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正能量 她用大爱架起生命延续的桥梁
电脑版 2018-10-11 20:00
王丽慧每天都在紧张忙碌。
文/本报记者周爱娜图/受访者提供
采访王丽慧并不容易,采访时间都只能临时敲定,插空进行,作为我市红十字会一名工作人员,她实在太忙了。她的职业有些特别,作为我市第一位专职的器官捐献协调员,她经常奔波于殡仪馆与医院之间,架起逝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自2013年从事此项工作至今,她共协调见证遗体、器官、造血干细胞捐献案例300多例,使160多人重获新生,让160多个家庭重燃希望。在这个需要平衡法律与伦理、兼备感性与理性的工作中,她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倾注着大爱与奉献,见证着“逝去”与“重生”。
“共情”背后的压力与责任
认识王丽慧的人都评价她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从和她的接触中,你能真实的感受到她性格中细腻温和的一面,这也让她在工作中,能够“共情”的融入,自然而然的被逝者家属当成可靠的朋友,给予他们开导与依靠。
王丽慧今年46岁,回忆起最初从事这一行业的情形,她颇为唏嘘。彼时受人们的认知与理解所限,不少捐赠者家属对此排斥,有情绪,她的工作开展得并不容易。在捐赠者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她总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陪伴捐赠人走完这最后的路程,让逝者有尊严的离开,面对猝然失去亲人悲痛万分的家属,劝导、安慰、陪伴、沟通,同时以自己的专业,帮助捐赠者完成遗愿,完成生命的接力。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要求,让她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王丽慧至今仍记得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仅有58天的小生命和他的家人带给她的震撼与感动。那是2013年,这个小宝宝因病无法医治,他的家人悲痛欲绝,在小宝宝生命垂危之际作出一个特别的决定,要捐献他的器官。那些天,王丽慧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尽全力给予他们心灵上的依靠与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完成一系列程序,最终,在这个小生命“离开”后,他的肝脏被紧急送往外地,移植到一个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孩子身上,帮助孩子成功康复。至今,每每从那个孩子的家长处得知孩子快乐成长的消息,看着生命在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王丽慧心中的欣慰难以言喻。
从被排斥到被认可,她付出太多
工作性质使然,王丽慧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哪怕半夜接到电话也要紧急赶赴现场,也很难有年节的概念。每每在跟进捐献案例时,她的精神都高度紧张,夜里睡不好也是常事。有一次她跟进瓦房店一宗捐献事宜,那位潜在捐献者的家属众多,意见不统一,沟通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后半夜,直到各项工作都稳妥了她才回返,却在刚回来不久就接到潜在捐献者心跳突然停止,来不及进行捐献的消息,彼时望着茫茫夜色,无尽的疲累、未能帮这位潜在捐献者完成心愿的憾然一起涌上心头,五味杂陈……
做好各方面的协调,进行评估和见证、组织默哀仪式、见证遗容遗貌的恢复、帮助家属处理后事直到遗体火化,还要对失去亲人的捐献者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开导、陪伴……事无巨细,无一不需要强大的内心支撑,对于王丽慧而言,这是她的工作,又不仅仅是工作,她见证着更多的人情冷暖,承载着绝望与希望,连接起逝去与重生。
她的真诚换来了捐献者家属的认可,不乏捐献者家属也加入到器官、遗体捐献志愿服务队,成为义务宣传员。她还多次组织公益活动,致力于转变人们传统观念,“捐献器官,是为了延续生命,捐献遗体,是为了让医学研究更好的进行,这些,都是造福人类的义举。”王丽慧诚恳道。
令她欣慰的是,在她和众多志愿者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从起初的排斥、不理解到理解、接受,再到支持乃至亲身参与其中,对捐献器官、遗体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她看来,搭建一个平台,为亟待拯救的生命争取一线生机、为医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为志愿捐献者达成他们的心愿,这正是她工作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她全力以赴甘愿为之奉献的初衷。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