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东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

电脑版   2020-11-30 04:43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东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的?:闯关东后,还是有很多山东人后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并且连续几代人都说山东方言,直到现

1

闯关东后,还是有很多山东人后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并且连续几代人都说山东方言,直到现在。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独立的山东村里,整个村子都是山东人的后裔,没有东北方言的干扰,所以保留的比较纯正。但这样的山东村占比并不多,更多的是与东北原住民杂处相居,渐渐就被同化了。

比如上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东北的山东老乡,他是50年代去东北的,他媳妇是东北人。他依然一口的山东口音,但到了他孙子辈,完全就是东北口音了。我老姑也是50年代去的东北,嫁给东北人,现在已经一口的东北口音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作为移民来说,相比于当地的文化,脱离了自身的生存环境,自带的文化就成了弱势文化了,很容易被同化。比如明初的大移民,山东承接了大量的山西移民,很多山东人都记得山西大槐树的老家传说。山西方言和山东方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经过了几代人,山西移民就已经完成同化了,成了地道的山东人,方言中再也寻不到山西的影子,这就是文化的强弱问题。

满清入关,到了汉族的地盘,脱离了东北环境,最终不同样被同化了吗?

同样,东北方言也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与满语和其它少数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词汇中可能掺杂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但主体仍为汉语言系统。主要是在东北,汉族仍然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东北人口中,河北,山东,河南的移民汉族比例很高,再加上明朝在东北的卫所,依然是汉语体系,各种语言交相融合最终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2

谢谢邀请。这是个既令人心酸又让许多人叹息的话题。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尝试回答如下:

第一:闯关东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史可查的“闯关东”大约是从300年前就已经有了,这时候是清朝中叶,当时关内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不断,到处是饿殍遍野,老百姓民不聊生。一些人迫于无奈,便陆续涌向关外,试图在那里能够“开疆拓土”,闯出一番新天地,这是第一波闯关东;第二批闯关东是在清末民初。当时河南、山东、江苏北部等地连年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饿死、病死众多。为了活命,他们纷纷从水路、陆路携家带口从山海关涌向关外,从河北到吉林,再到黑龙江,到处都是来自关内的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慢慢在关外有了自己的土地,许多人在这里生养繁衍。这些闯关东的人中有不少逐渐积累了财富,淘到了“第一桶金”,同时,这批人也是前面和后来闯关东的主要力量;第三波来自解放战争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受别人的影响来到关外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关外地大物博,又有相对稳定的优惠政策,许多年轻人来到关外从事农业、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一大批人在这里投资办厂,成为小有成就的成功商人。


第二,闯关东后许多方言是怎样流失的?我们从许多史料中可以了解到,闯关东的人当中,山东人数量最多。他们在关外已经陆续生活了数百年,及时现在来关外发展的山东人也生活了最少10年。众所周知,东北话非常接近普通话,一般人都能够听得懂,也更方便交流。所以,在这里的外地人包括山东人逐渐适应了东北的语言环境,逐步使用东北话,家乡方言逐渐从生活中消失。第二、第三批闯关东的人由于长期生活在东北,很少=回山东老家,后代也对山东老家的方言变得更加陌生,这样一来,山东方言就在东北慢慢流失掉了。尽管还有一部人会讲山东方言,但数量已经不多了,而且发音也不那么纯正了。


第三,东北方言的起源来自哪里?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东北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数千年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特别是满足文化影响深远。清朝灭亡后,满族语言逐渐衰落,但对东北方言依然影响非常大,一些方言中仍然有许多来自满语,逐渐成为东北方言的主流。


3

“闯关东”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称为“闯关东”,这是广义上讲的。从狭义上讲,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关内百姓出关谋生的历史。

本问,指的可能是狭义的“闯关东”。

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开垦、生活,并为此颁布了禁关令。

顺治时期,满族贵族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同时,清朝政府借口关东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实行封禁政策,并开始修筑东北长城。

老百姓称东北长城为“柳条边”。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风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十九世纪中叶,破产的农民和流民潮涌般的闯开了虚掩的山海关大门,于是,汹涌澎湃的闯关东大军从此兴起。

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

山东闯关东的人数庞大,到了东北之后,他们按照自己的文化习俗,开始在东北复制“山东村”。

这种“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的现象,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转移。他们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而是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东北,结果形成了东北与山东文化相容的局面。

当然,东北文化对山东文化的入侵并不是没有反抗,这中间发生过很多对抗、争斗,但斗争的结果是融合。

我们知道,东北是一个以滿、汉、蒙、回为主,兼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区。东北文化中不仅融入了这些民族的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比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俄罗斯面包为“列巴”,这都是来自于俄语。“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滿语,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东北方言的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蕴涵着丰富的东北文化内涵,有很多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但东北人习惯了这些说法,认同了其中的含义,也就流传了下来。

比如东北方言“犊子”,是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扯犊子”的意思,就不是扯混蛋了,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文化中蕴含着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东北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用具文化等等,都具有东北特点,细究起来,这是一门大学问,不是靠问答的形式能够说清的。


4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方言与水土有关。你在哪个地方就说哪的话,这已经是被大量的事实证明的真理。

不要说别人,就拿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来说,她是一位日本人,来到中国学打乒乓球,在东北呆了几年,如今她说话,满嘴的东北话。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

山东人闯关东来东北,不是没有留下方言,而是有一部分人也保留了自己原有的山东方言,但他们的子女不愿意说山东话,所以没有学说山东话。

我还遇到一位从河南过来的小朋友,刚来东北一口的河南话,没有一个星期,你再和他交流,完全是东北口音,没有一句河南话。为啥学的这么快?他天天和当地的小孩一起玩耍,很快就被熏染成了“东北人”。

在东北的吉林省白山市的周边农村就有不少村子是这样的情况。整村整村的山东人,亲戚连亲戚,亲戚套亲戚的都是当年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这里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依然门口山东话,可三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都不说山东话。

我问说山东话的老年人:“是哪里人?”他们告诉我:“吉林人”。我问:“吉林人怎么不说吉林话?”他说:“我们是山东过来的。”我说:“现在还想回山东吗?”他说:“回不去了,子女们都不想回去”。他儿子媳妇就在旁边,嘴里说的都是地道的东北口音,没有一句山东话。

岁数大的山东人告诉我:“我们过来三代了,我们那里大部分都是山东过来的,年轻人都不想回山东”。

东北话的形成大概有两点∶第一是当地人固有的语言。第二是东北的满族人流传下来的满语。东北的满汉民族混居,长此以往,当地语言和满语相互混淆,形成了东北语言。因此,东北语言相当丰富,东北人善于创造语言,好多语言都是东北民间流传下来的,并不是文学家在文学字典、词典里固有的。

东北语言不长时间就能创作出新词来,特别是诙谐幽默嘎古的语言,有时候让其它地方的人难以想象和理解?

像,很好!东北人一段时间会说成“贼闭”。因此也引发出一句歇后语“小偷关电闸——贼闭”。

问“你干啥呢?”东北话“你嘎哈呢?”膝盖叫“膊了盖”,下水井叫“马葫芦”,我在北京说“马葫芦”,不但南方人不懂,连唐山人都没明白我说啥呢?

由于日本人在东北从1905年的“日俄战争”胜利后,便取得了在东北的经营权。从1905年到1945年,占领东北40年,日本在东北也搞了一些奴化教育,小学便开始学日语。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曾经有很多俄国人居住,那里还流传一些俄国留下的外来语。像过去我们叫的连衣裙,当年在东北叫“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水桶黑龙江叫“魏德罗”,拖拉机收割机叫“卡迈因”,这都是俄语里传过来的词汇。

东北话有当地的民间语言,有满语与汉语的混杂语言,还有外来文化日语、俄语的通俗语言,形成了现在白山黑水黑土地丰富的东北语言与文化。





5

山东人闯关东:

口音有一个地区没变,只是都是老年人了。中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三江平原,农业部下属的国营农场。2012年有幸去那采访,退休的老人清一色山东话,新生代东北话不标准,普通话却非常标准,得益于那的知青多(河北,湖南,四川,山东,河南,哈尔滨,北京,上海),来自五湖西海的人多。普通话就成了大家沟通的标准。

敢于挑战的山东人个性:

这部分人其实山西人居多,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天下红雪,长红苍蝇,瘟疫盛行!不得已,移民山东,活下的,个性极其坚韧,一旦活不下去就去当“响马,绿林”。清朝末年,私自穿越“柳编墙”去关东谋生。日本和俄罗斯在东北打仗,日本胜利后,朝鲜族就偷渡东北靠着日本人关系(日本朝鲜合并—见中国近现代史),暗中想占领东北。清朝就开禁东北,几千万山东人疯狂涌入东北,保住了边疆,这是山东人一大功劳!

东北方言:

东北人并不是客家人,自古就走汉族在那生存,个性很强,不服输,好斗狠。看《三国志》,辽东是公孙渊的地盘!再看《史记》商朝纣王的叔叔箕子带领商族人建立 朝鲜,横跨辽东和朝鲜半岛!这部分人和当地土著结合,一会变成匈奴,一会鲜卑,一会蒙古族满族等等。 东北话就是博众彩之长,在黑土地和严寒的哺育下,形成了独特魅力的方言。

6

因为东北人创造了一个更牛逼的方言 东北话!所以都不用山东话了。我和东北人呆些日子也东北口音了!传染能力太强了!

7

我在东北待过几年,

回北京后,

听北京话特别别扭,

垮的难听,

东北话好听,在北方已经是共识,

东北话不但好听,

东北话还好学,

因为东北人说话舌头不打弯,

一学就会。

在东北待几年,就会满口东北腔,

我回北京十几年了,

别人还能听出我话里的东北味,

我去的是黑龙江,

纯真的东北话在吉林,

黑龙江外来人员多,

东北话的味不足。

8

不是啊!

山东方言在东北保留的很好啊!不说大连话基本就是烟台话,就是辽吉黑加内蒙东部,到处也能听到山东方言啊!东北民间的好多方言土语,只有东北人和山东人能听懂。比如胶东人的口头语biang,东北人都会说。还有如“鼓拥”、“扎古”等等等等,实在是很多很多。其实东北文化就是土著(以满人为主)文化与齐鲁文化的结合。包括东北菜其实也就是山东菜在东北的变异而已。

9

面对沙俄的蚕食,清廷终于开始屯田实边,闯关东清末开始,一波波浪潮直到民国,建国后又有全国各地大批人移民。

总的来看,移民绝大多数是山东人,其次是直隶人(河北人),然后才是其他地方人。按理说开垦一块没几个原住民的处女地一定是人口多的族群方言会占统治地位。这想法没毛病,我们先看看移民们的方言。山东人的汉语方言也分三大类,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和冀鲁官话,河北人的汉语方言分晋语、冀鲁官话和北京官话。这些大方言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再看看东北先后都有哪些族群。东北原住民分世居少数民族,比如满、蒙、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清亡后北京、直隶回流旗人,明清辽东、辽西世居汉族居民,日本人统治期间带来的朝鲜移民,和极少数日本遗孤和女人,以及沙俄流入的东欧人和犹太人。这些都跟闯关东的汉族相比处于极少数,对东北方言形成的作用不大。

然后说说闯关东人数占绝大多数的山东人和河北人。由于山东人里面就有很多说冀鲁官话的,加上河北人里主要是说冀鲁官话的,所以东北移民中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的人数旗鼓相当。整体移民形成的方言用哪一种都不合适,而承德、秦皇岛一带出发的北京官话移民和原世居辽西汉族居民方言相似,最关键的是和北京话类似,所以最后统一的方言为一种类似北京话的东北官话,它以承德、秦皇岛、赤峰、朝阳一带的方言、辽西、辽东世居汉族方言、北京直隶回流旗人方言为基础,融入了胶辽官话和冀鲁官话的部分特征,还加入了满语、蒙古语、朝鲜语、俄语的个别词汇。这情况类似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两方为立储相争不下,最后是哪派都不是的小孩福临登基一样,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相持不下,算了,统一用和北京话接近的东北官话吧!

当然东北地域寥廓,由于不同方言移民的比例不同,东北官话的分布还是有次方言和各小片区的。另外由于大量山东移民,尤其是胶东半岛的移民都是坐船而来,因此辽东半岛基本被胶东话覆盖,形成胶辽官话区,不同于东北官话,相邻处有过渡现象。在吉林和黑龙江偏远地区由于移民团体多来自同一个胶东地区的,也形成了胶辽官话方言岛,长期双语状态。

这里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山东移民都说一种方言,那么今天就不存在东北方言,东北就是山东话的天下了。现实是山东移民就有三种方言,而且差不多三足鼎立,河北人同样情况,但两省都有冀鲁官话,加起来人数就不少,因此东北的情况跟过去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和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相比都要复杂和不同。

10

古语讲入乡随俗,去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不但生活习惯会维持改变,语言也会发生变化,而闯关东人群的下一代,在东北的语言环境当中长大,自然而然不会再讲山东话。

方言被当地语言同化

虽然当年山东闯关东的人数群体非常大,但是平均到东北三个省份,人群呈比较分散的状态,所以不可能因为几个人的山东话,而影响一个地区,而一定是某个地区的方言影响山东话的使用群体。或许第一批闯关东的人因为语言的定型,还会继续使用山东话,但是下一代从上学开始,便处在东北话的环境当中,那么自己的方言定型,肯定还是东北话。

东北与山东相同方言城市

不过东北地区有两个城市属于例外,一个是大连,一个是丹东,这两个城市的方言与山东方言的某一支是一样的。闯关东之时,有两条路线,其中一条便是从烟台经渤海在大连或者丹东登陆,所以在大连和丹东形成了山东人大型聚集群体,人数多了也影响了当地方言。当前两个城市,尤其是大连所使用的方言,与山东烟台的方言,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也能够看出群体对方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东北方言起源

东北的方言起源比较早,并且融合的方言种类比较多,从秦朝统一六国以后,华夏民族便不断融合壮大,人口流动也更加频繁,那时的山东、河北一带就与东北往来频繁,融合了东北当地的原住民族语言,初步形成东北方言,后来汉朝、晋朝、唐朝等,也不断有中原人口流入东北,再次巩固东北方言,明清及民国时期,东北的汉族人越来越多,加之东北曾受国外列强统治,方言最终就是我们当前看到的。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