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但却没教我们怎么作诗?古诗大赛也只有背诗
电脑版 2020-11-29 21:25
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但却没教我们怎么作诗?古诗大赛也只有背诗,传承上是不是有问题了?:题主您好: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没教我们怎么作诗?背诵古诗是我们学
题主您好:
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没教我们怎么作诗?背诵古诗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小时候古诗朗朗上口更加容易背诵,背诵是简单,但真正理解古诗背后的寓意是不容易的。
小的时候摇摇头,晃晃脑一首古诗背诵完,但这就仅仅是真的在背诵,并非是理解古诗的真正含义,怎么还能谈得上作诗?
现在回过头来读一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少了那些童真的背诵,而又是一种感想,更是一种苦涩的味道。
搞笑的是为了背诵还把这首脍炙入口的唐诗改编了一个版本,我们小时候只是沉侵在古诗的玩乐中,能把古诗背后的故事,创作背景想到的一定是三好学生。
所以小时候背古诗能沉侵在平平仄仄,长长短短的诗句中就已经很不错了,要能理解平平仄仄的作诗方法那就难于上青天了。
就是现在成年人作诗的境界好的都很少,何况是孩子们了。
古诗大赛只背古诗,传承是不是有问题?古诗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古诗大赛的背诵更是要弘扬古诗文化,让更多的人熟知,让更多的人喜欢,所以传承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古时候大文豪们作诗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李白的《别匡山》是为了启程寻找自己的事业。杜甫的《梦李白·二首》是在梦中见到好基友李白,还有就是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是在怀念好基友李白,再有就是杜甫的《赠太白》刚刚分别就很是想念好基友李白。通过诗句建立好基友的感情还是非常不错的。
而我们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作诗,用诗来记录我们的生活,更是用诗来抒发我们的情感。
结语:现在的我还在看看《唐诗三百首》《诗经》还有就是这些大文豪的自传,都会给我的诗词带来很高的帮助,如您所说,也很希望能有作诗的比赛,想一想还很刺激,很激动的哈。
以上纯是个人见解,一切学习,一起讨论。谢谢
2在古诗词的传承上确实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在于,我们把艺术传承,当做了历史传承。
古诗词属于民族瑰宝,民族的财富,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精髓。这些都是口号,实际上古诗词就是一门技术,手艺。和书法,绘画,剪纸没神马不用。我们传承书法的时候,要临帖,描红,让学生掌握了书法技术,这是完整的传承。
但古诗词的传承不同,古诗词传承的时候只是阅读,老师也只教学生阅读,知道诗句的大意,每一句什么意思,一首诗的中心思想,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怀。遇见好的老师,再讲讲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故事。就算完了。关注的是阅读和识字。怎么写古诗,从来不讲。到了大学才有选修唐诗研究等课程。那为什么不能把写作方法放在小学去传承呢?
这个问题,我曾经咨询过语文老师,为什么讲李白《静夜思》的时候,不把诗词的平仄和对仗方法一起告诉学生呢?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静夜思》习作呢?语文老师的回答是 ,教学大纲上没有,就是有,我也不会呀,我自己也没学过诗词格律,也不会写古诗词。这就是中国文化教育出了问题了,使诗词传承出现了断代。
诗词传承的断代,造成的后果就是:诗词写作会逐渐成为历史;古诗会淡出艺术范畴,成为绝响。一个民族的复兴和长久繁荣,文化才是根基。传统文化的缺失,会造成西方文化的入侵,这是另一种的侵略,比侵略国土危害更大,影响也会更久远。一个没有了文化根基的民族,就是无根浮萍,没有了人心,没有了凝聚力,你说可怕不?就像现在许多家庭,把几岁的孩子都送到国外教育,你能指望他们传承发扬国学文化吗?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诗词传承要完善,已经刻不容缓,这是个很大的工程,要从师资开始,要从小学课本开始。最快的办法是从孩子们的兴趣班开始。让许多和古诗一样的艺术、国学瑰宝都能完整的传承下来。成为我们繁荣富强的基石。永远传承下去。
3小时候背古诗是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长时间的被诗词熏陶,浑然天成。传承上应该没有问题!
4没问题,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是:让儿童在读中,背中体会,意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作诗的技巧,俗话说得好: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概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5背诗简单,作诗难。你可能会背一百多首,但一辈子也不可能写出十首。作诗需要深厚的功底,文字基础,理解与表达能力,想像能力,生活经验等等,其难度远超背诵。
6只会背古诗,却不会作诗!
为什么不会作诗啊?
因为老师都没有教对吧!
不会作诗真得是这个原因吗?
现在在继承和发扬古诗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传承上的问题。(现在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传承)
从表面上来看主要的问题在于,老师只是让学生背古诗,却没有教给学生怎么去作诗。
实际上背后的根本问题却是在作诗之外。古人在指点别人作诗时就常说——功夫在诗外!
比如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天天被爹妈捧在手心里的小学生,即使老师教了他们怎么去作诗,没有只身在外的那种游子情怀,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的诗词来的。
这就是缺乏阅历!
有一种小学生应该有这种阅历,那就是现在所谓的小溜学生。可是他们为什么也写不出来这种情怀?
因为他们缺乏的恰恰是最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传统!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采取的其实就是教英语的那种模式。只是一味地去学习语法,而且现在语文的语法也是采用英语的语法。
这种教学方法好不好?不好!因为这种教法恰恰忽略了我们汉语最重要的语感!
用这种方法教我们的语文,对于语感的把握就特别得慢,甚至终生都把握不住那种特有的语感。
我们的孩子在还没有把握住汉语特有的语感的时候,就又开始学习英语了。
原本就没有掌握住语感,现在更是被英语带得偏了十万八千里了!
我们古代人在进行启蒙教育的时候,都是很注重语感的养成。
《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这样的书籍,就是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佳教科书。
这两本书不仅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平仄对仗,而且里面还有着大量的典故。
这两本书全部熟练掌握之后,语感很自然地就养成了,我们历史上的那些事儿也都基本上熟知了!
等到读完了再做首诗词试试,马上就会感觉境界不一样了。
没有阅历写不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种情怀,那么写一首《咏鹅》这样的绝对没有问题!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7
现代小学生写古诗,不是传承出了问题,而是几乎没有传承。多背古诗并没有问题,不过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习一下简单的作诗要求。
现代小学生在古诗词熏陶的量上少得可怜,甚至远远少于听英语,磨耳朵的时间。没有几百首乃至上千首的积累,就算知道近体诗平仄押韵的要求,也很难写出较好的作品。写古体诗就更不用说了。
诗词大会上的中学生虽然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如果没在原创上下功夫,也是不行的。甚至大陆有些专家也仅仅停留在诗词的解析,欣赏的层面,对于古诗创作却很少实践。反而香港还有不少写古诗的比赛。
小学生自学作古诗是相当难的,能够教小学生写诗的老师实在不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古文化修养,争取能把古诗词文化传承下去。
再来晒一下一个学生的打油诗。欢迎关注草堂易安头条号。
深山
钲钲五弦上,静听涧泉声。
我处深山里,何时得以名。
评:这首明显从刘长卿《弹琴》脱化而来,七弦变为五弦,琴音想必更加高古朴厚,宜乎钲钲,然既弦歌深山,又何汲汲于虚名。
夜色
夜色含暖意,凉凉送雨来。
随风潜入梦,孕育万灵台。
评:初含暖意,忽又凉凉,风云所向,岂可尽知。万灵台稍嫌凑泊。第三句拟杜工部春夜喜雨。
青山
青山白云外,高士日清闲。
我欲乘风去,纵谈天地间。
评:青山白云,挥麈高谈,其中雅意,恐未必知。
斜日
斜日照墟巷,浣溪鸿雁飞。
炊烟出茅舍,游子几时归。
评:斜日、墟巷、炊烟、茅舍,意象可以。
抚琴
月色透青苗,春风源紫霄。
抚琴幽竹里,但复得逍遥。
评:青苗意象不佳,源字平庸。
湖畔
丹山含碧水,淡雨笼覃烟。
湖畔杏花月,天边织女眠。
评:前联精雅,末句轻浅,然切合儿童想象。
寻梅
雪后寻梅花,霜前访雅菊。
尘间且弥漫,愿隐在山麓。
评:霜前雪后,寻梅访菊,一何雅哉,肥遁高蹈,隐士之风。
银鸥
白羽小红脚,银鸥海上停。
双双成对跃,梦景上繁星。
评:前二句刻画生动,色彩明亮,末句跳脱。
隐者
本想深山阅史书,谁知佳客扣柴扉。
欲行别处寻山水,只恨尘缘不让归。
评:隐居读书,山水入怀,有客远来,竟成扰恼,呵呵。
白驹
黄鸟辛勤鸣陇亩,笋生寸寸起新梢。
白驹过隙春将逝,岁月无情把尔抛。
8评:白驹过隙,岁月无情,正宜孜孜勤学。
问题: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但却没教我们怎么作诗?古诗大赛也只有背诗,传承上是不是有问题了?
前言
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如今的文学是什么?是小说?剧本?总之不是诗词了。
题主所说的古诗大赛,应该是指电视上的诗词大会等节目,几乎都是背诗大赛。
一、作诗不再具备选拔人才的作用我们小时候被要求背古诗,但是几乎没有被要求写古诗。这和古人自幼作诗不同。
因为在封建社会被推翻以后,科举制度被废弃,作诗失去了人才选拔的作用。格律诗从初唐开始,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一项主要内容。
因此不会作诗的文人,几乎不存在。
但是从清朝灭亡以后,一直到今天,再也没有什么重要的考试必须考诗歌创作了。所以大多数读书人不需要学习作诗,但是必须要学好古代举子从来不考的外语。
因为诗歌创作逝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因此其地位一落千丈。
而教学的内容里,仅仅要求学生们能够背诵古诗,能够解析古诗就可以了。
在学校里,即使学生想学,也很少有受过系统教育的老师来教授。很多语文老师也搞不太明白平平仄仄是怎么回事。
古诗大赛其实不仅仅背诗,也包括一些诗歌相关背景知识的解析。虽然在这些节目中,几乎见不到诗歌创作,或者有几首不太出彩的原创作品。
但是这些节目的效果非常好,几个电视台的类似竞赛活动,带动了学诗的一股热潮。这本身就是对于传统诗词文化传承的一种贡献。
至于这些节目以背诗为主,几乎不比创作,也可以理解。毕竟出口成诗的人太少,而且匆忙间很难出精品。假如以作诗为主的话,这个节目可能就办不下去了。
所以说,在诗词创作的传承上,的确有很大的欠缺。但是这种欠缺不影响生活,不影响升官发财,所以也无需强求一个电视节目。
其实诗词的创作大赛,在一些诗词刊物或网站上,能够看到有很多。但是电视不同,电视节目要的是收视率,让观众们从唐诗宋词中走出来,去关注现代人的诗歌创作大赛,对主办方、对选手都是巨大的挑战。
古代诗人的雅集唱和,如今变成了背诗比赛,确实在传承上出现了问题。不过,谁又在乎呢?
@老街味道
9我认为要求背,没要求写,这在传承上是没问题的。
对于优秀诗词,先要记住内容。小孩子机械识记优于意义识记。识记东西容易。现在好多人研究各种记忆方法,让孩子快速记忆。这很好,但不适用于古诗词。古诗词识记最好的办法,是熟读成诵,这样才会终身受用。
有人会怀疑,死记硬背的作用。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古诗词语言都很凝练,不是翻译就能领会的,要有生活实践,要有阅历。你比如,当我带着小孩去欣赏百花竞开的春天,看到那枝头上桃花杏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开着,是不是会想起背过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我们再引导孩子看看草在疯长,生怕比别的草长慢了似的;花,红的紫的粉的白的黄的,争妍斗艳。这个时候孩子就体会到了,什么是"春意闹“了。不仅仅在枝头!
有的诗句沒有阅历是无法理解的。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心中愤懑,讲出来也体会不到,天地之阔时间之远,为什么说这些,就是创设意境吗?没有阅历你能深入诗人的内心吗?
再比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你就讲清楚了万里、百年的内涵,没有奔波的苦楚,怎能体会诗人内心的煎熬。
但这些诗句存在大脑里,我们看小说电视,类似的情景就会触发。我们有了阅历,就会有深刻的体会。同样一句诗,在不同的年龄,下同的阅历的人,理解是很不一样的。
但是,前提是必须存于我们的大脑。
至于写作,更不必过早去做。第一是因为古诗不是一般必须会应用文,不包括有特殊才能的孩子。
再者,写古诗要求较高,像律诗还有很多要求,没必要这么早去做,很可能会浪费时间,而得不偿失。等他有浓烈的兴趣了,自会去尝试。水到渠成多好!
10一、古诗的传承需要从小背诵。二、老师在讲学中,确实欣赏课较多。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