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电脑版 2020-11-30 01:03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保⑷唇小疤砜凇保?看下面就知道了。一个有丁丁,一个有个口。:-添丁,男孩,古代,女孩
看下面就知道了。一个有丁丁,一个有个口。
2有人说“男丁女口”跟生理特征有关,还形象地比喻成数字1和0,这无疑是望字生义,误导他人,因为大家没有弄懂“丁”和“口”的真正内涵。
关于“男丁女口”的说法,《清史稿·食货志一》最清楚:
“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系於户。”大家都知道男女有别,也知道在古代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可为什么会出现男女不平等现象呢?主要还是因为男女性在社会劳动中的角色不同。
男丁,又称丁男,古代称成年男性,也就是说“丁”是指成年男性,意味着男子已经成年,具备了劳动能力,所以在男子未成年时,是不能称之为“丁”的,超过一定年龄,失去了劳动能力,也不能称为“丁”。
“丁”是古代缴田租、服徭役、兵役的重要基础,比如西晋时就规定:丁男(16-60岁)按50亩缴田租,次丁男(13-15岁,61-65岁)按25亩缴租;为官府服徭役出工出力、征兵打仗,都是按照家中男丁的人数结合比例确定,如三抽一、五抽一等。
古代人的主要工作是农业生产,对体力要求很高,只有成年男子以承担,女子和未成年男子无法胜任,因此男丁是维持家庭生计的支柱,地位当然很高,所以家里生男孩叫“添丁”,形容一个家庭成员众多,也称“人丁兴旺”。
女性则不然,由于生理特征和体力限制,即便是成年女性也很难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和体力劳动,虽然也能从事纺织、做饭等家务劳动,但这些毕竟不是主业,不能当家里的顶梁柱,还要多一张嘴吃饭,只剩一张“口”了,所以生女儿叫“增口”。
正因为这个原因,古代才逐渐形成重男轻女的现象,普通农民家庭添了儿子很高兴,因为家里将来多了一个劳动力,添了女儿不喜欢,甚至斥为“便宜货”,因为女性不能种地。
近现代以来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女性一朝翻身做主人,地位青云直上,如今已经不适合讨论男女平等,而是要讨论“女尊男卑”问题了。究其根本,不是女性思想解放了,而是女性和男性一样成为家庭支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需要仰男人鼻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言不虚也。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3添丁添口这个说法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色彩,里面包括的内涵很多,给大家做一个科普。
丁口这个词,主要和古代朝廷的赋税徭役制度密切相关,也和历代丁口税,丁口簿,丁口钱,丁口捐等阶段性政策具有逻辑上的延续关系。传统中国是要收人头税的,自秦汉起,按田地、人丁、户籍征收赋税,包括了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力役形式三种。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命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到了汉代时期,朝廷既要收田租,又出口赋,双轨并行(《汉书·食货志》)。也就是说,朝廷编户齐民体制内的成年人,以户为标准,按照人头来计算收人口税(丁口税),根据土地多寡收土地税(地税)。如果成年女性没有土地的话,则只收口税,不收地税。有土地的丁女,一切照常。
另外在汉代,除了口赋,还收算赋,也是人口税的一种,规定口钱是未成丁的人口税。比如汉武帝时期,民三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
自唐代之后,继承了魏晋南北朝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做法,受田丁男才交税,在均田制框架下,丁男(二十一岁为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需要按时交税。
隋唐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才基本完善和定型下来。但是,也有很多曲折,比如两税法之后以丁户为本的租庸调法就不再适用了。田赋的说法,一度也叫户赋,意思也有变化。其中田是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最初赋是由军赋代金转变成的人头税,相当于不服兵役给朝廷的补偿,叫口赋。晋武帝在280年颁布了《占田令》,其中就规定:
丁男(十六至六十岁)按五十亩缴田租,丁女按二十亩缴田租。如户主为次丁男(十三至十五岁,六十一至六十五岁)按二十五亩缴租。
在古代社会,由于土地相对稀缺,是农户最大的资产,因此土地分配大多以男性数量为标准,故而丁指代的是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与当时土地制度有关。五代时期,吴、吴越、闽、楚的人口税叫丁口钱,又称丁钱,丁身钱。宋代的丁口簿籍,用于登记20岁(或21岁)至59岁的男丁姓名,用以摊派差役和丁税。明代行一条鞭法,征收货币地租,人口税的色彩和人身依附愈发弱势。
清代有一个转型。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五十年(1711)的丁银额为准,以后即使额外添丁,也不再多征丁口税,因此叫作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也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到了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故称为地丁,人口税和土地税合二为一,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可以说,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和稽征手续,是一个进步。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活跃,土地税虽然还是大宗,但是在清代财政中已经占据比较小的比例了。
不过,丁口这个传统说法的影响很深远,包括香港以前的住宅改革,新界原居民中的男性后人,也就被称为是丁,获准兴建的房屋就叫做丁屋,丁有丁权。
丁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古代,生下男孩可以分地叫添丁,生女孩为添口,都是传统制度下的产物。例如,我们当下经常说的某某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个劳动力,这个劳动力就可以大致约等于丁,只是不再具备古代的赋税色彩了。人丁兴旺土地多,是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愿望。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类似于丁粮(对男丁征收的粮食),丁力(一男之力,引申为劳力),丁女(能担任力役的成年女子),丁奴(二十岁以上的成年奴仆) 等一些派生性说法。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4“丁”壮丁,劳力的意思;
“口”意思是添个张嘴子货,白吃粮食。
虽然说法有点儿残忍,且男女不平等,然?事实确实也是这样!
5有句话叫做“添丁进口”,意思是说,在古代生男孩叫做“添丁”,生女孩叫做“添口”,也称“进口”。
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上面解释“丁”的意思是指成年男子。
有的朝代规定16岁到60岁的男子为丁。大家都看过电影《抓壮丁》吧?说的到16岁以上的男人必须当兵打仗。
这就令人产生了疑问,“丁”指的是成年男子,为什么生下未成年的男孩就称为丁呢?其实这是一个“男卑女尊”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古代是农耕社会,老百姓靠种地吃饭,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种地或者一些脏活累活,就是男人的份内之事,如此一来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因此女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
基于此老百姓自然喜欢生男孩,生男孩就意味着以后添了一个壮劳力。男孩到16岁就可以顶起门户过日子,有的朝代男孩14岁就可以结婚,结婚意味着成家立业,生男育女。
男人到了16岁就被正式列到了朝廷的花名册上,也就是说你有服兵役出劳工的义务。这个年龄才能成为“丁”。
朝廷统计男丁的名单,另一个作用就是朝廷有“人头税”这一说,到了成年男丁要交税。
在古代南方生个男孩,这是一件大喜事,因为“灯”和“丁”谐音,南方人生男孩后都要在祖宗祠堂前“放灯”庆祝。也叫“上灯”,上面写上家族的男丁人名,意思是告诉祖宗香火旺盛,薪火代代相传。
古代生男孩称为有人捧户口本了,女孩只能为别人家传宗接代,女孩早晚是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古人不喜欢生女孩,当生了女孩后就称为“添口”,意思是说多了一双筷子,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讲真这是大多数人的观念,其实也有个例。比如说汉朝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唐朝李隆基的杨贵妃,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咸丰皇帝的慈禧太后,这些女人不都很优秀吗?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试问哪个男丁能超越他们?
就连大诗人杜甫都感叹道:“生女当生杨玉环”。也许我的思想很超前,我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
说实话,古人生男孩称为“添丁”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
“丁”又和顶梁柱的“顶”谐音。按照古代的情况来看,男丁确实是家中的顶梁柱,男孩赋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很多。女孩由于社会状况和力气不如男孩双重的原因,注定成为社会的弱者,不被人们所重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综上所述,“丁”和“口”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是将来为家族创造财富,一个是为人作嫁的女孩。不过到现在“添丁进口”这句话不带有任何偏见色彩,表达的意思就是生儿育女,新社会男孩女孩都一样“添丁和添口”逐渐成了一个中性词。
文/秉烛读春秋
6看看“丁”和“口”的字型,这是汉字本身的大智慧。
7难道不觉得添“丁”,和进“口”,两个字很形象吗?
8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属于男权社会。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
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男子天生体力好,所以负责务农耕作的重体力工作。农业社会时期男子因为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决定了男性在家里的重要地位。“丁”是指能够农耕劳做的男子,一般16岁至60岁。所以,古人家中生了男孩子,就会被说是“添丁”。
而古代农业社会的女子由于体力不如男子。一般承担纺织、做饭以及一些家务杂活。她们无洁进行繁重的农活,便被认为是多了一张嘴吃饭。故家中生了女孩子称之为“添口”。所以女性在家中是从属地位,是没有话语权的。
在古代男丁众多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所以人们常说‘多子多福’。
当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有许多女人的能力水平并不弱于男子。所以现在家中新生儿不管男女都被称为“添丁”。
9你好,古代添丁是指生男孩,生女孩叫添口。男孩出生之后还特别有一个添丁的仪式。现代添丁是指增添人口,无论生的男孩还是女孩都叫添丁。
10看看“丁”字长什么样,再看看“口”字长什么样。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