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有一个山东人,一个东北人,一个内蒙人,谁能撑到最后?
电脑版 2020-11-29 22:06
酒桌上有一个山东人,一个东北人,一个内蒙人,谁能撑到最后?:作为一名客居东北三十年的南方人,对东北的酒文化深有体会。很巧得很,本人除了跟东北人外,跟山
作为一名客居东北三十年的南方人,对东北的酒文化深有体会。很巧得很,本人除了跟东北人外,跟山东人、内蒙人都喝过酒。
先讲在东北第一次喝酒的故事。
那时候刚到东北上大学,赶上中秋节,系里组织活动,然后各个宿舍聚餐。那时候条件不像现在,聚餐就是全寝室的同学凑钱,到食堂买几个好菜,再到小卖店买几瓶酒,聚在一张长条桌上边喝边聊。
我们一个宿舍八人,除了我还有两位南方人,剩下的全是东北人。刚开学不久,大家还不算很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喝了点酒,有人就开始倒在床上听收音机、放录音机。
满以为酒局就算结束了,老大(南方人)说想家了,我就陪老大去了趟邮电局,给家里发一份电报。电报局有点距离,一来一回,加排队,大约用了一个小时。
回到寝室推门一刹那惊呆了,首先扑鼻而来的是浓烈的酒味和各种说不清的混合味。只见六位同学,除了最小的(南方人,还不足十五岁)那位,扒着床栏呆坐,其他五个横七竖八倒着,满桌子饭盆、酒瓶、筷子散乱,最关键的是,地上和桌上,吐了数堆呕吐物!
后来才知道,我们刚走,同班其他寝室的同学过来敬酒,两下拼上了,结果我们“势单力孤”,全军覆没。虽然我和老大捏着鼻子打扫干净了卫生,但还是落下了“狡猾逃酒”的罪名。
在东北生活三十年,才发现东北人喝酒真是名不虚传。本人自认为酒量还可以,年轻时一顿干个半斤白酒不成问题,一斤多也喝过。可是我这个假东北人,见到真东北人还是胆怵。
东北人喝酒第一个特点“尚同”!我喝多少你也要喝多少,喝少了你是看不起我。第二个特点是“霸道”,我干完你也得跟着我干完,否则就不是男子汉。第三个特点是“凶猛”,不管能不能喝,酒胆必须大于酒量。第四个特点是“酒场如战场”,宁可喝死绝不吓死。
我在东北,曾经见到过一个哥们,喝多了,在一旁呕吐,结果吐出来全是血!
总之,东北人喝酒讲求一个字“势”,场面要大,气场要强,嗓门更要亮。一个“婉约派”的南方人,往往见到这个场面就却步。所以,造成了东北人酒量厉害的假象。
其实酒量大小跟哪儿人没关系,完全是个人体质差别。不过东北人敢喝、愿意喝、一年四季都能喝、男女老少都会喝,这一点实在是“楷模”。
东北人喝酒还有个特性,喜欢喝啤酒。摸出了这个规律,我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只喝白酒。就这一点,很多东北人不敢跟我喝。
若干年后,在南方碰见老大。小酌之时,老大感慨:南方人哪是喝酒啊,没劲!额......
东北人现在变了,三十年前的酒文化已经不见了。不过说实话,非常怀念那时候的快意豪爽,回忆起来有一种江湖的感觉。
跟山东人喝酒不多,只在青岛短暂生活过一个月,曾经有过一两次酒局。印象最深的是山东人喝酒的一个“诚”字,一如山东人的性格。席间他们的热情在菜上很奔放,大盘打碟,在酒上很含蓄,每一杯都起“模范带头作用”,一点都不逼你。
可是,这会让你照见自己的渺小,于是不知不觉中了他的计。
有一次去内蒙古巴林右旗公出,见识了内蒙人的酒文化。酒宴在一个敖包,巨大的圆桌,几乎可以上人跳舞。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当地汉人,作陪的有一位蒙古族小伙子。
宴席前半段,大家还都温文尔雅,不紧不慢,酒是地产的套马杆,度数不高,各种牛羊肉及乳制品应有尽有。
喝着喝着,“节目”开始增多,变着各种花式的敬酒,一次比一次理由充足,你不得不喝。男主人高兴滴炫耀,他老婆哺乳期期间都没断过酒,估计奶水里都是酒,喝得他姑娘成天小脸通红。
当大家差不多“上听”的时候,蒙古族小伙拽过来店家女服务员,开始载歌载舞,当然也没忘了给我们敬酒。我不能辜负了南方人酒上的“狡猾”,很克制,跟我一起来的两个女孩是地道东北人。同事两年,我居然没发现她们的潜能!
因为音乐声太大,我根本听不清他们说什么,我们那俩小女孩,端起满满一碗酒,一仰脖干了,吓得我愣在那里说不出话。见我盯着她们看,她们还悄悄从我摆摆手,那意思“没问题”!
在东北我见识过这种女孩,曾经一次公司聚会,一个女孩“起高调”,非要“打样”,一口喝掉三两一杯的白酒。结果,一分钟没到,人倒下了桌子。
我们这俩女孩,那晚据说每人喝了不下七八碗!第二天告诉我:喝多也吐,开车也上树!
虽然与内蒙人喝酒,论酒量不比东北人少,但是是另一种感觉——兴!喝得人热血膨胀的感觉,跟东北人“玩命”的感觉完全不同。
所以,如果非要问,山东人,东北人,内蒙人哪儿人更能喝?答案无解,我老家南方的朋友,比我能喝的多得是,个人对酒精的承受度,和性格差异不同,哪儿都有能喝的。
不同这三个地方,酒文化确实比较典型:东北人爽直豪气,酒场上如猛虎,有气势,大开大合;山东人热情内敛,实诚中带着几分小狡黠,每一杯酒里都有几分暖暖的温度;内蒙人如烈焰汹汹,万马奔腾,喝的是一个兴之所至。
2做为与山东一海之隔的东北人,可以说对山东人就太熟悉了!而且我们这座城市大多是山东人的后裔,因此也被戏称为“海南丢”。
内蒙的赤峰和通辽因为工作关系以前常去,也结识了不少的内蒙的朋友。更加有意思的是我的一个同事娶了一个内蒙通辽的媳妇,我的这个同事老家就是山东的。
酒桌上一个东北人,一个山东人,一个内蒙人,谁能撑到最后?我的同事结婚的时候,可以说正好凑齐了山东人、东北人和内蒙人,那么我就来说说同事婚礼上的见闻。
一,东北人喝酒
- 我们这里年轻人喝酒主要以啤酒为主,婚礼上更是很少有人会去动白酒,因为能喝白酒的东北人,基本年龄都在40岁以上。
- 东北人喝酒喜欢热闹和起哄,啤酒喝起来可以一碗一碗的干,比较烘托气氛,但是白酒可以说动的很少。
- 山东人喝酒叫“ha酒”,他们见面的问候语就有“咱们一起整点酒!”
- 山东人喝酒可以说是白的、啤的一起来,而且敬酒的话一套一套的,不知道为什么山东人喝酒那么多的套路和疙瘩话。
- 内蒙人喝酒喝的都是烈酒,闷倒驴和宁城老窖是他们比较喜欢喝的酒,要论喝酒的酒精度,山东人和东北人都不是对手。
- 内蒙人喝酒没有那么多话,就是一个字开始干。我的同事去内蒙老丈人家回来说,他们那里早餐就是牛羊肉和大鸡腿,一起床就可以开喝。去人家做客来个羊尾巴油盘在胳膊上,让客人吸这个羊尾巴,吸完之后就是烈酒来压羊尾巴的腻。
- 同事结婚的时候,女方从娘家来了不少客人,这其中以妇女为多。
- 婚宴上有个习俗就是男方要敬女方的客人酒,同事山东的舅舅180cm多高的大个,鼻子头红扑扑的,说话大嗓门。一看就是酒精考验的人。
- 他跑去给娘家客敬酒,祝酒词是一套一套的,可能他没想到内蒙的女人这么能喝,其中一个最多也就30出头的新娘的嫂子。跟新郎的舅舅用大碗拼白酒,当时好像是“红花郎”,结果新郎的舅舅两碗下肚就跑酒店的卫生间里再也没看见他回桌。
- 后来娘家客撤席的时候,几个女宾还挨个给我们敬酒,我们喝啤酒被他们笑话。一个同事不服气,跟她们拼了4两白酒,结果就呵呵了!
不是我在这里驳山东人和东北人面子。你们你们两个地方的人捆起来都不如内蒙人能喝。
内蒙人能多能喝?很多年前经历的一件事都让我后怕。大概二十年前到内蒙出差,一个大哥开着卡车来接我。上车以后拿出来一个铁托盘放到腿上,又往上面倒了一袋榨菜。掂出两瓶锡盟特产,60度的草原白酒。
天高地远的没人查酒驾。大哥先问我喝不喝?我哪敢!人家大哥就是一口酒,一根榨菜,一口酒,一根榨菜。还没到目的地,两瓶白酒喝完了。这大哥也基本上喝到6成,没酒喝就不愿意了,骂骂咧咧的像在开蹦蹦车。我感觉就跟坐在惊涛骇浪的小船里一样,估计当时脸都吓白了。
结果到了目的地,一下车我就开始吐,人大哥看看我笑话我一句。又搂着一个伙计的肩膀说再给拿一瓶酒,没喝过瘾!
下午休息睡了一觉,到了7点多主人叫吃饭,结果这大哥还在喝。感觉根本就灌不醉一样,肚子里就是个无底洞。而且周围一圈蒙古大哥都是这种酒量,你说吓人不吓人?
而且他们在那喊的酒令就我是冷汗直冒。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草原雄鹰展翅飞,一个翅膀挂三杯”。好,你把6杯喝完了,刚放下。
第2句又跟着过来了。“三杯完了还有腿,一只爪子喝一杯。”好,再来两杯!
刚喝完,旁边一位大哥又来了:“草原雄鹰往南飞,嘴里叼着满三杯。”你欲哭无泪啊,再来三杯。
等你喝了已经晕晕乎乎了,又一位大哥过来了:“往南飞完往北飞,干了几杯加几杯!”等着吧,还有11杯。喝完你绝对口吐白沫,人事不醒!
据说这是招待外地贵客的固定酒令,开始你服软的话,喝个6杯就行了。如果你自认为你是山东人或者东北人贼能喝的话,那么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直到灌倒你为止。所以每次我都上来就服软,喝个两杯就好了。
你说他们是在故意折腾你吗?不是的,因为他们个个都有这样的酒量,就是为了喝个高兴。所以啊,千万别在内蒙人面前吹自己有多能喝。什么东北虎西北狼,不如苏北小绵羊。人内蒙就是放羊的,你喝得过人家吗?
在内蒙,认怂不丢人,真的!当然了,如果你感到寂寞,就去找内蒙古人喝酒吧!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笔者长期更新美食相关深度文章,现在关注我,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
4东北人最先喝多,然后去卫生间倒酒,回来接着跟哥俩喝,隔一会继续倒酒,继续喝,就是讲义气!内蒙人和山东人会一直喝每人两瓶白酒之内不分胜负,山东人提议喝啤酒,内蒙人提议每人再加一瓶白酒再说,结果就是加了一瓶白酒两个人分,喝完了每人十瓶啤酒起,中间谁放水谁输,喝到第九瓶时候,内蒙人起身放水,输!第十瓶山东人也开始放水。此后三人啤酒每人三十瓶直至早餐时间,早餐后公司打卡回家睡觉,下午五点各自精神抖擞回公司开会。由于工作关系这三个省份的人都接触过,以上是真事,坐标在青岛,三人皆为同事。个人认为如果一直喝白酒内蒙第一,加上啤酒山东占上风,东北义气两瓶白酒之内能应付,高了以后倒酒继续陪啤酒透透就能恢复七七八八。本人天津人一瓶半时候天旋地转,二瓶啤酒就开始放水,第六瓶就实在喝不下去了,期间放水三次。对上述三位同事兄弟佩服至极。另外说一下有个内蒙女同事,曾经跟领导共饮红酒17瓶,领导喝醉的同时,送她回家下车吐了,楼下背回家的,这也让我佩服不已,真不知道内蒙女的怎么这么能喝。
5肯定是谁酒量好谁撑到最后:别看这三地方的人都是“能喝”的代表,那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喝,不会喝酒的山东人东北人内蒙人大有人在。
如果三人的酒量都差不多,那大概率是山东人会撑到最后。
我跟这三个省份的人都喝过酒,基本上,对东北和内蒙人,他们的习惯就是你喝多少我喝多少,没那么多弯弯绕。即便在内蒙,人家唱着歌端着酒上来敬,也是你一杯他(她)一杯,断没有只让你喝他(她)不喝的道理。我接触的东北人也差不多。
山东人酒桌上讲究很多,我自己的体会,到最后都不知道是怎么晕的。
其实我们的酒文化,越往南走,越容易被“劝”得热泪盈眶自我感动觉得不喝这一杯都对不起朋友祖宗天地,然后就醉得一塌糊涂。尤其是我中原大地的劝酒文化,如果你没在那儿喝倒过,算白活了。
如果你酒量不佳,最好在广东上海浙江一带生活,我去过的这些地方似乎都没有往死里劝酒的习惯。
6这是把能喝的全聚在一块了,说说我和这几个地方人喝酒的经历,给他们排排名。
同事老耿是山东青岛人,虽不是李逵那样的山东大汉,但喝起酒来非常豪爽,每次到他家,大盆吃海鲜,大杯喝酒。老耿每次至少八两,喝完照样打牌、聊天,和平时没有两样。他媳妇也是青岛人,也爱喝两口。有个同事姓陈,是山西忻州人,酒量也不错,有一回一起吃饭,酒过三巡,小陈开玩笑说:“吃海鲜青岛人是师傅,喝酒忻州人是师傅。”没想到耿嫂不爱听,当-当-当倒了六口杯52度五粮液,说:“一口一杯,看谁先认怂。”一口杯是三两酒,一看这架势,小陈的脸有点发白。老耿急忙打圆场:“你俩酒量我最清楚,一个山西的关胜,一个山东的李逵,分不出上下。”虽然酒没斗成,但老耿私下说,他没有老婆酒量大。
九十年代末,我去大同采访,当时住的是三人一间的客房,同屋的另外两位东北哈磁集团的推销员,晚上两个人回来,一包花生米,一包兔头肉,三瓶白酒,从新闻联播,喝到晚间新闻,三瓶酒全见了底。我很佩服他们的酒量,悄悄看了一下酒瓶,喝的是大同当地产的60度的老白干。
如果说喝高度酒,还得说内蒙古人,上次去呼和浩特谈业务,临走时主人在酒店送行,请我们吃特色菜,喝特色酒。酒摆上来一看,是闷倒驴,我们一看酒精度数67度眼都晕,一齐说:“这个整不了,换个度数低的。”于是换了一箱河套王,也有60度,呼市的朋友说:“度数再低就没意思了。”而且专门拿出招待贵客的小银碗,还请了劝酒的歌手,结果我喝的直接断片,怎么上的火车都不知道。
一个山东人、一个东北人、一个内蒙人喝酒,谁能撑到最后,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全国哪都有酒量大的人,对于群体来说取决于民俗、饮食习惯和气候类型,对于个体来说取决了身体中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多少。但不论是谁,酒喝过了头,身体都会难受,快乐的事情变成痛苦的事,而且损伤内脏,因此奉劝大家佳酿虽美,不能贪杯,适量为宜。
7酒桌上能撑到底并不在于哪个地方的人,也不在于酒量大小,最关键的是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之明的人能撑到最后,百战不败!
8如果酒桌上有一个山东人、一个东北人和一个内蒙人,到底谁能够撑到最后,毫无疑问,那一定是内蒙人。
早些年曾经去过一次内蒙,虽然在那里仅仅停留了两天多的时间,但深深见证了内蒙人的热情好客和豪放爽朗的性格,尤其是对内蒙人的酒量佩服之至,我当时喝七八两酒没问题,但是和内蒙的朋友们喝酒,几乎没有一次不醉的,而且内蒙酒特别烈,在其它地方极少会喝到那样的烈酒。
东北人和山东人脾气秉性差不多,但在喝酒方面差异很大,都说山东人能喝酒,其实也不尽然,东北人大多喜欢喝五六十度的小烧(烧刀子),但山东人喝的酒与东北人喝的酒度数要低一些,如果一个山东人、一个东北人和一个内蒙人在同一酒桌喝同等数度的酒,第一个倒下的一定是山东人,东北人居中,最后胜出的是内蒙人。
9这个我真不知道谁会撑到最后,因为我没和内蒙人喝过酒。
二十多年前跑业务去过枣庄市,和那的朋友喝过孔府家酒,吃过大葱卷饼,三个人两瓶,山东人豪爽,说喝就喝。
东北我去过沈阳,营口市大石桥,那可是喝酒用玻璃茶杯喝的,一口下去也有两吧,我也曾喝吐过。他们好客,去过朋友家里坐在炕上喝,白菜纯粉条可是一绝。
朋友们来我这里也是一样,喝!
醉过,吐过,感情也在醉过,吐过中见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都不敢在去拼酒了。
小酌怡情,多了伤身,酒文化就是这么奥妙。
10中国三千多年酒文化书写了多少悲壮的历史故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斗酒诗百篇唐朝杜甫,三碗不过岗山东打虎英雄武松.....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每年中央台的广告标王第一名都是白酒,白酒类股票2020年炒得最高的是贵州茅台酒,说不完的酒,喝不完的洒,唱不完的酒歌,可以说洒已溶解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东北人喝酒那叫一个豪爽,热情好客,轰轰烈烈,古道热肠,刎颈八拜之交。
山东人喝酒讲究礼仪不管天南地北,在路上遇上一友上酒店可以从早吃到夜,“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那种。也许受水浒英雄影响,论斤称金,大碗喝酒的江湖义气,没有酒办不了事,有酒什么都好办。
内蒙古人先天与酒有缘,成吉思汗的后代蒙古铁骑横扫欧洲的遗风犹存天生为酒而来,大块剁牛羊,大碗喝酒,血性男儿,人高马大,气壮山河。
东北,山东,内蒙古三地气候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水质不一样,生活不一样,酒的品性不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一张桌上撑到最后一位肯定是内蒙古人。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