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界为什么热衷于讨论非裔设计师的命运?
电脑版 2018-07-18 10:45
受制于产业的历史特性,时尚界关于非裔设计师的讨论似乎从未休止。因为从秀场到时装屋的日常经营,时装界更多还是一个白人主导的世界。但不难发现,在“种族多样性”的大命题下,非裔设计师总能引起影响极大的讨论,也最容易被视作一个原则性问题。
一个美国话题
其实追溯非裔设计的发展史,会发现非裔的高关注度的确建立在他们实打实的成就上。从1950年代至今,非裔人士虽然在美国时尚界一直跟着时代在浮浮沉沉,但他们从未缺席。
LV 2009秋冬系列发布会上,时任创意总监的Marc Jacobs给模特们戴上了黑色的真丝兔耳朵,而创造了风靡半个世纪“兔女郎”形象的Zelda Wynn Valdes就是1950年代前后最红的非裔设计师。她受到《Playboy(花花公子)》杂志创办人Hugh Hefner的启发,为俱乐部的舞女们设计了这个有视觉刺激和挑逗意味的服饰,没成想被奉为了经典。
与她同一时代出现的还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名的非裔时装设计师Ann Lowe,她从1920年代起便为上流社会贵族定制高级礼服,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Jacqueline Kennedy大婚时穿着的象牙色婚纱是她的成名作。后来,Jacqueline妹妹穿着Ann Lowe的礼服登上了《Vogue》的封面,当时被《纽约时报》评为:就算花500美元也要入手的设计。她曾说过:“我努力工作的目的不是追求名利,而是想证明黑人也能成为重要的服装设计师。”
在美国,非裔美国人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引起种族主义讨论的族群,这和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无关系。2007年,非裔美国人占总人口的12.89%,约为3800万人。到了2018年3月,这一比例达到了13.2%,位列美国人种第三。
同时,从16世纪直到今天,非裔美国人不仅曾积极参加过独立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还是美国农业、工业、体育和文化娱乐领域上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因此在欧美等掌握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国家口中,被传播得更为频繁和广泛。
非裔设计师在时装行业的崛起和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爆发的时间点契合,那个时代,人们的自我认同意识崛起,开始强调“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概念,宣扬不再排斥“黑人”这一称呼等理念。而Zelda Wynn Valdes和Ann Lowe的影响力也开始让位给新人。
当时的纽约非裔设计师以Arthur McGee和Stephen Burrows为代表,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时装生意,并用基于Disco文化背景的多彩设计风格为非裔设计师奠基。McGee的设计卖去了各大百货公司,还获得了许多社会名流的垂青。Burrows则在2006年获得了CFDA的“董事会特别贡献奖”,并应邀前往法国卢浮宫发布2007春夏系列。
创立WilliWear时装公司的Willi Smith也是同时代的重要人物,这位擅长“街头时装”美学的设计师品牌年销量可达2500万美元。1987年去世后,他一度被人们誉为史上最成功的非裔设计师,因为他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当时非裔在时尚圈地位的解读与抵抗——“我不为女王设计衣服,我为平民们设计。”
而这种理念,恰好也和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契合。
非裔设计师的话题正是因为更多诞生于美国社会的语境里。正如,当入驻全球最有话语权的顶尖奢侈品Louis Vuitton时,Virgil Abloh的经历也被视为了“美国梦”的再一次胜利——从建筑背景到DJ,再跨行至时尚圈从Fendi实习生做起、创立Off-White并执掌LV男装设计,他的非裔身份为这个梦加上了更沉的分量,也反应出了一个以欧美为核心的全球时装产业版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分享
2021-01-07 17:42:13
2020-03-14 14:09:24
2019-11-18 14:29:27
2019-09-04 14:12:10
2019-08-30 18: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