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
电脑版 2020-11-29 23:49
中国文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谢邀!个人之见,谨以抛砖引玉!以所谓的“70年70部长篇小说“为例,许多优秀的经典作品遗憾落?8鋈巳衔病⒖棕实摹?-
谢邀!个人之见,谨以抛砖引玉!
以所谓的“70年70部长篇小说“为例,许多优秀的经典作品遗憾落选。个人认为,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徐光耀《平原烈火》,李晓明、韩安庆的《平原枪声》,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作品,要比《我们播种爱情》和《万山红遍》等所谓“最为精彩的中国故事”要更“精彩”——— 影响更深远,生命力更恒久……… 在70部中最少应占两个席位,如果有关部门真要照顾徐怀中和黎汝清两位革命老人的话,完全可以从他们的后期作品中选择,如黎汝青的“湘江之战”、“皖南事变”等,还有徐怀中的最新茅奖获奖作品“牵风记”,相信要比“70部”中后边十五部的大部分都要优秀得多……
让时间说话……
但愿,十年后,有更多的读者还记得“70部”的精彩故事,就像今天的我们,还记得《高玉宝》、记得《草原烽火》、记得《茫茫的草原》、记得《心灵史》、记得许多许多一样!
2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一味为满清皇帝歌功颂德,居然还受到全社会的追棒!
3莫言的地摊文学获了诺贝尔奖,赵丽华的梨花体诗歌和车延高的羊羔体诗歌获了鲁迅文学奖,余秀华的“睡你”诗歌大红大紫等等,几十年了,中国文学几无精品,垃圾盛行……
4
要说中国文坛上被捧得过高的文学作品,个人以为不下一部 ,而是几部,十几部,甚至几十部。
所谓捧得过高,意即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像后期越传越神的那般唯高唯上,而是带有明显的个人崇拜或者故意推高的有意为之,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个人目的或者集体意志,也有的是人云亦云,盲目的随大流而虚张声势,结果却使一些本来意境不深、格调不高、语言平白的作品紧赶慢爬地攀上高峰,实则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无知或者故意,也破坏了文学作品应该依峙的客观评价依据,是对文学环境和文学情态的凌辱和伤害。
这里不必多举,仅举特别有名的几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
比如尽人皆知的《平凡的世界》,比如余华的《活着》,还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毋庸置疑,这三部作品,都在民间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影响力,甚至一度左右了人们的阅读取向和文化态度以及普世价值。
这三篇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是路遥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带有路遥先生毕生执着不懈的追求和人间挚爱的温度,是路遥先生用生命谱写的一曲颂歌,也是路遥先生所有作品中最具文化价值的长篇巨制,也获得了国内文学最高奖。
但这部作品却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喜欢它的人把它当成了人生的坐标和理想,排斥它的人对于它的作品内核提出强烈质疑,更是对路遥先生的笔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攻讦。若论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我个人基本同意后者的观点,它除了那些基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乌托邦以外,篇幅的构成语言也很无味,全篇凭借那几个浪漫而温暖的线索抓人眼球攫人魂魄,却有违于现实生活中的常识性认知与实践,更像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精神寄托,或者痴心梦想。
尤其是它的语言,更是平白到看点很少,几近于无。我们固然可以说路遥先生的作品本身就是这种写作特色,写作风格,但这种缺乏文学作品经典化描述的作品,更像是一杯白开水,也可以说它是一部文学色彩很单薄又很淡泊的作品。
再说《活着》。很多人将它奉为了神作,予以了无与伦比的文学地位,甚至还有人一度热炒期盼它能获得本届或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
若说在文采上、意境上,余华的笔下功夫相较于路遥要高出很多,也很有韵味和看点,这都不是他的短板。他的个人短板在于这么一部作品对于现实中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意识进行了一次清洗和灌输,那种肆意抹黑甚至一黑到底的文学形象,更让我们感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磨难和戕害,也是对人类心灵的摧残和肆虐,不仅格调不高,也直接反馈出作者个人巨大的内在心里阴暗面,也难怪这些年来除了个别人还偶尔提上一句外,基本属于寂寞沉沦的状态。
至于那部《黄金时代》,更像是一个儿戏或者一个笑话。这个王小波被有人恣意的推高和尊崇,是极大的个人虚妄主义和利己思想的再度猖獗与嗜狂,更是对目今文坛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巨大伤害,也是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度强奸和肆意摧残。那些得益者不过就是那么几个唧唧歪歪的所谓大师高人,都是一堆人文垃圾或者推声造势的制造者,作俑者,受益者。
这三部作品,路遥的个人魅力犹在,其作品也充满了正能量,虽然笔下粗糙,但不影响它对于人们内心世界的冲击和再建,也可以一直被当做励志的标杆与借鉴。其他两部,则基本属于另类,影响力也没有《平凡的世界》影响巨大,权当是一个过客把它放过也就罢了,甚至还可以直接用心志在意志取向上灭了它。
5文学应以歌颂工农兵,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好,歌颂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为主题。莫言的文学作品缺少这个主题,国家和人民不认可。
6莫言老师的小说作品,尽管他得过诺奖,但和其他诺奖没法比。可能别的诺奖是巅峰之作,莫言老师的应该不是,他写的中国人苦难的作品只是冰山一角,但感觉被放大,不能算中国文学精髓,与四大古典小说也没得比。不能反映中国的现实。
7我想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其作品受到国内读者的追捧,获奖之前少有问津。
我也是在全国人民热火朝天拥捧中国首位诺奖作家的氛围中,读了他的《生死疲劳》,但说实话,我没看完就丢在一边了。
莫言的想象力够丰富,把人的一生投胎到牛、驴、猪牲畜的肉身,思想和灵魂还属于人,真逗,瑞典诺贝尔文学颁奖会还真好这一口。
村上春树一直是诺贝尔奖的陪跑者,但他的作品畅销全世界。村上对于自己的作品非常自信,他认为只要读者买他的作品读,得不得诺贝尔奖真的无所谓。
诺奖评奖者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眼光,无法代替庞大的读者群体。所以说读者是作家眼里的上帝。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潜伏的情感世界,能够启发读者对美的追求,能够提升读者的自我意识,这样的作品才是经典作品。它经得起历史的锤炼。
而莫言的作品显然被捧得太高,随着时间的洗刷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将风光不在。
8红楼梦,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吃饱了撑着的太太小姐公子在一座大观园里瞎叽歪,既不描写当时的社会状况,又不揭露民间的疾苦,既不反封建,又不歌颂美好的爱情,我就不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鹿原,深刻描绘了时代变迁下的中国各个阶层的命运以及各个阶层人物的心理特点,其广度和深度都不是红楼梦所能比拟的。
9谢谢邀请。当代中国文坛状况的本质还是圈子文化,造成了汉学家顾彬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状况,他说的只是一个普遍状况,而且是以纯文学的标准来评价的。
前段时间评选的茅盾文学奖,也是写小说的人争夺的一个焦点,作为当代中国最高的文学奖项,茅奖是各路写小说的或明或暗必争之地。
茅奖也评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作品只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
在利益逻辑下,中国文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不乏少数。在一些人眼里,诺奖光环笼罩的莫言的作品就成了最高水准,莫言的作品虽然在当代中国小说中也算不错,像《红高粱》《天堂蒜苔之歌》等,但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谱系中也就三流水准。
中国文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
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原因不外是以下几方面:
一、以得奖与否来论定一部作品的价值
成败王候败则寇。在这种陈旧观念影响下,一部作品得了奖,就必然是好作品——这种观念本身就是狭隘的,天真的,因循守旧的,没有独立思维的。须知,那个奖是怎么来的——是少数人评出来的,尽管这个少数人是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但他们就必然会代表大众读者的心声么——未必!
当然,少数人也确实评出过好作品,比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推拿》等等,都是好作品。
但有没有自演自唱的,有没有互相吹捧的,有没有利益交换的,有没有论资排辈的,有没有照顾地域甚至排排座吃果果的,有没有为了迎合某个历史阶段需要的,有没有让大众读者读不懂而故弄玄虚显示高深的,有没有宣称文学是小众的人才能读懂,普通读者读不懂也属正常的论调——难说!
实难理解,一部文学作品,有话不好好说,非要故弄玄虚让普通读者难以理解导致读不下去,这样的文学作品究竟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只给少数精英和研究人员读的东西,应该是专业书籍或专业论文,不应该是文学作品。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应该是大众读物,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时隔上千年,至今还是老少咸宜,这不就是眼前的例证么。退一万步说,我们不和经典作品相比,只求让大众读者能读懂,这个标谁还算高么?
正因如此,那个得了声名显赫的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大奖的作品,被铺天盖地的反面声音所淹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没有独立思考,被动地随声应合,造成一种人云亦云的假象
经常会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部作品有人说好,马上就会跟上来大批的拥护者,至于和其它优秀作品相比,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能带给读者什么样的启迪和感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前几天受问答邀请,要求回答对《活着》这部作品的评价。这是一部叫好声很高的作品。为此笔者特意重读了一遍,一字一句从头读到尾,却至今也没完成回答的任务。究其原因:实在找不出该如何回答的脉络。
主人公福贵,从旧社会一个吃喝嫖赌不认爹娘的败家子,到新社会丧子丧女丧妻落得孤家寡人却仍然“活着”,通篇是苦难苦难还是苦难,这种为了苦难而写苦难的作品,到底要说明什么呀?如果说,作者是想告诉人们,不管遇到任困苦都要像福贵那样坚强地活下去,那么这个主题就实在欠低了。因为人们不用告诉也都在这样活着——苦难人人有,深浅各不同,所以佛祖才告诉我们这些凡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另外,为了让我们今天过上好日子而抛头颅洒热血满门忠烈的比比皆是,与他们舍己为人忍受苦难的精神相比,福贵这种吃喝嫖赌把家产败光的混蛋,受到的苦难就值得同情和效仿么?
更加费解的是,为了写苦难,让一个孩子为了献血救校长(县长夫人),竟然被医护人员抽血活活地抽死。别说是医务人员,就算是个临时工,也知道人身上的血不是无尽无休可以连续抽这个常识,况且孩子已经说头晕了他还一个劲地抽,直至把孩子抽死。
文学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把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直接抽血而抽死,这算源于生活还是高于生活,实在弄不懂。
或许是笔者孤陋寡闻艺术鉴赏力低下,反正看不出《活着》好在什么地方。
三、只考虑语言优美和正面歌颂,不考虑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规律
关于这方面,应该说已经达成共识。首推杨朔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等系列散文。论语言,论意境,论遣词造句,论层次段落,论谋篇布局都属于极品。尤其是语言,甜腻得能粘掉牙。正因如此,当年被连篇累牍搬上中小学课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文学作品的功能是什么?它的要素是什么?宣传口号固然可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跃出战壕振臂高呼:
同志们,坚决消灭敌人,冲啊!——
为了新中国,前进!——
在这样的口号鼓舞下,战士们热血沸腾,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舍生忘死奋勇冲杀,此时此刻口号的能量是巨大的,是不可低估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文学作品的功能不是这些。它不是呼喊,不是说教,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潜移默化的拨人心弦,润物细无声的思考和回味。而单纯依靠迎合形势而红极一时的文学作品,只能是红极一时,是经不住历史和时间检验的。
总结:
罗嗦两句:
1、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见仁见智,实属正常。本文意见只代表个人,欢迎批评,不吝赐教。
2、中国文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实例,还可以举出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有一点必须阐明:捧得过高的作品不是坏作品,只是没必要捧得过高罢了。因为捧得过高,容易摔得很疼!
如此而已。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