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天天正能量 乡村教师黄辉 28载逆行路

电脑版   2018-07-02 20:00  

响土教学点。
在响土教学点二年级的教室里,黄辉正为唯一的一名学生上课。

午后的山谷,静谧无声。48岁的黄辉端着饭碗倚在门框边,视线不时飘向门外。“1、2、3、4、5,齐了!”眼看5个蹦蹦跳跳的身影陆续从校门外溜了进来,他这才转过头,匆匆往嘴里扒拉了几口稀饭。

5名学生、2名教师,这是一所藏身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的“袖珍小学”——吊罗山乡中心小学响土教学点,是琼中最偏远的教学点之一。黄辉已经在这里送走了14批“毕业生”,如果再算上他在吊罗山乡其他两处教学点的执教经历,这名黎族汉子已经扎根在大山里整整28年。

当人们“逃离”乡村时,黄辉是少数的“逆行者”。

□南国都市报记者李梦瑶文/图

往更深的大山里去

条件艰苦,让他足足失眠三个月

吊罗山乡位于琼中、陵水和万宁的交界处,距离琼中县城约40公里。因村庄距离吊罗山乡中心小学太过偏远,响土人于1965年在村里的一片开阔地搭起几间茅草屋作为教室。一波又一波的代课教师来了又走。直到2004年,34岁的黄辉来了。

黄辉是吊罗山乡六十千村人,高中毕业申请成为了村教学点的一名代课教师。执教5年后,黄辉前往临高师范学校学习。“充电”归来的黄辉依旧选择了扎根深山,在吊罗山乡什母教学点任教。随着乡村教学点的撤并,什母教学点于2004年变为空校。是改行,还是离开?黄辉选择了往更深的大山里去。他骑着摩托车、驮着被褥从家里出发,足足骑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抵达响土教学点。

高过人头的杂草堆里,一排建于80年代的平房孤零零地伫立着。平房外墙裸露着钢筋,屋顶漏雨处长出青苔,两根竹竿架起一块掉漆的黑板……刚来的前三个月,黄辉几乎晚晚失眠。

原本抱着“熬个一两年就申请调走”的想法,可一看到台下那四十多双热切的眼睛,黄辉的心便揪了起来。“我要是走了,孩子们怎么办?”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便这样慢慢坚持了下来。

2位老师5名学生

教学突出,连年有孩子捧回奖状

“上课!”“老师好!”6月27日下午2时30分,黄辉捧着课本快步走进教室,7岁的邓小琴“咻”地站起来朝着讲台深鞠一躬。这是响土教学点二年级唯一的一个班,邓小琴则是班里唯一的学生。在隔壁一年级的教室里,另一名老师黄有英则带着4名孩子玩“造字游戏”。

2012年,44岁的黄有英从其他教学点调来响土,原本都是数学老师的两人开始分工合作,由黄辉负责数学、音乐、德育,黄有英则负责语文、体育、美术等科目。4年后,省教育厅下拨资金为响土教学点新建教学楼、平整土地、修建围墙,还给教室里装上了电子白板。

虽然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可响土教学点依旧面临着生源骤减的尴尬。几年前,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也曾萌生过撤并学校的念头,可村民们不同意。“孩子还那么小,把她们送去山下的小学寄宿实在是不放心,况且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怎么能说撤就撤?”在村民蒋彩妹的家中,满墙的奖状让这个刚刚脱贫的家庭“蓬荜生辉”。

邓小琴是蒋彩妹最小的女儿,不久前刚刚在县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期中抽考”中,语文、数学两门主科达到优秀捧回奖状,其中数学更以97分位居第一。另一边,一年级的卢佳梅、邓冢顺也分别获奖。而在此前,邓小琴的姐姐邓小荟也曾因成绩优异获奖。

“虽说学校小,可我们的教学绝不会马虎,这奖状我们可是经常都拿。”黄辉笑言,就算是与吊罗山乡中心小学甚至是其他更好的学校来一场“学习大PK”,他们也绝不会输。

背着孩子过河回家

村民感激,偷偷送来青菜和猪肉

6月的山风吹过,深深浅浅的云雾聚集成团。“要下大雨了。”望着远处烟雾缭绕的山顶,黄辉赶紧关好了几间教室的门窗。在山里待的时间久了,他也练就了预测天气的本领。可别以为这是什么无关紧要的本领,位于苗村与黎村交界处的响土教学点,是村里最低洼的地方之一,下大雨时淹水是常有的事,所以提前知晓天气很是关键。

2013年的夏天,台风“海燕”侵袭。当黄辉从家中匆匆返校时,雨水早已漫过教室里的窗户,留下一尺多深的污泥。那一次,他带着孩子们足足清理了3天教室才能继续上课。虽然教室里的水退了,可学校门前隔着公路的那条6米宽的河却依旧水势凶猛,而这也是黎村的孩子回家的必经之路。由于担心孩子们不小心掉入河中,黄辉会在放学后背着他们过河,再拉着他们的手挨个送回家。

去到村里,黄辉也会顺便瞧瞧卖菜的来了没。可山里一下大雨,原本蜿蜒坑洼的山路变得更加难行,菜贩自然不敢轻易出门。等到他无功而返时,校门口的墙角边却总会莫名其妙地多出一把青菜,或是几斤猪肉。刚开始时他觉得奇怪,也没敢吃。直到后来黄辉去村里家访,村民们拉着他问“看到门口的菜没”时,才恍然大悟。

如今村民们和黄辉熟了,也会直接拉着他去到田头——“地里的菜你随便摘,想吃多少摘多少。”朴实的山里人不知如何言谢,黄辉却在一把把青菜里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最大的敬意。

扎根深山以校为家

家人支持,希望站好最后一班岗

从响土村到六十千村约16公里,骑着摩托车来回一趟起码要两个小时。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黄辉索性便住在了学校,周五下午回一趟家,周日上午再早早赶回学校。算下来,他真正能陪伴家人的时间只有周六一天。

黄辉坦言这些年他最亏欠的就是自己的家人。他甚至很少能给家里人做上一顿饭,却可以每天凌晨5点准时起床,为学校里的孩子们煮上一锅鸡蛋当早餐。

眼下正值农忙时节,家里的农活基本由妻子一人包揽。虽然不知道妻子有没有怪过自己,可黄辉却从未听见她抱怨过半句。“之所以能一直坚持下来,除了小时候留存下来的那份理想,更主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如今暑期将至,城里的老师们纷纷筹划起旅行计划。可对于黄辉和黄有英来说,却依旧不敢放松片刻。“山里常下大雨,担心教室被淹。也怕一些人溜进学校来捣乱,我们得在这里守着。”黄辉告诉记者,他打算和黄有英轮流值班,一人值守一个月。

“等到秋季开学,二年级的邓小琴将转学至吊罗山乡中心小学读三年级,到那时这里便只剩下4个孩子了。”黄辉说,哪怕最后只剩下一个学生,他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