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文学,历史,地理一塌糊涂却喜欢跟硬杠,他们是什么心理?
电脑版 2020-11-30 04:16
有些人文学,历史,地理一塌糊涂却喜欢跟硬杠,他们是什么心理?:这样的硬扛,表现了人对知识领域的探索,并且希望自己能够挤身进一个领域的迫切需求。北京有句
这样的硬扛,表现了人对知识领域的探索,并且希望自己能够挤身进一个领域的迫切需求。
北京有句老话“抬杠长学问”。抬杠的人中大多数是在提出问题。提问者和被提问者在都会在这个问题中学到知识。
还有一种抬扛者是知识渊博的人,他们想通过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教育别人。
可以举一个杠精的例子:三国时期的孔融孔文举。孔融谁都知道,七岁让梨,家学渊源,聪慧过人,是当时的名士。谁也不能说他没文化吧。
官渡之战前。荀彧说曹公比袁绍强,说出一大堆理论,总之说曹操必胜。孔融直接跳出来,说袁绍怎么怎么强,曹操必败。
你说他是不是傻!在曹操这一亩三分地还敢抬这样的扛!他是不是真傻?!其实他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想说服别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办。
历史上有很多这类型的杠精。你认为他什么都不懂,其实他懂的未必少。只是很多观点是你不知道的东西。
如果碰上地理东西不分,历史朝代不明的杠精。就好好给他们讲,引经据典的讲。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知识也是你自己需要巩固的。这就是“抬杠长学问”的意思。这样的“扛”对双方都有益处的。
当遇上孔融这类的“杠精”时,我们就要充分理解他,可以争论,保留意见。也是对自己素养的培养。毕竟人人都要学会包容别人。
杠精的基本心态很好解释:我要语出惊人,我要力压群芳,我要独占鳌头。
但深层心理是:我要学习,我要懂得更多的东西。
碰上杠精是件好事。
第一、给了我们自己学习的动力。
第二、培养自己宽容的品质。
第三、培养自己辩论的能力。
第四、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培养应变能力。
闷头读书,不如碰上“杠精”啊!学以致用,才能让知识真正融入自己的灵魂啊!
2这就要从一个小小的故事说起。
一个只见过井口大的天空的青蛙,跟它的井中朋友们说,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全貌。
一个在井口旁边待着的青蛙对着井口说着世界上的新奇,说着世界的广袤无垠。
井里的青蛙怎么说?破口大骂,说着井外那只青蛙异想天开,说着自己的见解,而井外那只呢?不屑于和它吵了,安静的享受着夕阳的余晖和和煦的微风。
从心理上,井里的青蛙是怎样的呢?
它是自信的,是傲视群蛙的。
井外那只的心理呢?
是谦虚的,但是是傲视井底之蛙的。
为何在如此事实中,明显差距中,井底那只青蛙却貌似占据上风,争吵不断呢?
因为它的世界,它的理解中,它所知的便是全貌。
在现实生活中,要更为复杂一些。
人们都有主观意愿,没什么事情可以拿出来说是绝对的,这也符合哲学的逻辑。
那么,每个人又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代表着特殊性。
每个人不仅仅带着对于历史、地理的不同见解,还带着在社会中,在成长中带着的人格、习惯、目的……等等一系列不同的心理活动。
再加上,一些人们对于未知的感性理解,对于非权威的不服,自然是要和你掰扯掰扯。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