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北上 田间地头生产10w+,却容不下一个梦?
电脑版 2018-11-06 12:01
图片来源图虫:已授站长之家使用
作者:王雅文
来源:新榜(ID:newrankcn)
山东新媒体村,一群农妇写公众号月入过万,一套“智能伪原创软件”一年盈利百万。
深圳新媒体集团 981 个公众号,差点作价 38 亿元被收购,背后站着流水线上的武汉大学生。
有没有觉得,最近这种消息听太多了?红利消失、渠道下沉、五环外人群……互联网人口出现结构性变化,现在谁都能说上几个“专业词汇”,来嘲笑北上广深的“精英生意”了。
可新闻另一面,还有更多新媒体公司,从二三线城市北上——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毅然踏上北上的列车。
今天,新榜想把目光投向这些“大多数”——没有亩产10w+的刺激,却有网文主角打怪升级的快感。
“吃住在一起,醒来就能开会”
早上八点,凿梦起床刷牙洗脸, 10 分钟搞定一切。
因为公司新厂牌“娱乐新青年”成立,他的睡眠又被压缩了 2 个小时。
大厅里,末那大叔和商务总监胡子哥,已经到了。三人围坐,边吃早餐边讨论昨天的数据和当日行程。
这是末那大叔创始团队搬到北京的第 210 天,也是三个男人同居的第 210 天。
今年 3 月,他们来到北京,短住没两天就赶上了新榜在清华的招聘会。收到 200 多份简历后,他们又找了两天房子,最终在朝阳亮马桥附近,租了一间几百平的复式小楼——生活,办公,招待朋友。
2016 年,已经开设三家青岛餐厅的杨楷(末那大叔),创立了公众号“末那识”,成立第一天只有两人。一年后,他打算全职做公众号。公众号更名为“末那大叔”,正式开张运营。
2018 年初,公司 30 多人。四位合伙人商量后决定:三人去北京发展,留一人驻守青岛。 1 个月内完成搬迁。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这一幕。末那大叔、凿梦和胡子哥,三人吃住、办公都在一起,早上醒来就可以开会了。
“以前我们在青岛,分别开车去公司,至少一两个小时后才能碰面。”省下了时间成本,凿梦很满意。
“我们三人没什么坏习惯,不爱喝酒就爱谈工作,当然可以住一起啊。”凿梦说,末那大叔的Slogan就是在一起,住是最高级别。至于“工作和生活混淆”,他认为这是必然——追求平衡的是工作者,而不是创业者。
他认为,北京还可以节省“人力成本”。听起来有些矛盾——北京分明是中国人力成本最高的城市,没有之一。
凿梦自己也统计过,两个能力相当的应聘者,北京的招聘成本是青岛的1. 6 倍。可他们想做的,是把北京的应聘者带回青岛本部,在青岛完成弯道超车,再杀回一线。
10 月,末那传媒已经快 50 人了。
“有人为城市找工作,有人为公司找工作。”凿梦表示自己谈过好几个高级人才,有从北京到青岛带团队的,也有从上海到青岛做电商的,“小城市选择少,拼人效,不成功就挂了,北京选择太多了,人才流动性太大”。
新媒体讲究时效性,末那传媒也在北京布置了一个 10 人左右的“特种部队”。凿梦说,这些人负责紧急内容的输出,他们“能拍能写能画”,节奏比青岛更快。
虽然公司内容大本营在青岛,但凿梦觉得一家新媒体公司,“内容”就像心脏,“战略”才是大脑。
“现在每天出门见的人,个个都是武林高手。”
正是在北京,公众号创下最近两篇千万爆文,单月增粉上百万,入驻抖音达成 300 万粉丝,推出末那大叔和北海爷爷时尚父子IP,并启动MCN计划,定位新媒体星探公司。
“北京的空气都跟青岛不一样,无路可退,天然适合创业。”凿梦甚至觉得,北京才符合人们对优质自媒体的想象,“我们是创业者中的另类,一开始在二线城市,当发现一线城市展开怀抱时,就会来。”
“先是一层,然后两层、三层”
依旧是 2017 年 2 月。清华的那场招聘会上,中国另一个海港城市——厦门,也有一家头部新媒体正在筹备搬家。那时候,十点读书刚获得A轮超 6000 万元融资,林少已有北上的想法。
林少在一个平常的上班日,向全公司宣布了这一消息。他站在前面手握名单,挨个念着北上员工的名字,点到名的人一一站起来。“很有仪式感,像要去前线打仗一样”。
就这样,十点读书七人,搬进了朝外SOHO一家办公室。本计划用一年的场子,三个月就坐满了。随后他们搬到了世贸天阶,一直住到今天。
他们先是租了一层,又陆续租了两层、三层。当年“去前线”的 7 人,已经扩充到 140 人。
林少回忆,当时他和妻子先行一步,去北京“搞定写字楼”。期间刚好赶上新榜的招聘会,拿回三四百份简历。
“那段时间的周末,我们基本都在面试。”林少说,厦门的扩张速度远不如北京,“现在只剩下内容和书店部门”。
十点读书,至少影响了三家公司搬到北京。 2015 年它投资的“书单”就是一例。
2016 年 8 月,当厦门的十点读书计划北上时,广州的书单刚搬进了 300 多平的办公室。新办公室距离微信总部,仅一条马路之隔。
半年后,已在北京安营扎寨的林少,多次劝说书单创始人陈新焱进京,后者只嘴上应和“来看看”,还未生出搬迁的心思。
直到 2017 年 12 月,书单拿到泽厚资本近千万融资。
陈新焱带了三个同事去北京学习。七天内他们走访了中信出版社、十点读书、得到等公司,眼见着年初 7 个人的十点读书,半年时间人数超过50,不停往上搬。
来访北京的一天,书单团队来中信出版社开“讲书会”。陈新焱对那个场景印象深刻,一个不大的房间里坐满了人,不同编室的人一个个来讲书,“很多人是两年的网友初次见面,感觉好不容易来一趟,坐在那儿不好意思离开”。
有天晚上六七点,书单四个人很累了,就在一个胡同里随便找了家店吃饭。饭店名称叫什么,陈新焱已经说不上来。他只记得自己试探性地问了一句:“要不要来北京,有这种可能吗?”
那时候,书单团队才开始真正考虑“北上”这件事。
当天晚上,陈新焱给妻子打电话:“我可能要来北京了。”
第二天,一家人就下决心北上。不到一个月,书单团队搬到了望京的一个孵化器。
广州 15 人,跟来了 13 人。北京的 1 月正是初冬,书单招聘打出了“到故宫看雪”的口号。那时“书单”公众号有 150 万粉丝,现在达到 400 万。陈新焱透露,现在书单矩阵号用户 700 万左右,相比之前员工数和营收都翻了不止一倍。
其实搬到北京,陈新焱的压力最大。 2007 年他在北京媒体实习,临走前leader告诉他“千万别来北京”。毕业后,他去了《南方周末》。 2014 年的读书日,他创办了公众号“书单”。
他在广州待了整整八年,家里有两个还没上小学的孩子。陈新焱不觉得户口是问题,他唯一担心的是北京的空气和交通。“现代社会流动性很大,我们给孩子一种新鲜经历也是OK的,可能哪天我们要出国,也不是不行”。
陈新焱觉得,这种搬迁恰好说明“地域对人的局限性在打破”。当年去广州是因为南方报业,离开是因为行业里最优秀的人,都北上去了互联网公司。“书单做的是好书推荐,80%的出版社都在北京,跟到这个产业集聚的地方,当然有好处。”
“你的人才在哪?钱在哪?资源在哪?创业无非是各种要素的组合。哪里最有利于你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就去哪里。这是最真实的想法。”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