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孔子思想影响后世千年,却为何一生颠沛流离没有一位国君肯用?

电脑版   2020-11-30 03:36  

孔子思想影响后世千年,却为何一生颠沛流离没有一位国君肯用?:题主好,你的问题很有思想性。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两

1

题主好,你的问题很有思想性。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不但现在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而且这种影响在将来也会依然存在。既然如此重要的思想,为何在孔子的时代得不到各诸侯的认同,他颠沛一生,理想却无法实现?这自然会成为很多人的一个疑团。野狐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和题主交流这个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孔子生活的时代

孔子生活在春秋中叶,此时“礼乐征伐从诸侯出”,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也是“政在大夫”,鲁国就是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瓜分了鲁国的政权,鲁昭公竟被驱除,客死齐国乾侯。当时,僭越现象极为严重,弑父弑君时有发生,社会秩序非常混乱,诸侯兼并也非常激烈,各国大夫之间的争斗搏杀也是非常激烈。

二 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的理想

《礼记 大同篇》中记录了孔子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孔子渴望恢复西周初年的太平盛世,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他一生出仕为官也好、周游列国也好、聚徒讲学也好,都是围绕实现这一政治理想而奋斗。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从贵族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立论的,为诸侯国进行社会结构设计。如何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面对如此的混乱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从最基础的人作起,从最根本上改造社会。如何实现“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礼是实现仁的手段,礼自然涉及等级问题,上下尊卑问题,孔子又提出了“正名”的观点,也提出了“孝”的思想。各等级的人做好自己,以礼而行,社会就会稳定,秩序就会井然,人口就会增加,然后发展经济,再兴办教育……

从理论上将,孔子的思想严密合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合乎诸侯的利益,更合乎周天子的利益。所以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很多诸侯国的认同,孔子也得到了一些诸侯国的礼敬。但是,在朝灭一国,夕灭一邑的形势下,缓药不治紧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各诸侯国虽然认为孔子的一套有他的道理,也很远大,但不切实际,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所以没有诸侯国真的实施孔子的主张,他一生奔波注定要失败。

这很像现在的素质教育,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清楚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可说归说,喊归喊,到头各学校更多的还是搞应试教育,各家长更是把应试,把成绩看的更重。因为涉及到就业、工作、生存质量等眼前很功利的东西。

三 孔子的行为是不识时务吗

孔子的思想学说不会被诸侯采纳,这在孔子是很清楚的,孔子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因为天下无道,丧失秩序,所以他要起来变革。而孔子自己也知道,他无法改变现实,“道之不行已知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伟大的地方。

孔子要做的事情,是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清楚当下必然是失败的,但他们要建一个万世太平的理论体系,造福将来。从成功学来看孔子是失败的英雄;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孔子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伟人,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人能与孔子比肩。而且,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全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中国的强大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刻。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要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孔子的思想学说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的发展,今天我们继承发展孔子的思想学说依然是时代的需要,当然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比较活跃,产生了很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成了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起始点。孔子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他的主要内容就是行王道,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的统治秩序,具体表现也就是要社会做到“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白了也就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做臣的要有做臣的本分,父亲要履行父亲责任,儿子要履行儿子义务,做到五常,达到忠孝仁慈。儒家提倡行王道,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天下归心,再废除暴政,改朝换代,正像周文王侍奉殷商那样,在天下宗周的基础上,来个武王伐纣,除暴去残,建立周朝。这种思想是美好的,但在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却是很不实用的。

早在周幽王、周历王统治时期,周天子残暴荒淫,已做不到君君之责了,以上率下,各诸侯国也开始各自为政,不听周王室那一套了。于是礼崩乐坏,周王室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争权夺地,相互攻伐,相互兼并,周天子也得不到众诸侯的支持,没了一点约束力。强凌弱,大并小,西周礼制已荡然无存。要想立足称雄称霸,只有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用拳头说话。你想行王道,施仁政,不侵不夺,恐怕你早上刚宣布仁政,晚上就灭了国。由于诸侯与诸侯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没有了约束力,为了各自利益,发生争执,什么西周礼法,你不遵守,我还遵守,那不等于伸着脖子让对方宰割吗?傻呀!因此诉诸武力解决成了最好方法。孔子所主张的,如果施用于一个诸侯国内部,修法治,推内政,也许还是可以的,但国小资源少,很快增强国力是很难的。你对别人仁义,别人不对你仁义,挨宰吃亏甚至灭国是肯定的。孔子的行王道漫阔无垠,听起来有道理,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怎样才能迅速增强国力,在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争霸中立于不败不灭之地,成了众诸侯国最想达到的,显然儒家思想很难满足诸侯国的短期强国梦想。因此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虽受到一些诸侯的肯定,但王道漫阔,很不实用,也只能一笑打发了。但法家、兵家、纵横家等通过严刑苛法、奖励耕织、奖励军功、诡诈征伐、纵横辩说等一些短期行为,能迅速达到诸侯的目的,就很受欢迎,因此法家、纵横家、兵家等都很受尊重欢迎。但到了后世,每逢一个大一统王朝,为了稳定王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民思想,安定社会秩序,统治者发现,孔子的思想却是很实用的,非常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了后世大一统王朝的首选。正是由于历代王朝的尊崇推动,孔子的思想历久弥新,千年不衰,成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就是在今天,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还深深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确实孔子的思想对后世贡献是巨大的,他的“为政以德”、“天下大同”思想时时影响着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至今也在影响着我们,但他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思想却严重禁固了人们的思想开放,严重箍制了人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认识学习孔子思想,依然要有批判有选择地进行。

3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时移世易,要与时俱进,不能食古不化了。

4

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但是说在孔子时代不被君王接受是不恰当的。孔子尽管不为君王所用,却为君王所礼敬。孔子的众多学生中也不乏有当官的。在孔子之前的时代,贵族必须是有涵养,受教育的,为了保持他们的统治位置,他们最少要学学一加一等于几、骑马、射箭等等根本的待人接物的技能。这一类教育的特权被牢牢地把握在贵族阶层手中,同时又用周公礼法维系中心的威望。这样才能为他们出将入相的人生岗位作预备。可是到了平王东迁之后,周室衰弱,许多常识从统治阶层流入民间,也就是这个时候除周室之外的地方诸侯开始接受周礼之外的学说,包括孔子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还真的只是一种社会思想而已。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思学较为开放,学者先贤们也大多比较敢说。对于政治,孔子相对温和,而孟子则相当大胆的批判。“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由此可以看出,那时的儒家,要求的”仁爱“、”正名“,是双向的,君王和臣子都应当做到的。到了秦朝统一六国,一切就都变了。邦国变成了郡县,封建变成了集权,王权变成了皇权。孔子所极力倡导的周礼,以及背后的周王室,此时已彻底消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儒家思想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到了汉朝,经历了几十年的道家休养生息之后,儒家思想被抬上桌面,成为国家大力扶持和宣传的思想机器。

5

  •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极大。他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培养了非常多的人才。孔子时代全国的总人口也就是几百万,而孔子的弟子就有三千。而当时的读书人很少,孔子这些弟子,无疑是当时的文化播种者!

对于孔子的思想,可能很多人有误解,认为宋儒的那一套是孔子的思想。其实跟孔子一点关心没有。宋儒的那些不是孔子的思想呢?

1)天下无不对的父母,只有不对的子女。

这一条孔子没说过,孔子反而说父母要是说的不对,子女应该多次建议。不应该不吭声。所以认为父母无条件对的,不是孔子说的。 而是后来的儒家为皇帝服务的。

因为这样确立了父母的权威,也就确立了皇帝的权威。父母无论如何都是对的,那么皇帝也就无条件是正确的。因此这一条是无条件服从皇帝。

就像后来唐明皇要他儿媳妇杨玉环这件事,明明是不对的,但就因为他是皇帝,后来还是把他儿媳妇霸占了!

2)孔子从没有要求别人,他只是要求自己!

读孔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是说如何要求自己,如何勤奋,自己如何少说多做事。从来没有要求别人道德水平有多高。

包括孔子要求的“仁”,从来没说要求谁做到,他甚至他最好的弟子颜回也未必一直做到。他只是要求人有点善心而已。

3)晏子对孔子的忌惮!

孔子最喜欢的人是周文王,所以他很喜欢周文王的“王道”。当孔子和齐王聊过之后,齐王非常高兴,认可了孔子的才学,想任用孔子并封孔子一块地。

晏婴听后坚决反对,理由是周文王靠不到70里的封地,最后统一了天下。如果你封给孔子100里的封地,他难道不会像周文王一样统一天下吗?并且孔子还有那么多厉害的学生!

齐王一听就放弃了想法。而晏子这番话传出去以后,很多君王对孔子也是非常忌惮!

4)孔子极高的道德修养决定他不会去做违背良心的事!

孔子周游列国见了很多国王。到卫国的时候就见了王孙贾。王孙贾就对孔子说:“你不要每次都拜大神,你也得给小鬼烧烧香!”

孔子的回答是:“这样会得罪天的!”

王孙贾的意思是你先把国王周围的人打点好,他们说你的好话,你不就为国王所用了吗?

孔子认为他要找的是能做一番事业的君主,他要的不是荣华富贵。如果国君选人只听周围小人的好话,这样的国君肯定会亡国,到时候自己跟着也是倒霉。

所以理念不同,孔子要做一番事业,而当时的国君只是想混日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孔子不为当世所用。毕竟雄才大略的君主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孔子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可以让他施展才华的地方。而孔子是一个道德修养非常高的人,不愿意和世人同流合污,因此周游天下后回去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也是无奈之举!

6

孔子是封建的卫道士,死后被尊崇,他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麻痹人的一面,对他应有选择地吸收,照搬就完了。

7

天时地利人和。时势造英雄。这个是由当时的社会时势决定的。

简要分析如下: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诸侯争霸的时候。“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政治上各诸侯国,争来斗去,穷兵黩武,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政治上的不可调和,导致了思想上也是百家争鸣。这正是春秋末期诸子百家产生的来由之一。每一家思想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谁都没法彻底说服谁战胜谁。每一家思想都会派自己的弟子去周游列国推销自己门派的理念,希望得到其他诸侯国国君的认可和重用。正如现在的推销员去全国各地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一样。

酒香也怕巷子深。儒家也不免其俗,所以孔子亲力亲为,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销思想。而所谓的孔子一生颠沛流离的说法正是在他周游列国时给历史留下的印迹。但是由于百家思想林立,各家的思想都处在一种刚刚发芽成长壮大的阶段,谁也不敢保证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儒家思想,当时并非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所以最终没有诸侯国国君敢第一个吃螃蟹,来全盘接受孔子的儒家思想,只好敬而远之。与之相反,因为是乱世,乱世当用重典,似乎当时使用法家道家思想的诸侯国更多一些。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法家的刀枪剑戟矛之前,几无还手之力,一片惨淡景象。终其一生孔子也没有自己亲手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万幸的是儒家思想这颗种子从此生根发芽了。虽然微小弱不禁风,但是儒家子弟们仍然虔诚笃心地不断浇水施肥。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历史的车轮转到了孔子离世350年后的汉武帝时期。此时大中华疆域辽阔,国泰民安,但在治国理政思想上仍然是道儒相争,不得和谐。因此儒家弟子董仲舒审时度势,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思想上的大统一。有了国家意志的加持,完善改良之后的儒家思想从此站上了万世师表的思想高度,影响后世几千年,直到今天。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正是孔子一生的颠沛流离,不断完善自己的儒家思想,栽下的种子,才造就了儒家思想后来的破茧化蝶、发扬光大乃至万世师表。

个人拙见,谢谢阅读。

8

当时,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授教,列国君主仰慕才华并邀请孔子留下来为官。可是孔子一心专注于教育事业上,而对做官非他的本意?

9

提问题的朋友刚好说反了。绝大部分国君都在用孔子思想。只是程度不同。开国前几代国君大体上从民间打出来,他们懂得百姓疾苦。能够体贴百姓。国家大治。后代国君长于深宫。不了解百姓状况,他们想用孔子思想,用不好。读一读贞观政要,就不难发现。

10

时代对思想的压制

孔子在的时期是战国时期,那个时期礼乐崩坏,诸侯争霸,国君们虽然都认可孔子的思想,但在那样的环境下,哪个国家都不敢用孔子的思想来治国。

你的国家里讲仁;讲礼;讲义,可别的国家不会管你这一套,你这里退避三舍,人家可不管一这一套,照样怎么阴险怎么来。

在大环境这样的情况下,诸侯们知道孔子的思想,但现实决定了,他们绝不会用这种思想。

孔子是当过官的(鲁国的大司寇),你知道孔子当官的第一件事做的是什么吗?“隳三都”他要把当时把控者鲁国的三家的城墙给毁了,三家肯定不愿意啊!

所以他有了后来的祭肉不至,孔子辞官开始了周游列国。

最终才造就了儒家文化。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