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怎么理解GMV的本质,为什么同属零售行业,沃尔玛没有京东有呢?

电脑版   2020-11-30 00:36  

怎么理解GMV的本质,为什么同属零售行业,沃尔玛没有京东有呢?从本质上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京东的GMV,本质上就是京东的营收,只不过这个营收的成本存在着

1

GMV是指一定时期内的总成交额,一般用于电商行业,非电商行业很少用这个指标。因为对于沃尔玛这样的线下零售企业来讲,销售额就是GMV,两者是相等的。对于沃尔玛来说,公布了销售额,就没有必要再公布一个金额相等的GMV,沃尔玛也没有必要如此标新立异。

怎么理解GMV的本质呢?这里有两个关键点。第一,GMV是指总成交额,对于电商平台来讲,GMV并不是销售额,对于京东来讲,它的自营部分占比60%左右,这部分的GMV可以算营收,但它的第三方电商部分的成交金额并没有进京东的收入,自然不能算营收,京东只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费用,这部分算营收的。对于淘宝天猫这样的几乎很少自营的电商平台来讲,GMV是个很大的数字,但成交金额并不是营收,没进淘宝天猫的收入帐户,淘宝天猫只能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费用作为自己的收入。

第二个关键点是,GMV通常包括下了订单未支付的部分。这种订单只有电商才有,沃尔玛是不可能有这种订单的,这也是沃尔玛没有GMV概念的一个原因。

那么,下了订单未支付这种订单统计进GMV对于电商平台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这体现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成了一半,是电商的价值。而且,这部分订单通过平台运营,可以转化成支付成交的订单。

2

对于GMV每个互联网企业对于它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差不多,就是订单额,这个订单额并非真实的成交量也不是营业额。简单说就是电商在合法的情况下的通过刷单方式夸大营业额的方式。这个刷单的数量是正常交易量的40到50倍之间。也可以在合法的情况下夸大自己的预计利润额。让数据看起来更好看。GMV只要是订单,不管有没有交易或退货都会记录在内。拿美团卖优惠券来说,88抵100的券减去美团的佣金对于商家来说基本上是85折。美团的收入2-3元之间如果是按收入计算这个数字就是美团的利润,但如果用GMV方式计算美团的订单价就是88元相差40倍。营业额会被严重高估。

至于沃尔玛一类的实体经济模式是直接交易,不会出现预计订单一类的情况所有就没有GMV概念。

3

电商行业的人会特别熟悉「GMV」这个词儿,比如京东刚刚宣布:

京东618下单金额突破1199亿 超去年购物节纪录 - 华尔街见闻wallstreetcn.com

这里面就有一个比较 tricky 的地方,即 GMV 的统计口径。从消费者路径来说,下单不等于购买,购买还可能退货。目前比较常见的是,统计下单和支付的金额,基本没有谁会披露退货后的数据。

GMV 长期以来几乎是电子商务行业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虽然现在在逐渐弱化,影响力仍不应小觑。粗浅的理解 GMV,拆解下来可以变成下面这个公式:GMV=IPV_UV * 转化率 * 客单价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指商品交易总额,IPV_UV(item) 为流量,是点击了商品或者店铺的 UV。

如果想要提升 GMV,后面这三项就是主要的抓手:需要拉新(提升流量),提高用户购买频次,提高用户每次购买的金额。

有越来越多的新用户进来,整体消费者买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买的原来越贵,这样 GMV 就会逐年提高。目前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很难说 DAU 达到了天花板,距离微信的 9 亿规模还有很大距离,这也是淘宝 2018 年大手笔赞助春晚,搞亲情号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产品形态不同,DAU 数字不能直接对比。电子商务的渗透率从线上线下零售额的比例来看,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零售成为流量上翻,交易上翻和商家管理的重要抓手。

从 GMV 导出的这三项,我们可以看到都是围绕消费者的。但感觉在电商运营的早期,重点是先解决供给问题。只有货品足够丰富的情况下,才可以继续谈如何拉新,优化导购,进行更好的人、货匹配,以完成转化率和客单价的提升。客单价和商品供给的货单价是紧密相关的。头部商家和商品本身就是聚集人的,我不用进行消费者洞察,也会知道优衣库在哪里卖都会带来很好的流量和成交。

供给的问题在轻奢和奢侈品行业比较明显,很多高消费力的人已经无法在京东、淘宝买到东西了,这也是为什么寺库以及海淘等垂直电商可以发展的原因。目前京东和阿里都在大力发展奢侈品业务,未来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那么在流量越来越贵的情况下,围绕「人」进行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或 ARPU 值)就成为了工作重点,这就引出了这两年另一个比较热门的概念:重构人货场。

各个电商大佬在各个场合都阐述过「人货场」,网上的资料比较多,这里也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理解。从 GMV 公式的拆解,基本认定「人」是整个运营的核心。所有举动都围绕着,如何让更多的人有购买行为,让他们买的更多,买的更贵。所以对人的洞察是一切行为的基础。目前平台上的主力消费人群有哪些特征,他们对货品有哪些需求, 他们活跃在哪些场,还有哪些有消费力的人目前不在平台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指向了接下来的行动。

目前的大数据为平台类电商提供了更多的关于人的洞察。比如阿里系,淘宝有消费数据,微博有社交数据,优酷有内容数据,支付宝有资产数据,如果数据能够完全打通,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就能够越来越精准地推荐合适的商品,营销创意也可以以此为基础,真的做到展示和商品的千人千面。

「货」就对应了供给。比如前面谈到的,奢侈品的供给是缺少的,可能对于京东来说,服饰行业的供给也是缺少的,一些低价货品的供给可能是偏多的,这就涉及到了商家和货品分层,哪些是红海,哪些是蓝海,如何进行动态调整,是要做自营还是平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场」就是消费者在什么场景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接触到了这个商品。早期的导购做的比较简单,目前的场就比较丰富,但也暴露了淘宝和京东在导购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内容营销,目前最好的可能是微信的 KOL 生态和小红书,甚至微博,而不在电商自己的场。我如何做一个全域的打通,和消费者进行多触点的接触,比如社交和电商联动,来完成销售转化,这就是腾讯和阿里一直都在讲的「全域营销」。这就是为什么京东要拉上微信一起打,谁的场更多、更丰富,成为了重点。PS:小红书拿了腾讯和阿里的钱,也不知道后续会怎么发展……这里顺便讲一下淘宝和天猫的关系,淘宝对于天猫来说,就更像是流量奶牛和一个核心的场。对于淘宝来说,衡量指标就不是 GMV,而是 DAU、停留时长这些产品指标。来的人越多,停留时间越长(逛起来),下单的可能性和购买的品类可能就越多。这些就变成了天猫的 GMV。也可以简单理解为 GMV=DAU*停留时长。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