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如何看待家长陪读现象?

电脑版   2020-11-29 23:51  

如何看待家长陪读现象?十个中学生就有九个陪读。:谢谢邀请。暗香认为,家长陪读弊大于利。一、利:1、陪读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为了增强孩子将来的社会竞争

1

谢谢邀请。暗香认为,家长陪读弊大于利。



一、利:

1、陪读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为了增强孩子将来的社会竞争力,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非常重视,心甘情愿陪子女就学,保证他们求学期间“万无一失”。

2、陪读是为了很好地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

90后0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万千宠爱在一身,上了初中高中后,部分家长怕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照顾不好自己。于是自告奉勇去陪读,不论孩子在哪上学,都能享受到在家一样的生活。

3、陪读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与内心,防止其早恋、沉迷网络等。



二、弊

1、陪读让孩子丧失了与其他同学交流、交往及相处的机会。这种长期生活在家庭“小圈子”里的学生,一旦走出社会,部分人可能产生人际交往的困局。

2、催生了学区房的高房价。关于这一点,在暗香的《家长压力为什么这么大》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3、培养除了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寄生虫。网爆某学生考取名牌大学,由于母亲长期陪读,大包大揽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务,致使该生生活不能自理,连衣服都不会穿,吃饭都需妈妈喂,后被学校劝退。

4、专职陪读,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有些工薪家庭的家长,是辞去工作专职陪读的,这样家里就少了一份经济收入,家庭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三、哪些人真正需要陪读?

1、身体残疾的学生。

如2017年考上清华大学甘肃定西残疾学生魏祥同学,因患先天性脊柱裂,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从小学到大学妈妈一路陪读。这类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残疾学生,才是真正需要家长陪读照顾的。



(魏祥与妈妈)

2、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有些学生有抑郁、狂躁等心理精神方面障碍的学生,暗香认为需要陪读,给他们陪伴、心理疏导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利于解除精神焦虑与紧张,早日康复,融入集体。

结论:除以上特殊情况,其余都不需要陪读。浪费了社会劳动力,还给孩子惯出一身的毛病来。

你们认为呢?留言和暗香一起讨论哦!

2

感恩邀请。

“陪读现象”是一种社会大现象,也是时代造就的一些产物吧。原因有很多:现在的孩子压力特别大,特别是到了中学以后,孩子的自我成长和叛逆,且现在的孩子十分的有个性,让很多人有不安分的因素,所以现在的孩子心里问题特别多,这个时代的孩子的心灵十分的脆弱,从电视或者其它途径学习了一些不太好的处理方法,那么孩子成长不容易,家长就得更关注孩子,包括时间上,所以就产生了陪读现象。

“陪读”,其实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一种表现。随着机器只能化的出现,那么也解决了很多劳动力问题,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当然也包括一个家庭可以有一个家长闲下来陪孩子,要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那是想都不可能想的事情,因为太缺乏了,社会不允许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吧!

再次,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以后,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过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再减弱。事事得依赖家长。上了中学以后,上课时间长,作业多,繁重的压力下,孩子好像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别的事情,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家长也不得不陪,于是“陪读现象”就产生了。

再有,这应该也是“分数为王”的产物吧,家长以孩子为重,到哪里看分数,最终产生了这个现象。

当然这个现象是好是坏,无从下评论,有陪的好的,有陪的不好的,众说纷纭,我觉得还是在于家长的观念和家长的自我成长和进步,家长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啊!

3

在我们这里,小学和初中大部分就在本地读。所以不怎么存在陪读。但是高中陪读的现象比较普遍。

说实话,我不赞同陪读。讲一件真实的事情。

有个朋友的朋友,孩子上高三,怕孩子压力大,去孩子读书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结果她看孩子太紧张了,她自己受不了,最后精神出了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个案,但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紧张情绪会传染。

孩子太紧张,会传染给家长,如果家长不好好调试,不到不能帮孩子缓解压力,还会让自己陷入紧张情绪,这就使陪读适得其反了。

同样,家长觉得孩子高三,自己也会紧张,担心孩子考试不好,担心孩子这样,担心孩子那样。如果不好好缓解,你的紧张情绪一定会传染给孩子,孩子也会跟着紧张,学习效率和考试发挥都会大打折扣。

我儿子上高三时,我问他需要妈妈来给你租房子煮饭吗?他是一口回绝。我估计就是担心紧张情绪会传染吧!

2、会影响孩子的安排。

陪读,势必要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来往学校和家始终咋要花时间,孩子如果把时间用来学习或者锻炼,应该很不错!

我儿子上高中时,我除了开家长会去过几次,高三下学期,怕孩子太紧张,需要带出来放松时去过几次。其余时候,孩子根本不欢迎我去。他说:“妈妈,你一来把他我的计划打乱了。”我问他的计划。他说:本来打算去打球、洗衣服,然后再学习。”看来孩子把周末安排得很好。

3、太自由不利于手机管理。

孩子每天回家,肯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手机的管理。

以前我教的一个学生,本来很聪明。高中时家长陪读,每天自习后,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机,大人根本管不了,结果孩子连而本科都没上线。

当然,如果孩子的确身体不好,家长可以陪读,以改善孩子生活。孩子的自觉性不好的话,还不如住校,因为很多好点的高中都会没收手机,孩子反而比较好管理。

不管陪不陪读,家长都要调整心态,让孩子开开心心学习,健健康康成长,高三阶段不要自己压力大,还要让孩子缓解压力。

4

溺爱

5

谢谢邀请。

好巧啊,前天的时候我们夫妻还讨论过这个问题来着,因为孩子学习不错,假如他要去上一所私立学校的话,距离我们家会比较远,如果去那里上学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了。因为买房实在是不现实,那附近的房价太贵了……

我们选择陪读的目的很简单,就希望孩子早上的时间能够多睡一会儿,晚饭能够吃的更丰盛一些,晚上能够尽可能的,早点儿写完作业,早点休息。因为我测算过,如果是从我家去那所学校的话,路上可能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所以如果孩子选择去那所学校上学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去陪读了。

实际上现在孩子是小学家长,不是也在陪读吗?只不过是距离近一些而已。虽然家长辛苦一些,但是为了给孩子减轻一点负担,照顾好孩子这些是值得的。其实像我说的这种情况,陪读反而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否则的话每天来回折腾,大人也受不起。

不知道,可能有人会担心陪读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训练。我觉得这个不存在问题,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家里一样有很强的独立性,所以说这个根本就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一个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是否给孩子独立完成事情,思考问题的机会。那种凡事包办的家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训练出来的。

所以,如果可能,我会选择陪读。

6

今天我要大声说话!我要让所有陪读的家长明白一个道理?

一、陪读不利于孩子独立。父母的期望是好的!你去陪读了,孩子衣來伸手饭来张口。堪比黄太子,你有没有想到孩子到了社会上咋办。

二、陪读伤害了未来的社会。孩子的惯性有母亲陪伴,一但失去了陪伴,孩子会找不到北。这不是好事,这是再溺杀未来的接班人。他们一但失去陪伴,举手无措。

三、陪读,直接导致孩子的无能。没有生存能力、没有自制能力、没有独立能力、没有自理能力、没有自我判断能力!

爸爸妈妈们,别再陪读了,上大学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你们的期望真的是很好的,可是好心做坏事,真的是得不尝失的!

跪求:父母们给孩子们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吧!真的是龙,不会变成虫!真的是虫,永远变不成龙!

7

当有陪读这一词的时候,就说明了重心的转移,可以和陪读无关的一概不作,也要把陪读进行到底。

一方面说明了不差钱,差钱也做不了这事,另一方面有时间,全职陪读,工作可以不要,事业可以不干,全职专心作好陪读大业。

目地望子成龙,成凤,早日出人头地,给自己争光添彩,等着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想想以前,要是早有陪读,搞不定北大清华就是大家了,真是早有多好啊!^0^

8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所谓陪读,就是家长到孩子学校附近租房,然后看护照顾孩子读书。陪读以前是不存在的,近年来尤其盛行,甚至不陪读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陪读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好了,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家长舍得投入。二是社会乱象复杂,家长不陪读不放心,担心孩子无人管理荒废学习。三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方便照顾孩子。四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很多学校,尤其是高中都有晚自习,如果让孩子独来独往会有安全隐患。以上所列理由,每一条都是陪读的依据。为了孩子的发展,如果条件允许陪读可以理解。

但陪读绝不是正常现象!陪读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学校管理和家庭教育的失败。我以县城高中为例,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相当多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但为了孩子也硬着头皮陪读,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其实这些孩子完全可以住校,但家长不同意。他们受到陪读现象的影响,认为只有陪读才更能促进孩子发展。而学校呢?也乐于家长陪读,因为这样学校就可以少管理一部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学校在学生食宿管理上也真是差劲,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饮食。既然这样,家长陪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此,我想提两点建议,一是学校重视管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家长要冷静,不要跟风陪读。据我所了解,陪读的孩子也没比住校生强到哪去,不正视学习,谁陪读都没用。

以上是我的观点,欢迎提出更多有关教育的问题,谢谢关注!

9

谢谢邀请!这是非常沉重的爱,利弊兼有。陪读是一种亲情和责任,我认为陪读应因人而异,什么人去陪读也非常关键。

对于不管不行的孩子可以陪读,但最好父母陪读,不赞同他人陪读。



目前陪读已成风气,中小学生、甚至高中生,家长均有陪读现象。

一,低龄儿童陪读利于心健康,作业看护和指导,确保孩子安全,不利于自主能力的陪养,容易产生依赖。

二,高年龄学生陪读,有利于学习监督,防止行为失控,便与老师沟通,不利于心理成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信心不足、出现心颂意乱,加重心理负担。

建议能够“放开手”的学生,应当选择住宿。



教育家马可连柯曾说“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家长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理很重要,因为家长代替不了他们的成长,过度的保护和关心只能换来今后的操心和伤心。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0

“陪读”现象在在中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据中国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



那么怎么看待“陪读”现象呢?我来聊一聊。

关于陪读

家长说:他们认为陪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辅导和教育,另外可以给孩子一点压力感,并且照顾孩子生活起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学习。

学生说:不想让家长陪读,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被陪读后,什么都被管着,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被监督写作业,想休息一下都有负罪感。

陪读利与弊

利:

1.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学生时代是孩子身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陪读可以积极参与孩子学习生活,引导和鼓励孩子采用正确方法学习,积极和孩子思想沟通,对孩子自控力和专注力的培养有一定积极作用。

2.有利于和老师沟通

家长陪读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内心想法,针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更好的教育孩子,促进师生关系,提高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责任心。

弊:

1.容易让孩子丧失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也获得思考和克服困难的乐趣。在家长监督和催促下,孩子会觉得学习是家长的事,为了爸妈而学习,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孩子学习时知道家长会在一边辅导和帮助,孩子学习就会变得不自觉,从而出现粗心大意、拖拖拉拉、不愿思考的不良习惯。

3.容易增加孩子的心里压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学习压力过大,心理承受不了,会出现反感和抵触情绪,外向孩子变得叛逆,内向的孩子会焦虑,烦躁,恐慌。

4.容易心里依赖

一直在父母的陪读下,孩子容易高分低能,个人生活无法自理,遇事优柔寡断,还有些性格孤僻,不擅长交流。

总结:陪读是把双刃剑

对于年幼的孩子,适当陪读有必要,但是孩子慢慢长大以后,该放手就放手,该不管就不管。让孩子自主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从而成为独立而主动进取的人。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