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蜀国人才那么多,却先灭亡了?
电脑版 2020-11-30 03:25
为什么感觉蜀国人才那么多,却先灭亡了?:我是冷眼藏匿,我来回答您的问题。三国时期,魏国、吴国、蜀国三国,以蜀国人才最为凋敝。各位看官可能会问:“蜀国人
我是冷眼藏匿,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三国时期,魏国、吴国、蜀国三国,以蜀国人才最为凋敝。各位看官可能会问:“蜀国人才济济,为何要说蜀国人次最少”?笔者在这里要说的可能和大家的印象稍有出入,但都是基于历史事实。各位可以评论我的看法,看对是不对。
一、蜀国人才凋敝,到了晚期几乎无人可用民间有句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就是蜀国末期人才凋敝的情况。这种情况在陈寿所做史书《三国志》中也有体现。《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其中记载的多为人物及其生平事迹,换句话说有资格被记入历史中的人物,蜀国:吴国:魏国大体比例是3:4:6.
这个比例可能略有差异,但出入不会很大。也就是说蜀国的人才是三国中最少的。
蜀国为什么人才少蜀汉集团军政人物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阵营。
荆州集团:诸葛亮,庞统,蒋琬,费讳,傅彤,魏延,杨仪,冯习,张南。
东州集团:李严,吴壹。许靖。
益州集团:张松,法正,谯周,陈寿、彭漾。
外族集团:孟获等
随着荆州的丢失和老一辈军政人物的陆续离世,蜀汉可以培养人才的地域只有东州和益州两处。各位可以看看东州和益州本土人才的名气和历史作用,他们相比较老一辈如关羽、张飞等人显得名不见经传和碌碌无为。
为什么蜀汉的人才层次越来越低呢?因为蜀汉的人口和领地在不断下降。到了三国后期,蜀汉只有不到100万人口。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蜀汉全国人口相当于现在南方某个县城的人口而已。用于挑选和培养人才的人口基数不断下降,导致蜀汉人才凋敝。最终也是因为人口过少,蜀汉政权财力凋敝,蜀汉最先走向了灭亡。
蜀汉的灭亡归纳起来就是“穷”死的,不管在人口、财力、人才、军队规模、土地面积等方面和其他两国都无法相比,战争打的其实就是背后的资源。资源最少的蜀国最先灭亡也就不足为怪。
2三国魏蜀吴三方前期的人才可以说是鼎盛,各路谋士猛将层出不穷,但到了公元220年前后,很多人才猛将的凋亡,感觉到了三国末期,这是一种感知上的误解。真实的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被称为“三国鼎立”。
l刘备集团巅峰时期实力大于东吴略小于曹魏蜀国人才多吗?在刘备巅峰时期确实多,武将除了最负盛名的五虎将外(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与赵云),还有魏延、刘封、孟达、关平、王甫、王平、马岱、廖化、周仓、张南、冯习、吴班、张翼、霍峻等将领。
文臣谋士不仅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在取雒城时战死),还有法正、黄权、刘巴、许靖、蒋琬、费祎、邓芝、李严、伊籍、秦宓、杨洪、麋竺、孙乾、简雍、董和、马良、马谡等文臣谋士。
巅峰时期的刘备跨有荆益,其实力可与曹操一争长短,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并非没有可能。
1.两次失利的战争造成蜀国人才的凋敝。关羽失荆州被杀,让刘备失去了荆州的文武班底(那些岁随刘备入蜀的除外),关羽所带的数万荆州精锐土崩瓦解。刘备夷陵惨败于陆逊之手,不仅损失了数万的东征伐吴大军,还损失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和文臣谋士比如张飞在伐吴之前遇害,张南、冯习、马良、沙摩柯、王甫、傅彤战死,杜路、刘宁降吴,黄权降魏,这一战基本上动摇了刚建立的蜀汉国本,诸葛亮也是花了五年的时间才恢复了元气。
2.因病去世的不在少数。比如刘巴与许靖病逝,马超、黄忠在刘备称帝后的第二年就病故了。
为何蜀汉是第一个灭亡的?1.蜀汉人才凋亡后青黄不接,缺乏后续之才。“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很好地阐释了蜀汉后期人才的困乏,到诸葛亮时期仅有魏延、王平、马岱等人,一个可堪大用的姜维还是从魏国投诚过来的。蜀汉占据秦川的险要地势,易守难攻的同时外界的人才很难进入到益州。
相比蜀国,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魏国从不缺乏各路名将,从当初的五子良将、诸曹夏侯到后期的邓艾、钟会、郭淮、司马懿父子。吴国跨有荆、扬、交三州,江东世族多有杰出人才涌现。
2.蜀国的综合国力情况。相比占据中原之地的曹魏和有长江防线占据江东的东吴来说,蜀国的人口、物力、财力、经济、军事力量、土地面积等等与其他两国相比都是不足的。看下魏蜀吴三国的人口与军队数量对比:
魏国面积最大,人口也最多,达到了400多万。吴国仅次于魏国,人口200多万,蜀国人口只有90多万,没达到100多万。在封建社会人口就是资源,在这方面蜀国是远远不如其他两国的
还有就是兵力方面。魏国兵力肯定是最多的,因为人口,兵力最低40多万,最高可达60万。吴国仅此于魏国,兵力20多万。蜀国最多的时候兵力也只有10万。可见,光是在军事方面,蜀国也不是其他的对手。
3.君主的无能。面对司马昭的三路伐蜀,后主刘禅重用宦官黄皓,轻信巫祝之言,防备不足,加上投降派的主张和刘禅的懦弱无能,蜀汉灭亡是必然的。
总结:当然一个国家的灭亡有着多重因素的,人才的凋亡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硬实力的不够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蜀汉是亡于自身的国力,吴国是亡于国君的残暴不仁。
3大多数人觉得蜀国人才多其实是一种错觉,还是受了老罗的《三国演义》影响,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夹杂了不少作者自身的情感,对蜀汉的描写占据了主要篇幅,所以给人蜀国人才众多的错觉。
如果认真看看《三国志》你会发现总体而言三个国家的人才其实是差不多的。但蜀国 由于关羽失了荆州,刘备输了夷陵之战,直接导致蜀国前期众多人才损失殆尽。
到后期实际上是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蜀国后期挑大梁的无论姜维还是王平,包括后面归顺的夏侯霸等原先都是魏将,蜀将自益州成长起来的主要就是张翼、张嶷、罗宪等人,其余马岱、廖化等人在前期都是副将成长起来的。这些将领里面,真正称得上帅才的也就姜维,其余人充其量也就是比较稳健的将才罢了,所以蜀国到后期人才梯队实际是处于绝对劣势的。
反观魏国,司马家族依然人才辈出,邓艾钟会郭淮文鸯羊祜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邓艾更是作为姜维的一生之敌抵挡了姜维的多次北伐,最终灭了蜀国,可见魏国后期确实是人才济济,即使流失了姜维等人,依然不受影响。
毕竟当时天下虽说三分但魏国占据的是中原及关中的核心区域,人口地域面积魏国都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占据了天时与人和! 吴国拥有长江地利易守难攻,所以蜀国第一个灭亡也就可以理解了。
4罗贯中把《三国》改写为《三国演义》的目的不是叙述三国的历史,而是通过三国的历史把中国的兵法谋略融入具体战例中,让读者能更好领略兵法谋略的深髓。
他以诸葛亮为智慧化身,为兵法谋略践行者,诸葛亮身在蜀国,当然得把蜀国写得像模像样,虎虎生威,要不诸葛亮就成了一个没远见的蠢货。
卧龙.雏凤,得其中一个就可以得天下,刘备俩者都得,却未能一统天下。其实也就在告诉我们一个耳熟能详的大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刘备虽为刘皇叔,虽以匡扶汉室为自任。可去拯救一个行将就木的大汉,只能是苟延残喘,非人力所能及。
5我是【刚刚才说】,纵观历史,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蜀汉地理条件闭塞险要,易守难攻,又有诸葛亮这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士,以及张飞关羽赵云等一系列武将;但是很奇怪蜀国却是最早灭亡的,深思熟虑,蜀汉的灭亡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1、民心向背:汉朝末期是有很多弊端,所以才会诸侯四起,诸侯混乱时期大家都有一个名不符实的一个汉朝空壳子制约着,但是空壳子始终是空壳子,在各路诸侯纷纷被灭掉的时候,只有推翻前朝,建立一个新秩序,颁布一系列惠民政策,才能给人民以信心,魏、吴均是自立国号,而蜀却是兴复汉室,说到兴复汉室那肯定是要遵守汉室的文典法律,人民对新鲜王朝的拥护力远超兴复;
2、关羽大意失荆州是蜀汉走向灭亡的转折点,因为关羽的大意,影响了诸葛亮攻打中原的计划实施;
3、蜀汉这个地方虽然易守难攻,但是从资源上来看,相比魏的中原大地和吴的水上之路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包括人才、粮食、文化、军力等等。
4、蜀汉的人才青黄不接,人才上出现了严重缺乏,全靠一群老将在撑着,这也跟他们的地势和文化有关系,毕竟文化底蕴不是一天两天能有的。
5、其实到了蜀汉后期,内部矛盾也很严重,再加上刘关张的去世,诸葛亮的去世,压倒了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关键的关键是刘禅的无能,导致蜀汉难以支撑下去,可能刘禅真的被刘备给摔傻了。
6感谢邀请。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最先被魏国灭掉的却是在战争中表现更加突出的蜀国,这是因为蜀国的地理位置更加靠近魏国的军事中心,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战争意图也更加强烈,所以必须被优先消灭。
首先,蜀国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国内土地肥沃,粮食产量较高,具备对外发动战争的潜力。而且蜀国靠近当时的凉州,得凉州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兵马,组建一支机动性和攻击能力都极强的骑兵部队,这对当时的战争形势来说极具威胁力。如果蜀国从祁山突破魏国的防线,就可以直逼中原腹地,甚至可以占据长安,威胁魏国的后方。
对于这样一个有较大战争威胁的国家,必须要优先进行打击,这样才能保证后方安定,有余力进行对外扩张。
而吴国与魏国隔着一道长江,吴国的水军部队十分强势,但是在陆军方面却没有太大的优势,即便吴国可以突破长江防线,距离卫国的政治中心也有较远的距离,不具备威胁国家稳定的主要因素。整体来说,吴国的战争潜力是最小的,基本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对于这样弱小的国家可以暂缓打击,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强势对手。
想要统一全国的欲望十分强烈,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六出祁山北伐,可以看出他们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针对魏国进行战略部署。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蜀国表现的实在是太活跃了,不优先打击他都没有道理。
如果魏国对吴国先发动战争,蜀国就有可能趁虚而入,攻击魏国的后方,甚至有机会鲸吞天下。魏国,同样有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可能没有看到这样明显的一点,所以肯定要优先拔出蜀国的威胁,之后才会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
吴国虽然经历两代雄主,但是偏安一隅的心思比较重,而且它的地理位置也不具备发展大规模军队的实力,只能依托地理环境与魏国硬耗,这种敌人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威胁。到了吴国后期,甚至没有对外发动战争的欲望,只想要保存国祚,但是在这样的时代,明显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在古代战争中,如果多方进行会战,明显就要先针对强势的一方进行打击,谁也不想把自己的后方留给这么一个强力的对手。所以蜀国的策略一直是联吴抗曹,而魏国后期的军事策略也一直针对蜀国,这是战争策略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在整部三国历史的后期,吴国就像是一个打酱油的存在,已经不具备影响天下大势的能力,无论谁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吴国肯定是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回答完毕,如果满意望采纳。
7关羽之死引发的连锁效应是最主要的 关羽的离去不仅丢了荆州,还使刘备发起了飙,不顾一切的向东吴发动报复战争,最终引发了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的下场。 在与东吴的战争中,蜀国不单折损了70万大军,还折了关羽,关平,张飞,黄忠,马良这些良才,连刘备本人也抑郁而亡。自此之后蜀国的大将可造之材寥寥无几,以致后来姜维九伐中原时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其次是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用马谡守备街亭,直接导致了北伐的失败。二出祁山时,刘禅这个庸君还有黄皓这个宦官的谗言相进,本来诸葛亮打得不错,结果直接回来了,此后蜀国就渐渐衰败,最终灭亡。
8蜀国前期人才和人口都能和魏国争强,隐隐约约超过东吴,可是正如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一样,需要用荆州来作基础,可是后期荆州失掉,加上皇帝亲征失败损失惨重,动摇了国力。
后来诸葛亮三出祁山,也无法成功,只能说蜀国得人和地和天不和,正如中国大势一样,一般都是由北向南,北方在当时不管是经济、人口和资源都要超过巴蜀和南方地区。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才造成了蜀国难以统一天下的形势。
9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较多,历史真实性没有客观描述。
10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说导火索有两个,一是关二爷的大意失荆州连带着刘皇叔冲动的伐吴导致元气大伤,(张三爷死的窝囊),第二是后期的人才匮乏,诸葛丞相多次北伐却无功而返,其中还穿插着擒孟获等战役,必然耗损了很多人力和物资。没有能够统帅一方的将领导致诸葛亮多次亲征魏国,也大伤了元气。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