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正能量 二十余年坚守 报答养母养育恩
电脑版 2018-10-11 20:00
他是被抱养的孩子,成年后婉拒了亲生父母寻他回家的好意,选择照顾病中的养母
常增新和母亲。
四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市磨刀石镇的一对常姓夫妇从山东老家的弟弟那里,抱回一个不满周岁的男婴,取名常增新,这个男婴便成了夫妇俩唯一的孩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常增新20岁的时候,养父因病去世,养家和照顾养母的重担全都落到了他肩上,这一挑,就是26年。
26年来,他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无怨无悔照顾体弱多病的养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孝道。
为了养父放弃学业
1971年8月1日,常增新出生在江苏省张家港的一户农家,因家境贫困,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抱养到了山东,又辗转被现在的养父母收养。养父是磨刀石供销合作社的一名职工,养母一直在家操持家务。养父因患有肺心病,50岁时便病退。
1989年,常增新初中毕业后,考上了穆棱市卫生学校。尽管当时给养父治病让家里债台高筑,可养父母依然表示,“只要你想上学,就是再举债借钱我们也要供你。”常增新思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学业。下定决心为家里减轻负担,为养父治病筹钱。
于是,他来到穆棱市八面通镇一家工厂当工人。上班不到半年,养父的病情加重,全身浮肿,常增新每天用自行车推养父到医院打针。后来养父病情恶化坐不了自行车,他就借来独轮车,在上面铺上被褥推着养父去医院。可是,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也未能留住养父的生命,那一年,常增新正好20岁。
为了养母摆摊赚钱
养父去世后,养母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因此,常增新向工厂申请调转工作回家乡。在工作办理调转的一年时间里,常家的经济来源彻底断了,为了还债,为了生活,为了给养母治病买药,常增新推起冰棍箱,每天到离家十几里地外的农村卖冰棒。闲暇时,他又在建筑工地找了份小工的活。
1991年8月份,常增新终于接到了盼望已久的调令,成为了磨刀石镇中心校一名教师。当时,虽然常增新有了正式工作,但每月185元的工资,对于给养父治病借的几万元外债、养母治病吃药的费用,仍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牌匾制作,在下班之后及节假日为商家制作牌匾;到了春节时他还摆地摊卖春联、糖块;每到周日,当地赶集日摆地摊卖书籍;利用寒暑假开三轮车拉客。
6年后,他终于还清了为养父治病欠下的外债,养母治病吃药的花销也基本有了稳定的来源。
坚守养母身边尽孝
1999年暑假,常增新的亲生父母,终于在28年后经多方打听联系上了他,要他认祖归宗。
通过了解,常增新得知他的大哥当时在江苏省张家港开了一家羊毛衫厂,他的亲生父母得知他在这边的困境后,动员他辞掉工作到他大哥的工厂做管理人员,每月工资是当时当老师的四五倍还多。
养母也动员他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他问养母:“你跟我一起去吗?”养母说:“我年龄大了,南方的饮食、环境也不适应,我就不去了。”他对养母说:“既然你不去,我也不去。是你把我抚养成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是我妈,我要与您相伴终生!”
如今,常增新和老母亲依旧住在50多年前的平房里,其养母81岁,患有多种老年疾病,每天要靠十多种药物来稳定病情。
每天早上,常增新不到五点就起来,先把炕烧热,再把饭菜做好,看着养母吃完饭服完药,没什么问题他再到单位上班。
为了随时掌握养母的状态,他在养母的房间安装了家庭监控,随时通过手机查看养母的状况。每天晚上和养母吃完饭,服侍她吃药,陪她看电视、聊聊天,听她讲一讲陈年往事。因为儿子的坚守,母子俩平淡的生活充满幸福。
实习生 张嘉鑫 晨报融媒体记者 魏医蒙 摄影报道
谁是最美家乡人?
即日起,2018“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在牡丹江正式拉开帷幕。只要您身边有符合勇敢、正气、担当、热心、自强、诚信、慈孝、友爱、情义、敬业、仁爱、善良、文明、友善、大爱等正能量关键词的平凡人或暖心事,均可向我们爆料!
征集结束后,本报将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对所有候选案例进行公开评选十佳案例,授予牡丹江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及正能量奖金2000元;随后本报还将从中挑选突出案例,参与全国评选。若当选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累计奖励1万元。本报爆料热线:6278301 邮箱:339619505@qq.com
作者:张嘉鑫 魏医蒙网络编辑:于燕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