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官与武官同品不同级的说法?
电脑版 2020-11-29 21:38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官与武官同品不同级的说法?:在中国就是这个现象。有句古语:文能安帮,武能定国。这也符合实际。一般就是文官考虑问题全面,武官就是凭胆
在中国就是这个现象。有句古语:文能安帮,武能定国。这也符合实际。一般就是文官考虑问题全面,武官就是凭胆量和力气。文官动囗,武官动手。文官谋略,武官用计。象秦始皇谋略欠佳,江山不远。象刘帮以文,知人善用,天下长远。象水衍梁山一百零八将,个个武功高强,还是归顺朝廷。一个能文会武的统治者能安天下。
2(原创作品,转载必究)
宋朝以前文武官地位差距不大明显。从宋朝开始,武官地位急剧下降。
当然,元朝是个特例,它本是草原民族政权,靠武力夺取天下,自然迷恋武力,又基本把汉地的科举制抛到一边。所以对中国历史是颠覆的,故不放在此文中描述。
武官地位在宋朝的下降,既与科举制的普及有关,也与宋太祖对武官的警惕有关。
赵匡胤本武官篡位,不想宋朝再出现第二个黄袍加身。他要子孙〝不杀士大夫〞,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文官的地位。王夫之曰: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不杀士大夫,此中国文武官地位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科举制的普及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使人才来源变得丰沛,也提高了帝国的整体文化品质。却变相地拉低了武官的地位。
(图:先秦时的军人形象)
一:宋朝之前,汉民族是尚武的民族
宋朝之前,大一统的王朝主要是秦汉和隋唐。西晋因出现的时间太短,可以忽略。
秦汉时期,汉人的战斗力不输草原民族,直打得匈奴分崩离析,彻底从历史消失。隋唐都是关陇武人集团起家,战斗力也十分了得,逼得突厥西迁。所以,这两段时间,武官地位是得到保证的。
文武官的分野也不太大。比喻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著名文臣,都做过兵部尚书。权臣李林甫,还遥受安西大都护。
上逆更早。乐毅、管仲、孔明、司马懿都带过兵。北朝兵权一般由文官侍中掌管。这是宋以前的常态。
回到隋唐。立国天子大体没杀过武官。《隋唐演义》里对武官英雄主义的描述,也基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
武官受到重用在李隆基时代达到顶峰。光安禄山一人就掌精兵20万人。684年,唐睿宗设节度使,武将在全国建立独立王国,〝王国〞内的税赋和兵权,俱由节度使掌管。
至于宋朝以前的几个大分裂时代,皇帝不得不依重武官。但武官只能拓边,却无力守成,且对皇权构成威胁。于是,隋文帝立国后,就发明了科举,以平衡武官势力。
科举制在武则天时代得到空前发展。盖因为武则天杀戮太甚,对身边大臣谁也不信任。故通过科举,大肆从民间拢罗人才。
隋唐选官,科举只是其中一种,还有通过军功、高官推荐、承父荫、地方推荐等多种选官形式。到宋朝,选官就主要靠科举了。武官地位随之下滑。
(图:唐朝尚武,秦琼和尉迟恭成为门神形象)
二:大宋王朝,连狄青、岳飞都受文官歧视
宋、明、清王朝,上朝时,文官站左边,武官站右边。表明文官地位高。因为在古代,左大右小。
这源于孔子的话。子曰: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又曰:
〝吉事尚左,凶事相右。〞
五代十国过来的赵匡胤,亲眼目睹一个个军事强人黄狍加身,遂给后世立下重文抑武的规矩。宋朝对武官的歧视,也达到历史之最。连狄青和岳飞这样的牛人,也不能例外。当时,武官中最大的是枢密使,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但这个职务一直控制在文官手中。
狄青以军功任副枢密使,本无可厚非。却遭到文官集团的围殴。文官们三天两头弹劾他,变着法儿戏弄他。有些手段同文革类似,看来让人有点好笑。但当时是真实存在的。
(图:狄青的影视形象)
比喻,有文官说,狄青说他是汉人,但明明姓〝狄〞嘛。他的祖先肯定是狄人。狄青打仗戴着面具(因狄青年轻时犯过罪,脸上刻有字),披头散发,看上去明明是〝狄戎〞的样子嘛。现在他在前线打〝狄戎〞,不怕他投降谋反么?
文官们甚至编了一首歌谣,让街头小儿传唱,歌曰:
〝汉(人)似胡人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一样)〞
歌谣传到狄青那里,狄青差点气疯了。
仁宗惜才,他对文臣们说,狄青是忠臣,以后你们别再弹劾他了。宰相文彦博呛了仁宗一句:〝太祖也是周世宗的忠臣〞。仁宗无奈,就给了狄青一个虚职,把他调出了京城。
狄青被弹劾,清朝宗室爱新觉罗·昭梿大抱不平,曰:
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广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诸枢府,甚为驾驭得宜。乃欧阳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惜人材之道?狄公终以忧愤而卒。
宋朝武官被杀的不少,包括岳飞这样军功盖世的。但文官犯了罪,也就打打屁股,或者流放边地。
整个宋朝,男人以当兵为耻,以考取功名为荣。这也是宋朝尽管富甲天下,却积弱不振的原因。
(图:岳飞影视形象)
三:明朝,武官拜访平级文官,自称〝门下走狗〞
明初,武官地位不低。朱元璋封的六个公爵,只李善长一个文官。
朱元璋靠军事发家,自然会刻意提高武人集团的地位。在品级的设置上,也多向武官倾斜。
比喻,朱元璋设置的军事制度,即军所制中。武官是可以世袭的,文官只能靠十年寒窗,走科举之路。
在建制上,掌管一省军事的叫〝都指挥使〞,正二品,掌兵不过十万至数十万;掌管一省行政和财赋的文官叫〝布政使〞,比都指挥使低半级,却辖民数百万。
以此类推。掌管一府(相当于地级市)军事的〝卫指挥使〞,辖军户数千人,正三品;掌管一府财赋和行政权的知府,正四品。
明初,如果卫指挥使和知府在路上相遇,知府必须下轿。如果不下轿呢?卫指挥使可以鞭抽知府仆从,打死不算,你还没说理的地方。
明朝军人地位人下降,既与天下日渐承平有关,也与朱元璋在明初设立的军事制度有关。
天下承平了,军人的重要性就下降了。
(图:明朝文官阅兵)
另一方面,由于军官都是世袭的,不学无术者甚多。同祖辈靠军功不同,他们一代不如一代,能力退化非常严重。而文官靠科举起家,不仅识文断字,管理能力也比世袭军人强太多。
所以,慢慢地,文官成了武官的领导。
当时,即使大帅级别的高级军官,见到低级文官都要毕恭毕敬,身着戎装,〝趋入庭拜〞。见到级别比自己高的,就只能称门生甚至〝走狗〞。走狗这词看上去很突兀,但却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至于副将要见文官,门都没有。为什么?没资格!
朱元璋初立国时,武官地位虽定得高,但也给武官套了两个隐形紧箍咒。一是武官不得参予九卿事,二是要对武官定期考评。这两项,使武官进入权力中枢,很难。
而考评工作,全部由文官负责。中央兵科、兵备道、各级巡抚,等等都是文官。
对武官的考评,三五年一次。还有各种突击巡检,有点象国际泳朕对孙杨的尿检。因为是突击检查,总能找到武官一些问题,全凭文官一支笔。
所,我们也能理解为何明朝武官地位低了。
(图:明朝文官形象)
四:清王朝,幕府左宗棠也敢骂二品总兵〝王八蛋〞
清朝初年,武官也是受一定优待的,和明初同理,因为武官都有实打实的军功。
所以武官品级相对同级文官,也要定得高一些。
比喻,掌管一省之兵的提督是从一品,掌管一省行政的巡抚,则只能是从二品。连掌管多省的总督,都只能是正二品。当然,总督和巡抚一般都有中央兼职,以便品级上和提督平衡。
在清朝部队中,即使级别最小的把总,也和县太爷平级,都是七品。
但在待遇上,包括权力和薪酬,文官都要比武官好太多。
先说薪水。我们且把文武官员换成现代的政治级别,来比较一下他们的年薪:
文官方面,县长(相当于县太爷)能拿相当于23万人民币。武官方面,平级武官只能拿2万元人民币。
市长(知府级)能拿46万人民币,同级武官只能7万人民币。
省长(巡抚级)能拿230万人民币,同级武官只有40万。
文官当然还有其他好处。比喻贪污。上述收入中实际包括〝养廉钱〞,这是属于合法的贪污。
(图:清朝文官收入)
非法的贪污多来自商人。〝士农工商〞,封建社会商人地位最低。商人行贿获得政府保护。当然是以比较隐敝的方法。比喻盛宣怀和李鸿章的〝合作〞,就属于这种情况。
民间有云〝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时代的写照。
把总到提督的升迁考核,也全由地方巡抚负责。所以,即使巡抚的幕府,面对武官时也通常牛气十足。
比喻左宗棠当年在湖南巡抚处任首席幕僚(四品),因为二品总兵樊燮不向他下跪,猛地踢了人家屁股一脚,还骂樊燮〝王八蛋,滚出去。〞
盖因为每年对樊燮的升迁评定,都由湖南巡抚负责,实质就是左宗棠负责。因为当年胡南巡抚骆秉章,对左宗棠言听计从。
这就是左宗棠不鸟樊燮的原因。
尽管文官地位高于武官,是清朝基本状况。但有一种武官,在清朝是一种特别的存在。那就是〝大将军〞。
大将军地位有多高?事实上,他不仅高于总督,甚至高于宰相(清朝没设宰相。大学士为文官之首,相当于宰相)。
看看大将军是些什么人:如奉命大将军多尔衮、定国大将军多泽、平西大将军吴三桂、抚远大将军福全…是不是想明白了?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新疆当时有个伊犂将军府。事实上和新疆省平级。新疆总督管不了它。伊犂将军府的设立,是国防的需要,因为沙俄老吃中国豆腐。
(图:清朝督抚形象)
结语
一般而言,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建国最初的几年,军人的地位都较高。国家承平后,军人的地位随着作用的下降而下降。王朝未年,军人集团通常又崛起。军人权力的变化,显然与皇权的需要密切相关。
但军人有能力吞噬皇权,这是皇帝一直警惕的。
至于分裂的朝代,皇帝就不得不依赖军人集团。但同时又提防高级军官威胁到自己,于是又提拔文官。
南北朝是个显著的例子。
比喻宋文帝靠老将檀道济等人,杀死宋少帝刘义符而登上皇位。尽管当时宋文帝提拔了檀道济,但又日益不安,担心有朝一日檀道济会对他下手。
于是宋文帝找了个机会,把檀道济杀了。
这个檀道济是当时的一位名将。檀道济被杀的消息传到北朝,北朝皇室开心得开起了联欢会。
民间谓杀檀道济是自毁长城。但文帝顾不了那么多了,皇位最重要。
还有北齐名将斛律光被齐后主所杀,也是同类情况。
武官地位日趋下降,显然与其对皇权的致命威胁有关。
3文武官员同品不同级这个说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文臣武将同品不同级这个说法真正成为永例是在宋朝时期。但在宋朝之前,自秦朝开始,历朝历代就已经有同品不同级这个角色定位了。往往开国时期,一个政权需要强大的武力去争霸天下的时候,此时的武将和文臣虽然处于同一品级,但文臣的地位就远不如武将,只是因为打天下的人是武将。虽然文臣在其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谁都明白,在武力盛行时期,武将的地位要远高于文臣。就拿秦始皇平灭六国一统天下来看。所有人都知道王翦,李信等武将居功至伟。但有哪些文臣立下大功?这一点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这就是因为在动乱武力盛行时期,武将的地位和作用要远高于文臣的原因。
秦朝之后的汉朝也同样如此,往往经历战争的时期武将就永远是宠儿,从刘邦反秦经过楚汉争霸建立汉朝,再到汉武帝大兴刀兵讨伐匈奴,这些时期国家都处于武力兴盛时期。在这些时期武将的地位就要比文臣高。周勃和周亚夫父子身为武将,为何可以当上文臣的最顶级的宰相一职呢?原因就是如此。只要是在战乱时期,或者国家处于战争时期。武将的地位往往都要比文臣高。在天下太平之后,武将地位又会一落千丈,而在天下太平之时,文臣地位又会趁势而起。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就是这个道理。
从明朝来看,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时候,他和手下的弟兄们在一起称兄道弟的。大家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那些武将一个个都是粗鄙不堪之辈。但他们却深得朱元璋信任,也深得朱元璋重用。文臣在当时来看就是配合武将的附属品。毕竟打天下需要的更多的是武力。虽然力量也需要智慧驱动。但不也有那么一句话嘛。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徒劳的。所以说战争时期文臣根本就不要想和武将相提并论了。乱世看中的是拳头。而和平年代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自然会打压武将收拢兵权。再加上为了治理国家,此时文臣地位自然就会提升并且超过武将。
当然了,历史上也并不是没有例外。在我国宋朝时期,文臣的地位和武将的地位就严重的不对等。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对于武将群体的极度不信任,这就导致了整个宋朝时期都存在一股重文轻武的现象。虽然赵匡胤对于文臣也同样的不信任,但相较于被“阉割”的武将群体。宋朝的文臣群体还是相当自在的。赵匡胤之后整个宋朝时期的武将都被文臣给压了一头,同品不同级在宋朝时期这个现象特别的明显。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4文官与武官为什么同品不同级,冇得一个统一的说法,可能是:
A、历代开国皇帝都希望天下永远是自家的,而武官打天下是短时的,文官治天下是长久的,治天下比打天下更重要,因此赋予文官更大的权力级别。
B、文官相对于武官,对皇权的威胁要小一些,赋予文官高于武官的权力级别,是对武官的牵制,同时也给予武官与文官同等享受待遇,打消武官造反的念头。
C、文官与武官同品不同级,大概与现在的军官转业到地方后降半级或一级使用差不多,同级别的待遇相同,但职务降了。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