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如房价整体下跌30会有怎样的后果?

电脑版   2020-11-30 01:11  

如房价整体下跌30%会有怎样的后果?:1、影响一:财富缩水,甚至负资产房价下降30%,那么那些在当前购房的人的首付就跌没了,房产净资产完全为零,甚至还要亏损1:

1

1、影响一:财富缩水,甚至负资产

房价下降30%,那么那些在当前购房的人的首付就跌没了,房产净资产完全为零,甚至还要亏损10%,因为不少首套房的首付比例是20%的,跌去了30%,相当于把房子卖了,还欠银行10%。

举个例子:张三100万买了房子,首付20万,按揭80万,然后每个月月供,现在房子突然跌到70万,那么张三的房子就只有70万了,但是张三还欠银行80万,现在就是把房子卖了,不仅房子没了,20万首付也打水漂了,张三还欠银行10万。张三会怎么样?可能会发生断供弃房的选择。

还有人说了,房子一直在涨价,大多数人而言现在的房价都比当时买的时候要高,所以即便跌去了30%,他还是赚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题。

举个例子:张三100万买了房子,现在房子涨价43%(为什么选择43%?后面有说明),那么房子价值143万,当时首付20万,按揭80万,现在房价下跌30%,那么房价正好回落到100万,那么张三是坐了一次过山车,所以这个43%就是一个临界点,超过43%的涨幅再跌去30%的时候原来的购房者才是赚的,只要涨幅低于43%,那么房价跌30%,必然就是亏损的。

房子是财富,财富缩水的后果是什么?中国的房地产市值大概是40万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是笔者曾经做的粗略计算,和网上流传的65万亿美元的结果不同),房价跌30%就意味着跌去12万亿美元的财富,也就是84万亿人民币的财富,2018年中国的GDP也才9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全国人民白干了一年。

2、影响二:影响产业链

房价下跌,必然导致房地产行业萧条,相关的行业也会受到波及,这点可以参考汽车行业,最近一年汽车行业负增长,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都受到强烈的影响,而房地产市场比汽车市场要大得多,影响更加广泛。

建筑材料、施工、设计、装修等等领域都会萧条,就业受到影响,引发失业潮,2018年商品房销售金额是15万亿元,如果再加上装修的产值,这个金额会更大,接近20万亿,而中国一年增长的GDP也不过五六万亿人民币。如果中国的GDP增长率为零的时候,想过会是什么样子吗?

当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收入下降,然后再恶性循环,后果会是什么?

3、影响三:金融系统稳定受到影响

房子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居住的商品,而且还是一种金融属性的产品,因为购房房子基本都是采取按揭的形式,目前房贷余额大概是27万亿人民币,是个人贷款中的主要内容。

而这还没有计算开发商等中间企业的金融杠杆,如果再加上他们的这个数据将更加庞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因为房价下跌导致的,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危机也是从房价下跌引起的,至今都元气未复。

曾经有银行做过压力测试,银行能够承受的房价下跌的极端情况也就是下跌30%,这是一个极限红线,房价下跌,导致银行的坏账大幅增加,断供弃房,导致房价进一步下降,然后导致产业链萧条,收入减少,进一步导致断供,断供再弃房,房价再跌,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美国通过量化宽松才走出当年的次贷危机,美国因为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所以量化宽松相当于是让全世界替美国的危机埋单了。

以中国经济体量,而人民币并不是国际国币,自己能够消化这样的代价吗?

2

房价下跌和其他物资一快沒问题,忽然下跌30%,整个经济发展受影响,楼房用的水泥钢筋装修人工,严重出现问题,过快上涨和下跌都不好。

3

没有啥影响。燕郊房价从3万多腰斩到1万多都没有人跳楼,说明房价大跌没啥影响。毕竟16年房价翻了一翻,跌50%也就回到16而已

4


感谢题主邀请!

关于房价下跌幅度层次划分,过去本人曾有过具体表述:下跌10%左右,属于正常性浮动;下跌20%左右,属于可承受性下跌;下跌30%左右,属于危险性下跌,下跌40%、超过50%,则属于风险性下跌。

因此个人认为,房价整体性下跌30%是一个分界线,超过后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至少还会持续下跌10%~20%。原因很简单,因为房价一旦出现整体性下跌,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跌幅,没人知道究竟会跌倒多少才会停止。那么处在这个节点,受“买涨不买跌”常性化购房倾向影响,市场成交量会急剧下降,极易引发购房者群体性恐慌,加杠杆炒房客会急于套现离场,而刚需和改善性购房者却不一定会买账,多数选择持币观望,等待抄底,市场有可能持续下跌。

关于房价下跌态势个人也曾表达过看法:如果局部城市下跌30%甚至超过50%,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房地产市场产生整体性影响;如果房价出现全国性下跌且跌幅超过30%,一定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市场造成风险性影响。

房价下跌30%,经济发展依旧平稳,并非没有先例。这从之前环京的通州、燕郊,以及厦门等地房价跌幅均超过30%,既没有对整体经济造成明显影响,也没有导致金融动荡,就是最好证明。如果再往前追溯至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尽管当时的场景令人震撼,但一样都是局部震荡,不足以影响全局。

说明房价只要存在水分,挤掉一部分水分是完全可以的,关键要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全局性挤水分的风险显然很大,像过去美日爆发的房地产危机就是典型例证,尽管当时不完全是主动去刺破泡沫,一旦房价整体性下跌,不仅无法控制,其冲击波会迅速辐射至社会各行各业,引发整体性社会动荡。

那么,假如房价整体性下跌至30%后停止下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前两天个人也曾发文分析过,认为只要房价下跌能“刹住车”,影响不会太大,原因有以下几个:

1、对于只有一套房的持有者来说,房子是用于居住的,只要还有还贷能力,绝对不会选择弃房断供,毕竟断供的后果很严重:首付款没了,装修款折价了,房子没了,征信被拉黑了,还要欠下银行一笔债务。

2、对于多套房持有者来说,多数都是炒房客以及部分个人投资,因为前期通过炒房已经完成资本积累,早已赚足了钱,后期很多囤房甚至是全款买入,即便房价下跌30%,只需甩掉少量房产,足以支付银行本息,完全扛得住这个下跌幅度。

3、对于开发商而言,个人认为房地产开发的利润空间很大,原因是目前市场处于下行趋势,即便是实力不济的中小房企也没见转行或倒闭,足以证明房企的利润空间不像过去业内大佬担忧的那样,只有20%左右的利润。

4、对于银行来说,只要购房者还了3~5年贷款,银行就度过风险期,因为在这几年间银行已经收回大部分利息和少部分本金,如果出现断供情况,只需拍卖掉弃房者的房产,收回房贷本金完全没有问题。而刚买房的即便选择断供,由于数量有限,影响力也有限,不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5、而对于地方财政收入来说,本身出让土地就是“无本万利”,只要出台房产税或空置税,财政收入实现转型,房价下跌30%对地方经济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因此,综合以上所谈,房价整体性下跌30%,会因连锁反应导致价格持续下跌,引发房地产市场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假设能够控制住房价整体性下跌幅度(很难),国家宏观经济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完全有能力承受,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根据各个城市市场情况不同,分时段、分区域、缓慢匀速下跌,是实现房地产软着陆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孔之见,欢迎广大网友参与讨论。

5

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中国房价,在快速增长的二十多年时间当中,上涨了有多少?就拿河北石家庄来说,大概有六七倍不止吧!可是普通上班族的工资水平,在这二十多年当中,上涨超过两三倍的,应该不是很多吧?

所以房价上涨,按照经济运行规律来说,完全属于一种畸形的不正常的,增长发展模式。

当房价上涨超过六七倍之多的时候,消费者仍然砸锅卖铁、咬牙切齿,哪怕将三代人的储蓄凑齐个首付,该买还是得买。只是这种买,也许是因为孩子上学需要,也许是因为丈母娘的硬性指标,也许是因为周围同事、亲朋好友目光的逼迫,也许是因为怕再不出手,会涨到天上,永远也够不着顶!

等等诸多因素,总能为房企快速出手,寻找到一个忠实的帮手。而老百姓的房压承受能力,早已在即将崩溃的极限临界点附近,左右徘徊!

房价整体下跌30%,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风险,将会大幅度增加。购房者表面资产,也会大幅度缩水。对刚需住房着来说,影响不是很大。对于囤积大量房源,炒房者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后果。资金链断档,无人接盘,房产积压,难以出手!

房主不炒政策,是国家和有关部门,在实实在在看到和感受到房价过快增长,给老百姓和其他行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变得越来越严重,警戒红线已经拉响警报的情况下,快速而有效做出的决断。

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也不能下跌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软着陆,对国家和老百姓来说,都将是最好的选择。

6

房价真下跌30%,利益受损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开发商、购置了大量房产的上市公司和企业、炒房客。

对地方政府来说,土地拍卖收益会下降,影响财政收入。对开发商来说,利润率下降,影响偿还银行贷款以及继续购地建房。对购置了大量房产的上市公司来说,如果股票暴跌,抛售房产回笼资金就迫在眉睫,如果房价暴跌无法变现很可能导致公司破产。对炒房客来说,不仅血本无归,甚至可能负债累累。

总之,利益受损的是过度投资房地产的群体。对其他群体不会有太大影响。

是否会产生大量的失业呢?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并不是房子的配件,向基础设施建设转移能消化大部分;房屋装修的相关产业会受到较大影响,产能会过剩。

阵痛肯定是会有的。如果说上世纪国企改革,减员增效,带来了大量国企员工的下岗潮;那么这次产业结构升级,也会带来民企破产下岗问题。

所以,现在是通过大量针对房地产的严控措施,保持房价在稳定的基础上逐年小幅下降,尽量减小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

7

谢邀

观点

我都说房子具有双重属性有可住有可投资的,有些人买房子就是为了赚钱。

首先说:对那些炒房子的不利,有可能会血本无归。

还有一个就最接地气的说法就是需要买房子的人会很快有房住。

分析

现在大家都是为房子发愁,有的家庭一辈子辛辛苦苦的钱就买了房子了,买完房子后家里基本没有啥余钱了,所以就导致大家都在盼望着房价能够下跌。

当然房价下跌后对政府和开房商都是不小的损失,还有就是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吧。

如果房降价了后就有很多土地不会在建房子了,大家都买上房子后就不需要再买房子了,房子就不好卖了,而且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房子后就把大的负担减轻了,生活的压力小了,很多人就有钱去游玩,有钱去消费了,结婚生孩子的人也会多。

我想说

房子如果降价这么多对普通的老百姓是好事,很多人都会买的起房子了。

如房价整体下跌30%会有怎样的后果?

8

好事!利于民生,善莫大焉!

9

房价真下跌30%,利益受损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开发商、购置了大量房产的上市公司和企业、炒房客。

对地方政府来说,土地拍卖收益会下降,影响财政收入。对开发商来说,利润率下降,影响偿还银行贷款以及继续购地建房。对购置了大量房产的上市公司来说,如果股票暴跌,抛售房产回笼资金就迫在眉睫,如果房价暴跌无法变现很可能导致公司破产。对炒房客来说,不仅血本无归,甚至可能负债累累。

总之,利益受损的是过度投资房地产的群体。对其他群体不会有太大影响。

是否会产生大量的失业呢?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并不是房子的配件,向基础设施建设转移能消化大部分;房屋装修的相关产业会受到较大影响,产能会过剩。

阵痛肯定是会有的。如果说上世纪国企改革,减员增效,带来了大量国企员工的下岗潮;那么这次产业结构升级,也会带来民企破产下岗问题。

其实,之前国内房价并非没有下跌的城市,比如环京各地的楼市,燕郊、通州等地,房价从最高的4万/平方米,一下跌至2.6万/平方米,房价跌去30%以上,也没看到有啥后果。再比如厦门,房价从最高6万元/平方米,最后跌到4.2万/平方米,也跌去了30%以上。所以,既得利益群体人为夸大了房价下跌的影响。

事实上,房价下跌的“跌”字有很大讲究。如果全国的一二线城市房价集体快速暴跌30%以上,那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这样的后果。但是,现在一二线城市房价都在调控之中,就是不允许房价大起大落,通过每年房价以12-15%的速度下跌,再让当地居民的收入也同步提升,这样经过几年之后,让房价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接轨,实现软着陆,这是最安全的挤房地产泡沫方式。

不过,现在主要是避免一二线城市高房价出现大起大落,而对三四线城市的高房价基本上也不再干预房价波动,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其一,三四线城市太多,各地房价本来就不好控制,而且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已经结束,即使房价大跌,也只不过是局部性的金融风险,难以构成较大影响。

其二,三四线城市房价若是大跌,无论是炒房者,还是当地购房人,都会觉得,房价已经跌到这份上了,再跌也没空间了,如果坚持一下,继续偿还每月房贷,房价还是有可能反弹。其实,持有房产者的意见并不统一,难以对当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形成想象中的重大冲击。而真正对房地产购成冲击的是开发贷。不过,自去年初开始,各银行已经严格控制着开发贷的数量。

实际上,如果中国房价能够缓慢的跌去30%,则会对国内经济产生积极影响,这是既得利益群体不愿意承认。首先,房价下跌,可以促进国内民间消费。在高房价的环境之下,居民们每个月拿来的工资都还了房贷,剩下的也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费,这对于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是不利的。房价降了,房贷利率降了。购房者消费能力也可以有所提高,对于国内促进消费,稳定经济结构转型是有利的。

再者,高房价的赚钱效应,使得大量社会资金流向房地产业,实体经济是百业不兴,处于衰退状态。而一旦房价整体跌去30%以上,使得炒房没有了赚钱效应,大量房地产业的资金回流到实体经济,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领域都可以受到雨露的灌溉,同时,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可以大幅降低。

最后,房价下跌30%,或者更大,可以使三四线城市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成为市民。由于近年房价一直大涨,减缓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56%,离开发达国家的70-80%以上还有距离。如果房价下跌了,回归居住属性,那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顺利推进。

如果房价下跌30%以上,房地产市场也许反而可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政府部门只要确保一二线城市房价不要集体的大起大落,通过房价降一些,居民收入再涨一些,实现房价泡沫的软着陆。

所以,现在是通过大量针对房地产的严控措施,保持房价在稳定的基础上逐年小幅下降,尽量减小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

10

下跌30%,恐怕依然解决不了居者有其屋的问题。进城的农民工,农村读大学毕业的孩子,以及城市里下岗工人和困难家庭还是没有足够的钱去买房子。既然城市里空置房如此之多,为什么不拿出来,租给这些需要房子的人呢?如今贫富差距如此之大,是时候,该让这些富人们拔根毫毛,救济救济一下,还在为住房而发愁的人啦。这难吗?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