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传统媒体的仗,他如何用短视频挣到好内容的钱
电脑版 2018-11-05 16:01
图片来源图虫:已授站长之家使用
来源: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
作者:苏琦
一周前,Figure的CEO张悦发了一张海报在朋友圈,里面有 12 位转型创业的媒体人,其中 8 位是南方大院出来的, 3 位是他共事过的老同事。
2012 年,他搭伙李海鹏完成了对《人物》杂志的市场化改造, 2 年达到盈亏平衡。其中的重要一步,是于 2012 年底开辟短视频业务。张悦看懂短视频时,比它成为风口早了 5 年时间。那一年,优酷土豆刚刚合并,一条、二更等产品尚未出现,快手才刚刚从纯粹的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抖音更是尚未面世。
他现在的创业项目Figure,依旧把赛道聚焦在了短视频,定位于高品质的人物视频。这件事对他来说,并不是一次简单的重复。Figure以栏目化形式呈现,主人公既有大师、明星、匠人、游戏主播,也有具有不凡经历的普通人。
“Figure占尽了后发劣势,”这句话被他反复提及。
2017 年 4 月 15 日,Figure的第一个短视频才正式上线,但目前视频总播放量已经超过 6 亿次。如果说,内容创业上半场重在解决“有没有”问题,下半场比拼的则是深度内容的质量。
而Figure的优势恰恰在于找到中国最好故事的嗅觉,以及对选题价值的判断。
这个坚信好内容和好商业一定可以结合的男人说:“这个时代可能对媒体有些不公平,但我觉得没什么好抱怨,因为这个时代也会给你更多其他可能性。”
从《人物》杂志到Figure
故事的内核不变
《人物》杂志的DNA一直延续到了Figure上:有人、有故事、有新闻。这也是团队选题的标准,“你可以理解为人物杂志的视频版,人物杂志会做的选择我们都会做。”
找到中国最好故事的嗅觉,是张悦及其团队的核心能力之一。
受访者跟你讲的是真还是假?未来会有多少人被这个故事打动?这样的判断力也是一种壁垒,背后是他曾任《Vista 看天下》副主编、南方周末资深记者的积累。
Figure利用了新闻+电影的衍生形态,每条视频最后的落版画面都是七字slogan:好故事不违人心。张悦最喜欢的一条片子,主人公叫王兀,全网传播量近 1000 万,片子探讨了一个不被集体焦虑裹挟,自由得有些傻气的音乐人。
他反复强调, “Figure是一家媒体属性很强的内容公司”,团队成员大多都是资深媒体人,来自Discovery探索频道、《财经》、《Lens杂志》、《看天下》、雅虎中国等,服务过多个世界 500 强品牌。
上线后的第 102 天,Figure拿了金秒奖的“季度短视频”和”最佳导演”,并获得唯一一个 10 万元的现金奖励。今年,再次获得了同一个奖项的“季度短视频”和“最佳短视频团队”。
目前,Figure的短视频内容在 30 多个渠道全网分发,并不像其他头部短视频起家时重度依赖公众号,每期视频平均流量 500 万,“公众号大概只占千分之三,相反像B站、知乎等小众平台,屡屡诞生 10 万+的爆款。”。
一大挑战是,传统媒体的选题是否适合视频化?文本和影像是两个语言体系。 5 分钟的视频能不能承载好故事?好的视频内容如何变现?诸如类似的问题让张悦倍感焦虑,戒了 2 年多的烟,复吸了。
另一方面的焦虑还来自高额成本。团队生产一条片子的成本极高:2- 3 个机位,拍摄周期 3 天,素材量达到十几个小时,视频音乐都要付费使用。区别于大多数视频公司层层外包的形式,Figure从开始就亲力亲为每个岗位。虽然模式很重,但也只有这种办法才能保证品质。
现在团队大概有 40 人,产出频次为一周两至三更,已是满负荷运转的状态,效率成了团队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痛点。
张悦坦言,他也在寻求平衡。寻求投入和品质的平衡,互联网公司的效率和手艺人追求的平衡。但他也有自己的理解:内容品牌都有滞后期,前期做得越好,后劲越大。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