,被青灰色的屋顶环绕,远处是平展的城墙,开阔地可以拉起洋车飞跑。晴空鸽哨,暮鼓晨钟。
青年在屋顶自在而洒脱的辗转腾挪、如履平地,在蓝天白云下,在绿树摇曳中,在夕阳余晖里,徜徉于爱情发生的想象,是童话般的情景。
纯真,暴力,政治,宏大的语境里排布着细微的雕琢,而青年的复仇又牵扯民族与家国,电影试图在“大”与“小”的调和中融会贯通。复杂与感性,间或有一点儿性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像李天然与巧红在钟楼里的柔情相会,调剂其间的,却是对日本人的残酷杀戮——纵火成为如烟花般绚烂的礼物,暴力孕育着爱情。
前三十分钟真是好戏,镜头语言行云流水,情节推进迅速,信息量巨大的台词几乎喷薄而出,却无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一个废镜头。凌厉,又不失机智幽默。
但这种流畅自周韵出场便戛然而止,电影的主线瞬时崩散。青年陷入爱情,复仇渐渐变成口号,角色的立场一个个都变得暧昧不清起来。
这其中当然以姜文饰演的蓝青峰最明显。人物复杂性是足够了,杀朋友卖干儿子也并非多了不得的事。只是开篇一副运筹帷幄大局尽执的架势,豪气干云,八面玲珑,自在周旋于朱潜龙、日本人、美国人之间,话里话外尽是与阎锡山(老西儿)、白崇禧(小诸葛)这样的人物称兄道弟,后来却莫名其妙失了局面,密探网络一夕全部暴露,大张旗鼓的出卖更是毫无价值。即便这是属于姜文所说的比虚构更不可思议的“真实”的一种,也是非典型的“真实”。尤其在虚构的语境下,也更应刻意“拟真”一些。
当然要是顾及这些,姜文也就不是姜文了。在他所有电影中,从来也没有一场完美的计划,更谈不上什么阴谋与反转。你以为某个角色在扮猪吃老虎的时候,他可能真的就只是失手了;你以为某个角色以假死而逆袭时,他却会把便当领得彻彻底底。
所以李天然心里谋划了十五年的复仇仅仅只是空洞的愤懑而已。当他真正回到北平,迫不及待想要手刃仇人时,却又因为各种理由一再延宕。他甚至恶作剧般在仇人的女人屁股上盖了个印,而丝毫不担心因此暴露身份。没有妥帖谋划,也没有实施步骤,所有的行动都是被他人驱使,这让电影里积蓄起来的那口气一直难以得到释放,只能在困局中横冲直撞,让人感到无力和憋屈。
而周韵这时恰好成为了那个适当的引导者,她比李天然的美国爸爸与中国爸爸都更了解这个青年的虚弱。在他的豪言壮语下,其实是对复仇的恐惧与躲闪,所以她也成为李天然最大的支持者。屋顶的浪漫映照了一段似有似无的爱情,而当你将周韵与历史中的那位复仇女侠施剑翘对应起来时,也就不难猜到,这将是青年成长过程中一段注定无疾而终的遗憾。
这样的人物设置是电影最大的争议之处,也是电影与众不同所在。不同于我们常见的那些复仇主角,他迷惘,不知所以,冲动鲁莽,容易受人蛊惑,偶尔展现怯弱,但又身手过人,充满魅力。
复仇故事到了最后,依然支撑着这部电影的皮相,于我而言,也仅仅只是皮相而已。复仇真的不重要,坏人一定死,善恶难辨的蓝青峰可死可不死,尽管躲避子弹的画面如此魔幻,大逆不道的弑师终究不是青年自我逃避的幻想,所以少年战胜心魔,长大成人。
他站在屋顶上,看着那个比他大不止五岁的女人,决绝而去,消失在北平清灰如浪的屋顶中。站在屋顶呼喊她名字的,是李天然,是马小军,是李东方…..姜文好像一直没有离开过那个屋顶,也一直没有获得过少年所期许的爱情。在这样的失落中,复仇大幕徐徐降下,个人恩怨已了,北平终究还是沦陷。属于历史真实的那部分被铭刻下来,而编造的演义还会以更多可能的面貌想象发生,只是,再没有其他人,会把故事讲成姜文的模样。
分享
2021-01-07 17:33:51
2020-11-03 12:01:15
2020-10-29 10:01:37
2020-10-29 10:00:56
2020-10-29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